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导管系统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分别使用微导管和普通导管对50名肝动脉硬化栓塞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经过20天的治疗周期后,对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比对研究,并注意观察治疗结束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近三周的治疗,从效果上来看,采用超微导管进行治疗的患者,治愈率达到了72%,而使用普通导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治愈率是56%而不良反应方面,超微导管组对肝脏组织造成的影响和损害也明显低于普通导管治疗的患者。结论通过研究结果现实,利用微导管系统对原发性肝癌进行介入治疗,无论是从治疗效果上还是不良反应上都较之普通导管系统治疗方式更有优势。

  • 标签: 微导管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患有肝癌且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对患者的疼痛及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收治的28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护理方案的不同均分成为基础组与针对组,基础组患者需要接受临床基础性护理干预,针对组患者则需在上述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情况与胃肠道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针对组患者的疼痛强度弱于基础组,且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情况明显较少,双方患者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癌 疼痛 胃肠道 介入治疗 反应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癌介入治疗后扶正消癥汤对血清前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8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扶正消癥汤,于肝动脉栓塞术前服用,连续服药20天。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3天和第10天其血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得以显著提升,其结果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消癥汤有助于提升肝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促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肝功能。

  • 标签: 扶正消癥汤 肝癌 介入治疗 血清前白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肝硬化CT分级评估肝癌介入治疗肝储备功能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1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患者均采用肝脏双期增强CT扫描,手术前均进行肝硬化CT分级,同时和术后肝功能的生化指标变化情况以及生存时间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肝硬化CT分级Ⅰ、Ⅱ、Ⅲ、Ⅳ之间肿瘤供血丰富型比率分别为100%、86.36%、78.57%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分级Ⅰ、Ⅱ、Ⅲ、Ⅳ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2个月、15个月、5个月和2个月。Ⅰ、Ⅱ级合并,同时与Ⅲ级和Ⅳ级进行差异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CT分级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短,对评估肝癌介入治疗肝储备功能和预后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标签: 肝硬化CT分级 肝癌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护理行为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取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6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0)和路径组(n=30),对所有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所有路径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路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对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改善护理效果,可推广运用。

  • 标签: 介入治疗 肝癌 临床护理路径 护理行为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于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1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其中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护理。结果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各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对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有显著效果,值得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介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借助于随机表法,我们将其列入观察组(本组共计46例)与对照组(本组共计46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溶栓治疗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动脉再通率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价值显著,可推广。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常规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在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中选出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57%,对照组患者为28.57%,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患者更高,P<0.05。结论行介入治疗的CTO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介入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CTO 介入治疗 护理干预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临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急性心梗的护理方法和效果,为急性心梗的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支持和理论指导。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以象为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接受诊治的急性心梗患者,急性心梗患者共有72例,对72例鼻炎患者在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数据,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所选取的72例急性心梗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后,在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在72例急性心梗的患者中,显效的患者有36例,显效率为50.00%,有效的患者有32例,有效率44.44%。无效的患者有4例,无率为5.56%,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在临床上,对急性心梗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采取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应用此方式,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 急性心梗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于2006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13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1例因导引导丝未进入血管真腔而放弃介入治疗,改行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另有2例仅行药物治疗而未行介入干预。成功行介入治疗患者随访3个月至1年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活,未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类心脏事件。结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行介入治疗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可作为临床治疗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血管闭塞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和动脉取栓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就诊110例患有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一组55名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术的治疗,称A组,另一组患者同为55人进行动脉取栓术的治疗,称B组。手术治疗后进行比较,分别比较患者的动脉畅通的情况,脉搏数,是否会复发以及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反应程度。结果A组康复人数有42人,康复率为76.36%,B组康复人数为51人,康复率为92.73%,B组康复率高于A组(P<0.005)。A组复发人数为4人,复发率为7.27%;B组复发人数为14人,复发率为25.4%,B组复发率也高于A组(P<0.005)。结论通过比较两种手术,我们可以看出,介入溶栓术和动脉取栓术各有各的优点,同时也有缺点。介入治疗术术后比较稳定不易复发,但治疗效果相对来说不如动脉取栓术明显,但是动脉取栓术容易复发,所以应该根据患者自身病情来选取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

  • 标签: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 介入溶栓术 动脉取栓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脑动脉介入术与开颅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6例脑动脉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脑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开颅术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65.79%,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42.11%,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5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结论与开颅术相比,脑动脉介入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更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介入术 开颅术 脑动脉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子宫动脉栓塞与刮宫术在子宫切口妊娠病患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子宫切口妊娠治疗的患者100例,即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研究组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刮宫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用简单刮宫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术后大出血、月经絮乱以及闭经等现象)以及治疗创伤程度结果比较。结果两组结果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采取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方法结合刮宫术,能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减轻病患的创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

  • 标签: 动脉栓塞 刮宫术 切口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难治性产后出血实施动脉栓塞联合宫颈钳夹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7年1月9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并随机分组。单一手术组给予动脉栓塞治疗,联合手术组实施动脉栓塞联合宫颈钳夹术。比较两组产妇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术中出血情况、子宫切除率、失血性休克发生率;产妇产后42天宫颈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联合手术组产妇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手术组,P<0.05;联合手术组术中出血情况、子宫切除率、失血性休克发生率低于单一手术组,P<0.05;两组产后42天宫颈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为0%,P>0.05。结论难治性产后出血实施动脉栓塞联合宫颈钳夹术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止血,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失血性休克和子宫切除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难治性产后出血 动脉栓塞 宫颈钳夹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6年5月所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给予脾动脉栓塞术的治疗方式,进而对比治疗前后各项指征变化。结果给予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动脉栓塞术治疗,有效率高达97.50%,医护人员随访六个月之后,复发1例,复发率是1.25%。经过手术,患者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和白细胞(WBC)的水平均明显优于施行手术之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具备良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 脾动脉栓塞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栓塞操作方法的研究和对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该院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不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检查,仅采用普通胸部CT平扫;对观察组的40例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随后再进行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手段,通过观察探讨和分析比较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确诊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30.0%),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肺动脉栓塞栓塞部位和血栓的具体状态的图像显示中,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重建技术具有良好的成像,其技术的优势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 标签: 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 肺动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动脉栓塞与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研究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给予随访6、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治疗后,总有效率均为100%,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6、12个月,研究组复发率为0,并发症发生率为35.0%,而对照组复发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56.7%,研究组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动脉栓塞与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均具有明显的效果,但子宫动脉栓塞具有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 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肌瘤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