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4 个结果
  • 简介: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学传统的民族,而这种传统的形成及其代代传承,很大程度上在于她注重从中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俄罗斯为世界人民贡献出了一大批堪称泰斗的一流作家和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这些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从小即为娃娃们耳熟能详,他们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小学生从小熟谙的必读书目。而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关注的一位同样优秀的俄罗斯作家伊万·布,与上述经典作家相比较,则是在苏联_俄罗斯中学文学教学领域经历比较特殊、也比较坎坷的一位。伊万·布在俄国内文学界的命运确可谓一波三折。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布就以短篇小说《安东诺夫苹果》、诗集《落叶》等优秀作品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十月革命以后至斯大林时期,由于大一统文艺政策的推行,意识形态成了作家和批评界所必须遵循的最高纲领,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为一种话语独霸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教育界的情形也大致相同,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被无限拔高,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了历史进程甚至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对作品进行语言和风...

  • 标签: 中学文学 伊万·布宁作品 作品俄罗斯
  • 简介:2010年6月22日晚间综合报道诗人、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蔡天新的童年回忆录《小回忆》自从4月由三联书店推出以来,受到读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宁波的左岸书店和杭州的蓝狮子书屋先后举行了此书的首发式。宁波的活动由几位书友发起操办。杭州的活动则由蓝狮子主人、财政作家吴晓波主持。

  • 标签: 回忆录 首发式 三联书店 2010年 综合报道 浙江大学
  • 简介:我的一个从事编辑工作,已是副编审的学生,执意让我结识石一先生。在其心目中,石一身处文坛,不浮躁,不张扬,人如其名:专一、宁静。做人、作文也像石头一样沉甸甸。这诗一样的描述,促使我颇想与他一会。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与石一见面。相对而坐,未及多谈,或者无须多谈,我已有了大致不差的判断。多年从事戏剧评论,舞台上的人与事,是现实生活的浓缩或变形,种种角色无论怎样表演,只有一眼望穿,方可执笔说人论戏。面对眼前的石一,寒暄之后,一番小叙,便已大致了然。

  • 标签: 交汇处 读石 沉思 传统 编辑工作 戏剧评论
  • 简介:本文试图对贾凹《老生》中的“新方志”书写进行命名并评价。论述了《山海经》作为全书结构枢纽所勾连起的中国方志传统,标示出小说风格从奇幻到写实的断裂,并从这一裂口入手去挖掘作品对于物质之“名”、“关系”和“乡村经纪”等地方性知识的呈现,深入剖析文本隐藏的“国家一地方”认知结构.进而指出小说所呈现的地方的残缺性与局限性。

  • 标签: “新方志”书写 贾平凹 《老生》 《山海经》
  • 简介:我一直顽固地认为贾凹先生之于当代散文,正如六祖慧能之于禅宗,是一个广大教化主。这不仅仅因为他的创作,而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大散文理念,极大地拓殖了散文的边界,使传统的美文世俗化、平民化、人间化,散文因之有了盎然的生机。散文的大门敞开了,

  • 标签: 当代散文 贾平凹 散文理念 广大教化 世俗化 平民化
  • 简介:<正>贾凹的作品,截止目前,写的都是商州山地的生活与风情。从《小月前本》而《鸡窝洼人家》而《腊月·正月》,他写青年女子择偶时的徘徊与决断,写两个家庭的重新组合,写韩玄子与王才的较量,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待到《远山野情》、《天狗》、《冰炭》相继发表,人们更明显地感到,贾凹创作的一种

  • 标签: 贾平凹 民族文化 当代意识 近作 作品 现实生活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贾凹小说创作中乡村背景的矛盾性(ambivalence)影响,乡村出身造成了他深深的自卑感及对城市的不适应;但又以对乡村的怀恋来超越自卑、抵抗城市。通过分析,揭示出作家的心路历程及精神疾患,也显露出新时期中国作家的精神现状与生存困窘。

  • 标签: 贾平凹 城乡 自卑 禁忌 超越 矛盾
  • 简介:谈到贾凹,真是百感交集。那就从论争和偏见说起吧。我与山西大学王春林教授关于贾凹小说,断断续续有过数次讨论。说是争论亦不为过。因相约重写小说史,自然涉及中国当代小说整体生态及基本评价。他曾从各种视角试图说服我:贾凹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我笑言,定位他是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我比较接受。王教授曾写过一篇长文刊发于《小说评论》,言及《古炉》是当代中国一部伟大的小说,后来还为《古炉》写更多还原

  • 标签: 贾平凹小说 小说史 中国当代小说 王春林 《废都》 王教授
  • 简介:凹的作品内容很丰富,从乡土到现代都市,从人文立场到社会关怀,无不体现着他作为当代作家,对整个社会的关照,纵观贾凹的小说创作,始终潜伏着独特的“黄土地”精神特质。在贾凹的小说中“黄土地”精神特质有种回归原始,崇尚自然的美感,而“黄土地”精神特质的状态却与文明的侵害息息相关。原始主义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伴随着纯真人性的丧失,文明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机。贾凹在小说创作上就构建了贾凹原始自然的“黄土地”精神特质。

  • 标签: 贾平凹 小说创作 黄土地”
  • 简介:《寒森曲》是由《聊斋志异》中的《商三官》和《席方》改写而成的俚曲作品,通过两者的对比研读,可以发现《寒森曲》较之前者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故事情节合并、篇幅扩大;场景描写更加细致;故事主要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小人物也有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人物的身份与语言不一致;因果循环论和宿命论的思想充斥其中;对待科举之态度与《聊斋志异》完全不同。凡此种种,其背后无不饱含作者教化民众的救世婆心。

  • 标签: 寒森曲 商三官 席方平 教化民心
  • 简介:生于1955年的董,是重庆人,祖籍是"湖广",也算是我广义上的老乡。他"热情、善良、友谊、情感",具备了一个诗人的基本素质,在他的身上,也验证了一句时髦的话:"写诗是一种本能"。

  • 标签: 诗人 董平 生活 重庆人 祖籍 写诗
  • 简介: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发展演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代表性作家,其大量作品在深刻植根于'商州世界'开展文化书写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对中国道家传统思想中'贵生'文化理念的广泛且多样的描绘和呈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艺术思想表达呈现体系。本文围绕贾凹'商州世界'中的'贵生'文化解读论题,择取两个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演化进程中,贾凹是极具代表性的杰出作家之一.

  • 标签: 贾平凹 小说文本 文化解读
  • 简介:一、首批俞伯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发出《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发动对学者、作家俞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论”观点的批判运动。这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意识形态领域第一场针对个人的大批判运动。

  • 标签: 红楼梦研究 批判运动 俞平伯 《红楼梦》研究 事件 意识形态领域
  • 简介:访问者:姜红伟受访人:柯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革命生涯"。答:说来有点不好意思,我实际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生,那时我是工人,白天在厂里上班,晚上没事,加入了当地夜校的学习。有人跟我说,西北有家刊物叫《飞天》,专发大学生的诗歌,连中专生的都发,你们学校也可以的。于是大着胆子寄了稿子去,信封上的落款是湖州职工大学中文班。没过多久,作品发了出来,心里这才踏实。

  • 标签: 填充题 柯平 姜红伟 文班 职工大学 革命生涯
  • 简介:<正>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广西文联和社联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名誉会长、广西师范大学林焕教授,早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后赴日留学,任日本东京左联支盟负责人。数十年来,他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与国内许多著名作家、学者书信往还,其中包括象茅盾、叶圣陶等堪称一代宗师的大家。现在林教授把这些书信辑集起来,成为一书,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些书信计有五百一十余封,出自一百五十四位作家、学者之手。其中涉及到许多未为人知的文坛珍贵史料,也涉及不少文学艺术理论问题,更反映出与他通信的这些作家学者的人品、思想、际遇,都是令人深感兴趣的。关于文坛史料,以左联时期的最为珍贵。因年代久远,左联成员有的在革命战争中牺牲,有的以天年作古,在世者已寥若晨星;再加上十年动乱中“四人帮”对左联历史的诬蔑和对左联成员的迫害,关于左联的史料已十分难得。林焕教授辑集

  • 标签: 书信集 左联 广西师范大学 左翼作家 通俗文学 中国作家
  • 简介:与八十年代的美学热和“回到文学”的诉求不同,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出现了回返思想文化论述的倾向:从“人文精神”的讨论到“现代性”的反思和“新左翼”与“自由主义”的论争,相当多的批评家在调整自己的意识形态角色,扩大谈论文本的范畴或主要关注文学文本的社会、政治、历史内涵,思考社会权力运作的压抑性。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当历史强行进入我的视野”,连诗人都感到八十年代后期的形式主义试验和“幻美”的追求有某种“不道德”的成分1;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当形式主义在理论上体制化而显出种种弊端,人们发现“批评理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脉络中,是可以读为“批判理论”的,文学文本也并不神圣,享有特权,它也像一切社会文本一样,是历史语境制约下的语言运作,因此,一切文本都是意识形态性的,文学批评也都是政治批评——詹明信和伊格尔顿的观点,得到当今许多批评家的认同。本文无意就中国文学批评在现实与理论的双重压力下的这种转变发表看法,而只想把它当作一个不可或缺的背景,经由黄子近二十年文学批评的观察,讨论文学讲述与讲述文学的意义,探寻文学批评承担社会使命的可能和方式,从而发现文学中文化讲述难...

  • 标签: 内部能量 子平文学批评 文学内部
  • 简介:“解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以至与“革命”和“历史”有关的“小说”或“大众文艺”,可以说是一批海内外中国文学研究者近年的“冲动”。就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而言,继收集了多位中国中青年学者精辟的“解读”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1993)的出版,已从北京、纽约、芝加哥、伊州香槟辗转到香港“落户”的黄子的个人专著《革命·历史·小说》(1996)最近又问世。黄子说,过去七年他“身心二境”而“无法沉潜”,是这书“粗糙不成体系/系统/体统”的原因之一。对于我这个在过去七年也曾经就一些当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和黄子的批评意识进行“解读”的读者来说,从书中却能读出一点包括批评对象和批评主体的“体”、“系”和“统”来。从内容编排来看,十章的《革命·历史·小说》可以分作两部分。占前五章的第一部分集中讨论“革命历史小说”,即批评者界定为中国大陆五十至七十年代生产的一大批“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2页)的作品;第二部分则由没有明显的连贯性的后五章所组成,涉及的批评对象从鲁迅的《故事新编》到西西的《肥土镇灰阑...

  • 标签: 中的解读 历史小说 子平革命
  • 简介:实际上是从《古炉》以后,我才系统地考虑凹的创作和古代文脉的承继问题,我也同意春林和遇春谈到的,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包括春林谈到的与古今中外的问题。

  • 标签: 贾平凹 传统 春林
  • 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两种作家的存在,这两者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一种作家创作更贴近西方文学,例如茅盾、鲁迅、巴金,他们与西方文学渊源更密切;另一种作家与中国本土文学传统更密切,例如沈从文、赵树理、汪曾祺、贾凹。

  • 标签: 文学传统 贾平凹 现代转换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家创作 西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