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复生肌愈创油膏(简称复膏)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复膏治疗组。复制Wister大鼠糖尿病创面模型,药物干预后分第3天和第11天两个观察时段,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不同时段创面中TGF—β1、smad3、smad7含量变化。结果:第3天时,复膏治疗组TGF—β1含量、smad3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但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smad7含量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第11天时,复膏治疗组TGF—β1含量、smad3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但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复膏治疗组smad7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5)。结论:TGF—β1、smad3在复膏治疗组创面愈合早期表达上调,表明复生肌愈创油膏通过促进创面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从而起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而在创面愈合晚期,TGF—β1、smad3在复膏治疗组表达下调,smad7作为细胞内Smad信号的抑制剂表达上调,可能为复生肌愈创油膏促进了创面愈合的负反馈机制,及时中止成纤维细胞过度生长,防止瘢痕形成。

  • 标签: 复黄生肌愈创油膏 创面愈合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芪明目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其对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影响,以及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眼科门诊部和住院部就诊的早期DR患者120例,以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根据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制定的DR诊断标准1期患者37例、2期患者41例、3期患者42例。进行视力、眼底荧光素和视觉诱发电位等眼科检查。结果:1)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组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视力均优于治疗前(P〈0.05)。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经x2检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组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潜时、幅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时短于对照组(P〈0.05),视觉诱发电位P100幅值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时和幅值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早期DR各期均与P100潜时和幅值有明显的相关性,早期DR患者随着病情由1-3期的进展,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时明显延长(P〈0.05),幅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芪明目胶囊在治疗早期DR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早期DR患者视力,缩短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潜时和提高P100的幅值。视觉诱发电位P100不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还可以预测早期DR的病情进展。

  • 标签: 芪黄明目胶囊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觉诱发电位P100
  • 简介:目的观察茵栀颗粒联合培菲康散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及对患儿心肌酶、降钙素原(PCT)的影响。方法11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茵栀颗粒联合培菲康散剂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培菲康散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心肌酶、胆红素及PCT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CT和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颗粒联合培菲康散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明显改善患儿心肌酶,降低PCT水平,安全可靠。

  • 标签: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中西医结合疗法 茵栀黄颗粒 培菲康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