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中CDK8与MMP-7蛋白及mRNA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及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CDK8、MMP-7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分析其差异性表达,同时分析肿瘤组织中CDK8与MMP-7表达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DK8、MMP-7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P<0.05),肿瘤组织中CDK8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MMP-7表达呈正相关(P<0.05).CDK8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程度、Duke分期、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MMP-7表达量与肿瘤浸润程度、Duke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分化程度及远处转移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CDK8是癌基因,可上调MMP-7蛋白表达,促进肿瘤浸润、侵袭转移,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结直肠癌 CDK8 MMP-7
  • 简介: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辅助化疗期间加强肠内营养治疗意义。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腹部外科行根治性全胃切除70例进展期胃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辅助化疗期间试验组给予每日添加谷氨酰胺和精氨酸整蛋白型营养粉安素予营养支持,对照组未给予积极营养干预。采用患者整体主观评分法(PG-SGA)评价患者营养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整体营养状况、化疗耐受性及免疫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和辅助化疗前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营养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PG-SGA评分为(2.12±0.69),显著低于对照组(4.37±0.75)(P<0.01);试验组营养不良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化疗不良反应粒细胞减少症及血清转氨酸升高发生率为14.3%(5/35),显著低于对照组51.4%(18/35)。试验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百分比以及IgM、IgG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6个月辅助化疗期间,患者予添加谷氨酰胺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安素)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有助于患者顺利完成辅助化疗及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全胃切除 辅助化疗 肠内营养 营养状况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靶向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groupprotein,HMGBl)小干扰RNA(siRNA)转染胃癌HGC-27细胞株抑制HMGBl基因表达,探讨其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影响。方法将靶向HMGB1siRNA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胃癌HGC-27细胞,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HMGB1蛋白表达变化,通过MTT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空白转染组、control-siRNA组和HMGB1干扰组HMGB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940±0.059)、(0.927±0.051)和(0.393±0.033),HMGB1干扰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和细胞划痕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MGB1干扰组细胞增殖缓慢,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靶向siRNA沉默胃癌HGC-27细胞HMGB1基因表达可抑制其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具有抗肿瘤作用,HMGBl有望成为胃癌治疗一个潜在靶点。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1 增殖 转移 小干扰RNA
  • 简介:目的探索大肠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中ALDH1、EpCAM及Ki67mRNA表达临床价值。方法收集56例健康志愿者和55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从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用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检测外周血样本中ALDH1、EpCAM及Ki67表达。结果大肠癌组ALDH1、EpCAM及Ki67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LDH1表达量与肿瘤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EpCAM表达量与TNM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肠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中ALDH1、EpCAM及Ki67mRNA表达作为一种简便可行分子生物学方法,能为大肠癌患者分期、预后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有价值信息。

  • 标签: ALDH1 EPCAM KI67 循环肿瘤细胞 大肠癌
  • 简介:目的探讨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DAC)与顺铂(cisplatin,PDD)联合应用对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体外增殖及凋亡影响。方法实验分组:5txMDAC处理组(DAC组),15txMPDD处理组(PDD组),2.5txMDAC与8txMPDD同步处理组(DAC+PDD组),2.5μMDAC与8μMPDD序贯处理组(DAC→PDD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以MTT法和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各处理组MDA—MB-231细胞增殖、凋亡情况,以q值评价两药联合效应。结果DAC组24h、48h、72h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12±0.79)%、(21.72±1.60)%及(30.39±1.31)%;PDD组为(35.14±2.OO)%、(49.22±1.01)%及(65.52±1.53)%;DAC+PDD组为(54.25±3.82)%、(68.89±1.52)%及(87.26±2.37)%;DAC→PDD组为(6.84±0.68)%、(67.64±0.91)%及(88.764-3.54)%。联合组较单药组增殖抑制率均显著升高(P〈0.01)。DAC+PDD组、DAC→PDD组24h、48h、72hq值分别为1.12、1.14、1.15和0、1.12、1.17,两药联合有增效作用。对照组、DAC组、PDD组、DAC+PDD组、DAc—PDD组24h、48h、72h凋亡率分别为(1.57±0.38)%、(1.83±0.27)%、(2.26±0.42)%:(10.41±0.70)%、(15.37±0.74)%、(21.39±1.22)%;(16.63±0.65)%、(21.89±1.20)%、(30.39±2.20)%;(21.42±1.11)%、(33.86±1.16)%、(42.92±1.16)%;(8.26±0.68)%、(28.98±1.01)%、(41.98±1.12)%。联合组较单药组及对照组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DAC与PDD均能抑制MDA—MB-231细胞株增殖,促进其凋亡,且两者联合有增效作用。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5-氮杂-2'-脱氧胞苷 顺铂 序贯治疗 同步治疗 增殖
  • 简介:目的观察并比较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在右半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mesocolicexcision,CME)手术质量及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接受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治手术均按照CME原则进行.按照手术入路差异分为中间入路组(36例)和外侧入路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标本切除质量及临床效果.结果中间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长度与外侧入路组相似(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入路组患者手术可获取更多淋巴结(17.83枚vs.15.82枚,P<0.05)、切除平面分级优比例更高(91.7%vs67.6%,P<0.05)、术后平均每天引流量更少(265.00mlvs.310.00ml,P<0.05).两组患者术后无1例死亡.中间入路组与外侧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因术后并发症行二次手术.结论中间入路更符合CME原则指导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能获得较佳手术解剖平面,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中间入路 全结肠系膜切除术 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 简介:背景和目的射频消融术(RFA)是近年发展比较快肝癌治疗手段,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可反复治疗特点,多项研究证明其对于小肝癌疗效与手术切除相似,被认为是不能手术小肝癌主要替代手段,甚至可作为小肝癌一线治疗手段。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是中晚期肝癌主要治疗手段。TACE联合射频消融,TACE可发现和治疗一些以前没有发现微小病灶,控制肝肿瘤周围可能存在微卫星灶,并有利于日后射频治疗施行;此外,射频消融术前行TACE治疗,可以减少肝肿瘤血流,从而减少射频消融过程中热流失,从而增加消融范围;射频消融过程中产生热量可以协同发挥TACE过程中注入化疗药物疗效。因此TACE联合射频消融可提高肝细胞癌疗效。本研究是第一项研究RFA联合TACE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比较RFA联合或不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效果。方法此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完成。自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189例直径小于7cm肝细胞癌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完成对照试验。入选标准:1年龄18~75岁;2HCC单个病灶≤7cm,或3个或以下病灶,每个≤3cm;3无影像学证据显示大血管侵犯且无肝外转移;4B超下可见病灶且病灶和腹壁之间有安全距离;5ECOG体力状态评分0;6之前未接受过HCC治疗;7患者Child-Pugh肝功能A或B级。患者随机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TACE-RFA,n=94)或单纯RFA治疗(n=95)。该研究主要终点为总体生存率,次要终点为无复发生存率,第三终点为不良事件。结果随访7至62月期间,TACE-RFA组死亡34例,复发33例;RFA组死亡48例,复发52例。TACE-RFA组与RFA组患者1年、3年及4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6%、66.6%、61.8%以及85.3%、59%和45.0%。两组对应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9.4%、60.6%、54.8%以及66.7%、44.2%和38.9%。TACE-RFA组患者总体生存率(RR=0.525,95%CI:0.335~

  • 标签: 射频消融 肝细胞癌 肝动脉栓塞 无复发生存率 总体生存率 化疗术
  • 简介:目的探讨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株中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敏感性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吉非替尼作用2株EGFR外显子19缺失突变型(H1650、PC9)和2株EGFR野生型(A549、H520)NSCLC细胞。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去甲基化处理,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DAPKmRNA表达情况,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吉非替尼对4种细胞株均存在不同程度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5-aza-CdR去甲基化后,H1650细胞及H520细胞对吉非替尼敏感性较前增(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H1650、H520细胞凋亡率上升较明显(P〈0.05)。未经5-aza-CdR处理细胞株中,吉非替尼敏感型PC9、A549细胞株存在DAPKmRNA高表达,其基因启动子处于非甲基化状态;吉非替尼耐药型H1650、H520细胞株DAPKmRNA表达水平较低,DAPK启动子处于高甲基化状态。5-aza-CdR去除H1650及H520细胞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后,DAPK基因表达及对吉非替尼敏感性较前显著升高(P〈0.05)而吉非替尼敏感PC9及A549细胞株经5-aza-CdR处理后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抑癌基因DAPK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能够下调DAPK基因表达,从而降低NSCLC对吉非替尼敏感性。对DAPK基因进行甲基化状态检测,可能为临床上预测吉非替尼疗效提供新手段。

  • 标签: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吉非替尼 DNA甲基化 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株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D1G870A基因多态性与头颈部肿瘤易感性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收集有关细胞周期素D1G870A基因多态性与头颈部肿瘤易感性关系文献,筛选出符合条件文献,应用Meta分析软件对各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并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13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共计有2496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和2463例对照人群。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与细胞周期素D1G870A基因AA基因型比较,携带GG基因型和携带GG或GA基因型个体头颈部肿瘤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0.88和0.89(OR=0.88,95%CI:0.59-1.32;OR=0.89,95%CI:0.67-1.19)。通过种族分层分析,没有发现细胞周期素D1G870A基因多态性与头颈部肿瘤易感性在亚洲人群和欧洲人群中有差异。结论:细胞周期素D1G870A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头颈部肿瘤易感性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纳入研究数量及每个研究样本量均较少,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细胞周期素D1G870A基因 多态性 头颈部肿瘤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和乌司他丁联合应用对结肠癌抑制作用.方法构建结肠癌HT-2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腹腔药物注射,分为4组:对照组(A组)、单独乌司他丁组(B组)、单独5-Fu组(C组)、5-Fu和乌司他丁联用组(D组),观察二者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结肠癌移植瘤生长作用.结果给药21天时,A、B两组移植瘤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C、D组移植瘤体积均小于A组(P<0.05),其中D组移植瘤体积低于C组(P<0.05).四组小鼠用药前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A、B两组移植瘤重及非肿瘤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C、D两组移植瘤重均低于A组(P<0.05),非肿瘤体重均高于A组(P<0.05),且D组移植瘤重低于C组(P<0.05),非肿瘤体重高于C组(P<0.05).结论5-Fu和乌司他丁联合应用,对结肠癌移植瘤抑制作用增强,可改善化疗后生存状态.

  • 标签: 5-FU 乌司他丁 结肠癌 移植瘤
  • 简介:目的探讨粒细胞肉瘤发病机制、诊治与转归。方法分析1例以CD56+小肠粒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收治1例男性患者,39岁。小肠系膜切除免疫组化检测示:粒细胞肉瘤,CD56阳性;骨髓细胞学检查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小肠粒细胞肉瘤。经IA方案诱导化疗后疾病达完全缓解,继续IA方案巩固化疗,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以小肠粒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急性白血病较为少见。粒细胞肉瘤预后差,CD56抗原阳性提示预后不良,经诱导化疗获疾病缓解患者应尽快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期达到长期生存。

  • 标签: 粒细胞肉瘤 小肠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D56抗原
  • 简介: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S-1)作为三线及以上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8例晚期NSCLC患者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S-1治疗,具体方案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25mg/m2,d1、d8;体表面积<1.25m2:S-180mg/d,1.25m2~1.5m2:100mg/d,≥1.5m2:120mg/d,分2次口服,d1~d14;21天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根据RECIST标准评价其近期疗效及NCI毒性评价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18例NSCLC患者中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4例,疾病稳定(SD)9例,疾病进展(PD)5例,有效率(RR)为22.2%(4/18),疾病控制率(DCR)为72.2%(13/1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0个月.治疗相关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脱发及周围神经毒性,均可耐受.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S-1方案高效、低毒、使用方便,可为部分难治性晚期NSCLC患者三线及以上治疗提供又一选择.

  • 标签: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替吉奥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目的评价和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与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大肝癌效果。方法46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接受TACE联合PMCT治疗,20例接受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2个月、3个月分别行动态增强CT复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3个月,TACE联合PMCT组有效率为82.61%,明显高于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有效率55.00%(P〈0.05)。两组临床总控制率分别为93.47%、85.00%(P〉0.05)。两组发生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联合PMCT及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均为原发性大肝癌安全、有效治疗方法,两组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前者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化学栓塞 微波消融 125I放射性粒子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2(CCR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V64I(CCR2-V64I)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基因测序联合检测分析方法,对40例原发性宫颈癌、45例CIN和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基因测序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对CCR2.V64I检测结果一致。CCR2-V64I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在宫颈癌中分别为27.5%、12.5%和60.0%,在CIN中分别为53.3%、24.4%和22.2%,而在对照组中分别为38.3%、31.7%和42.9%,宫颈癌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IN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A等位基因可以增加宫颈癌发病风险(OR:2.32,95%CI:1.29-4.17),但并不增加CIN发病风险(OR=0.62,95%CI:0.35-1.09)。结论宫颈癌及C1N中均存在CCR2-V64I基因多态性,但其与CIN无关,而与宫颈癌患病风险有关,表明CCR2-V64I基因多态性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趋化因子受体-2 V64I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目的研究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性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染色体遗传学畸变特点。方法将32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HCC癌组织,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为HBV(+)/AFB,(+)10例;B组为HBV(+)/AFB1(-)10例;C组为HBV(-)/AFB1(+)6例;D组为HBV(-)/AFB1(-)6例。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检测分析其22对染色体DNA拷贝数变化。结果32例HCC样本中,共发现573个染色体畸变区段(chromosomalaberrations,CNAs)。其中1q、4p、5p、6p、7p、8q、10p、17q、20p、20q和X主要表现为扩增区段;1p、2q、4q、8p、9p、10q、11q、13q、14q、16p、16q、17p、19p、19q、21q、22q和Y主要表现为缺失区段。同时,共检测出25个染色体发生高频畸变区段(recurrentlyalteredregions,RARs),其中lq21.1-q44、5p13.2-p15.3、6p12.1-p25.2、7q11.2-q35、8q11.2-q24.3、17q12-q25.2、18q12.3-q22.3和x为高频率扩增区段,而lp31.1-p36.2、2q23.2-q37.2、4q12-q35.2、6q14.1-q26、8p12-p23.2、9p21.1-p24.2、10q21.3-q26.2、13q12.1-q21.1、14q21.3-q32.2、16p12.1-p13.2、16q12.1-q24.1、17p12-p1313、19p13.1-p13.3、19q13.2-q13.4、21q21.3-q22.2、22q11.2-q13.2和Y染色体为高频缺失区段。8p12-p23.2缺失发生率在进展期HCC(TNM分期为Ⅲ~Ⅳ期)中明显高于早期HCC(TNM分期为I~Ⅱ期)(仁0.038)。4q12-q35.2、13q12.1-q21.1缺失及7q21.1-q35扩增发生率在A组中最高。Cox模型分析结果示:在单因素分析中AFP水平、肿瘤大小、TNM分期、BCLC分期、侵袭与转移发生、8p12-p23.2缺失以及19p13.1-p13.3缺失等为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危险因素(P〈0.05).而在多因素分析中AFP水平、TNM分期以及8p12-p23.2缺失等为影响患者无瘤生�

  • 标签: 肝肿瘤 乙肝病毒 黄曲霉毒素B1 染色体 Array CGH
  • 简介:2012年10月4日,胶质瘤研究相关领域专家召开了一个小型专题会议,通过温习目前对于低级别胶质瘤分子基因机制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包括新药物研发明确方向。会议主要有3个部分内容:IDH1突变神经病理学、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中CIC、ATRX和FUBP1突变以及IDH1突变在治疗中作用。会议由来自世界各地顶级专家对包括低级别胶质瘤研究、突变IDH1生学及其在低级别胶质瘤研究和治疗中应用前景作了10个议题报告。会议结论:最近在低级别胶质瘤中发现反复出现基因突变增加了对于与低级别胶质瘤相关生物学活性分子机制理解.理解这些基因改变在脑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不但有助于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更有助于发展新治疗方法.将这种目前致命性恶性肿瘤转变为慢性甚至是可以治愈疾病。本文综合本次会议报告内容.重点介绍目前对低级别胶质瘤发展中潜在分子基因机制理解.以及这些机制作为靶点在诊断、治疗和复发中运用。

  • 标签: 胶质瘤 会议报告 I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