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乙肝患者80例进行实验,选取时间2018年3月-2019年3月,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2组,各40例。这中间,参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的方法,观察组则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检验的阳性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检验阳性率的比较上存在差异,观察组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对乙肝患者进行临床筛查的过程中,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提高乙肝检验的阳性率,确保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因此,此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 分析技术 临床检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尿干化学检验与尿沉渣检验在临床尿液检验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纳入150例患者均为本院骨外科接受尿常规检验患者,纳入时间段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入组患者分别接受尿干化学及尿沉渣单独及联合检验,对比不同检查方法阳性率。结果:联合检验红细胞和白细胞阳性率均高于单独检查,对比结果均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尿液检验时,选择尿干化学检验与尿沉渣检验有不同优劣势,有漏诊及误诊的可能,必要时可以进行联合检验,提升结果准确度,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尿干化学检验 尿沉渣检验 尿液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生物免疫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的使用价值展开探讨。方法 选取于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观察组患者使用的是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而对照组则使用了放射免疫检验技术,对两组患者的灵敏度、检验特异性以及负荷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符合率都相对较高(P<0.05);观察组的甲状腺球状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甲状腺肿瘤患者使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进行生化免疫检验,能够有效提升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保障检验数据的准确率,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生化免疫检验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 甲状腺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肝素抗凝血浆和血清生化指标采用干化学法检测的结果。方法 从2020年1月~12月在我院行生化检查的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常规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将肝素抗凝血浆标本作为观察组,均采用干化学法进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清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钾离子、谷氨酰转肽酶、血清脂肪酶、α-羟丁酸脱氢酶、钙共13项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经临床可接受分析发现,13项指标中有10项肝素抗凝血浆检测结果是临床可接受的,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钾离子的肝素抗凝血浆检测结果和临床一致性差。结论 采用干化学法检测肝素抗凝血浆的大部分检测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急诊患者可选择此种方法进行生化检测,但注意需要重建对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钾离子的参考范围,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 标签: 肝素抗凝血浆 血清生化指标 干化学法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检测生物化学酶类项目中依据风险管理设计对质量控制的作用。方法:以酶类检测(实验室)项目中Sogma度量差异性为依据,采用诺曼图(Sogma-SQC)MaxE风险参数图形工具,对生化分析仪检测酶类项目的相关质控程序(过程监测、起始)进行设计。结果:5.1-6.0 Sigma度量值,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候选起始质控程序为MRN2,选择200样本量,检出误差几率为0.94;MRN4(多规则),选择200样本量,检出误差几率为1.00;候选过程监测质控程序,l3sN1,70批长度,假失控几率为0.00;l2.5sN1,200批长度,假失控几率0.01;4.1-5.0 Sigma度量,谷氨酰转肽酶、淀粉酶、乳酸脱氢酶检测项目,候选起始质控程序为MRN2,选择200样本量,检出误差几率为0.94;MRN4(多规则),选择200样本量,检出误差几率为1.00;候选过程监测质控程序,l3sN2,25批长度,假失控几率为0.00;l3sN4,70批长度,假失控几率0.01;MRN2,50批长度,假失控几率为0.01。结论: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对生物化学酶类项目检测程序进行设计,可实现质控目的。

  • 标签: 生物化学酶 风险管理设计 检测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采取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8-2020.8月的86例肿瘤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的86例健康体检者,将其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肿瘤生物标志物进行化学发光免疫法检验,比较两组肿瘤生物标志物水平和阳性检出率。结果:将两组CA125、CA153、CA199、AFP、CEA水平进行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CA125、CA153、CA199、AFP、CEA阳性检出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标志物检验中采取化学发光免疫法效果理想,能够有效诊断肿瘤疾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肿瘤 生物标志物 化学发光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使用尿干化学检验和尿沉渣检验在尿液检验中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自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284例进行尿常规检验的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42例。给予参照组尿干化学检验方式,给予实验组尿沉渣检验方式,对比两组检验的结果。结果 对比红细胞和白细胞检出率,两组并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在使用尿干化学检验和尿沉渣检验方式进行尿液检验时可以提升检验结果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数据,准确判断患者疾病并给予有效治疗,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尿液检验 尿干化学检验 尿沉渣检验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乳腺癌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意义。方法:时间2018.07~2021.04,80例乳腺癌患者为本次研究纳取对象,以患者ER、PR水平阴阳性进行分组,对照组/40(检查结果阳性),实验组/40(检查结果阴性),比较检查方法,分析临床应用效果,对比患者腋窝淋巴转移率、C-erbB-2水平。结果:较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腋窝淋巴转移率更高,(P<0.05);同时对照组C-erbB-2水平阳性率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查阳性结果患者,预后水平明显优于阴性患者,此外发生腋窝淋巴转移问题也更低。由此表明,可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度乳腺癌疾病进行检出,同时根据检出数据可为患者后期治疗计划,提供相应理论依据,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 标签: []乳腺癌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意义
  • 简介:摘要:药品检验机构作为药品监督管理法定的检验机构,其所出具的检验报告是对药品质量进行判断的主要依据,药品和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检验结果需要保证公平以及准确。但是对于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对于药品检验机构中使用种类最多,消耗比较大的化学试剂来讲,若是保存或者使用不合理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也会有所影响。基于化学试剂的不同,其理化性质也不同,比如,挥发性以及易燃性和毒性方面,为了使得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检验人员生命健康和安全,就需要加强化学试剂的安全管理和应用。

  • 标签: 药品检验机构 化学试剂 安全管理 现状 优化措施
  • 简介:摘要实验诊断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医学应用学科之一,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及其作用在诊断中的增强,越来越成为各类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因为该学科兼具理论知识点众多和应用技术方法学繁多的显著特性,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受到挑战。尤其这次疫情背景下要求采取全网模式,更增添了课程的教学难度。为此,本文就此次课前的精心备课、互评;中的师生联网互动;课后的作业点评以及见习期视频的录制等关键节点所采取措施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希望全网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停课不停教”的目的,而且可以实现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的双保证,为拓展实验诊断学网教学提供经验。

  • 标签: 远程教育 临床实验室技术 医院教学方法 医院教学组织和管理
  • 简介: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知识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也变得越来越大,人们逐渐意识到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的重要性,这时很多人就参加到继续再教育之中来。对于口腔医学生来说,将微应用在继续再教育中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科研和临床能力,帮助口腔患者解决更多的难题,而且还能有效的去保障了医疗质量水平,这对于提升口腔治疗的效果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将微应用在对口腔医学生继续再教育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慢慢的采取一些措施将微应用在口腔医学生的继续再教育之中,这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微进行概述,说明将微应用在口腔医学生继续再教育中的现状,分析微应用在口腔医学生继续再教育中的优势和存在的挑战,希望能够给相关的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微课 口腔医学生 继续再教育 应用 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疫情下远程授课之中将微和思维导图有机结合,对学生自主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医学院校护理系78名学生,按照入学年份分组后分别实施不同教学方法,对比教学效果相关数据。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成绩以及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满意度高于观察组学生(P<0.05);观察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结合思维导图教学优势明显,相关专业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加以借鉴,提升教学有效性,为社会输送优质护理人才。

  • 标签: 疫情 微课 思维导图 远程授课
  •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的互联网发生巨大变化,而各行业也随之改变,教学形式也应当相应转变,微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受到师生重视。在2020年1月,全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传染性疾病,在后疫情时代,各学科教学中采用微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详细阐述微特点,设计与制作微,并探究针灸治疗学中微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针灸治疗学 微课 制作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疫情下远程授课之中将微和思维导图有机结合,对学生自主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医学院校护理系78名学生,按照入学年份分组后分别实施不同教学方法,对比教学效果相关数据。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成绩以及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满意度高于观察组学生(P<0.05);观察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结合思维导图教学优势明显,相关专业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加以借鉴,提升教学有效性,为社会输送优质护理人才。

  • 标签: 疫情 微课 思维导图 远程授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基于微模式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该校2019年9月~2019年12月内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40名学生作为对比组,另纳入该校2020年9月~2020年12月内应用微教学模式的40名学生作为微组,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微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均高于对比组,P<0.05;微组教学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比组的75.00%,P<0.05。结论 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微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成绩,且学生普遍有较高教学满意度,建议采纳。

  • 标签: 病理学 教学 微课模式 传统教学
  • 简介:摘要:从高职院校近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慕整体呈现极为明显的发展趋势,其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真正从根本上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且实现了“要我学”至“我要学”的目标转化。鉴于此,本文简述了慕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差异与自身的显著特点,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过程。

  • 标签: 慕课 线上与线下 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与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文版切尔西物理功能评估量表(CPAx-Chi)诊断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阈值及评估诊断价值。方法学习CPAx-Chi量表使用细节和注意事项,由2名研究者同时采用CPAx-Chi量表和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 MRC-Score)量表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综合ICU的200例患者进行独立评估。以MRC-Score总分≤48分为标准,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 AUC)、尤登指数(Youden's index, YI)及一致性检验,确定CPAx-Chi量表在诊断ICU-AW的阈值及价值。结果以MRC-Score总分≤48分为标准,A组ROC AUC= 0.899(95%CI 0.862~1.025);B组ROC AUC=0.874(95%CI 0.824~0.925);CPAx-Chi量表诊断ICU-AW的临界阈值为31.5分;A组最大YI=0.643,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77 %;B组最大YI=0.62,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7%。CPAx-Chi量表诊断ICU-AW的临界阈值为30.5分,B组最大YI=0.62,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83%。以CPAx-Chi≤31阈值,ICU-AW组和非ICU-AW组的CPAx-C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Ax-Chi≤31分和MRC-Score≤48分诊断ICU-AW的一致性高,A组Kappa=0.845(P=0.02);B组数据Kappa=0.839(P=0.04),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Ax-Chi量表评分≤31分是诊断ICU-AW的临界值,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CPAx-Chi量表可以在我国重症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 标签: ICU获得性衰弱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阈值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模体验证基于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在体三维剂量验证建模的准确性,并进行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方法通过方野和调强计划在均匀和非均匀模体上检测EPID在体三维剂量验证系统应用于不同介质中的剂量计算精度和重建精度,比较不同剂量/距离一致性标准下的γ通过率。对临床病例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体积分析。结果方野在均匀模体中3%/3 mm标准平均γ通过率为(97.49±1.11)%,在非均匀模体中为(94.06±5.11)%(P>0.05)。不同出束方式的调强计划之间也相近(P>0.05)。临床病例疗前剂量验证3%/2 mm标准γ通过率为(97.96±1.84)%,在体三维剂量验证3%/3 mm标准为(90.51±6.96)%。临床病例中小体积和体积变化较大的危及器官有较大剂量偏差。结论基于EPID建立的在体三维剂量验证模型,经初步测试可应用于临床提供更全面的质量保证,为以后自适应放疗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 标签: 电子射野影像装置 在体剂量验证 γ通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物理因子疗法联合综合消肿治疗(CDT)对盆腔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盆腔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62例,根据患者下肢淋巴水肿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20例)、中度组(23例)及重度组(1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物理因子治疗(包括中频电疗、空气波压力治疗及超声波治疗等)及CDT治疗(包括手法引流、多层绷带包扎、功能锻炼及家庭护理等),连续治疗20 d为1个疗程。于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检测各组患者下肢周径变化,并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患肢细胞外水分比率变化情况。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3组患者患肢水肿程度、患肢细胞外水分比率均较入选时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重度组患肢细胞外水分比率下降值[(10.68±2.06)%]明显大于轻度组及中度组[分别为(6.74±2.18)%和(8.54±1.85)%],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因子疗法联合CDT治疗能有效促进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淋巴回流,减轻患肢肿胀,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盆腔恶性肿瘤 下肢淋巴水肿 物理因子疗法 综合消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