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自《周易》开始,古代的哲人一直追寻心意与世界变化的融会贯通,力图把握心念与世界交汇的生发之“几”。因此,中国传统形上学可以视为追求心物同源异构的心通物论。心通物论从揭示《系辞》的形上学意蕴开始,研究心与物交融实化的过程,并视意念与世界的交融之境为人与世界的缘生结合点。心通物论的主旨之一是运世,亦即运世之化而不为世间之化所运。人的意念总是在面对物化的困境,所以必须“实意”,使心念坚实,从己而不从物。运世之化的心通物论,便要揭示意向的境域本质,也就是意境作为关联交融之境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心通物论 实意 周易 融通
  • 简介:广义的自由主义自定义在给自己下定义时,自由主义者遇到的困难可能要比社会主义者小一些,但是,其难度也不可低估.在这方面,各种党派及运动自定的名称都派不什么用场.毫无疑问,葡萄牙独裁者萨拉扎尔的自由党与希特勒的社会主义党一样毫无自由主义思想可言;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的施里诺夫斯基所推行的政治及执政风格也与其名称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提到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时,必须要解释清楚其真实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 标签: 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 政治活动 世界观 价值体系 社会福利
  • 简介: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伦理与儒学日常生活伦理是合二为一的。儒学的日常生活伦理不是通过概念的抽象演绎或建构形而上的体系得以证实,其价值体现于"日用即道"中,即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伴随着形的终极关切,在日用生活伦理中蕴含着"知性、事天、立命"与"知天命"的终极追求。儒学日常生活伦理之形上方面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日常伦理生活的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在儒家的内在超越和伦理认同的理论与实践中,人的生命与道德终极根源、个人日常生活与伦理责任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中遵循着"中"与"和"的人生价值,并通过"诚"与"信"对超越人类自身的形本体进行确认与体认,从而为日常生活伦理提供形而上的途径与担保。

  • 标签: 儒学 日常生活伦理 形上之维
  • 简介:<正>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矛盾分析,并据此对矛盾同一性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是分析矛盾的能手。细读他的著作会发现,里面有一种独特的矛盾分析。其要旨是:根据事物或矛盾的二重性和两面性,遵循矛盾自身的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并把这两个过程分别分为两个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的两个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和生成阶段”与“分离和对立阶段”;逻辑过程的两个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的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的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的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的背面过程”。

  • 标签: 马克思 历史过程 矛盾分析法 普遍性 矛盾同一性 要旨
  • 简介:《中论》广说诸不成以显无生之义,其理路有二一是通过展示各种边见所造成的两难困局来说诸不成;二是直接缘起开刀,在世间共许的缘起显示诸不成。若按吉藏“三中说”判定,第一种理路只得“尽偏中”,未达“绝待中”,尚不是中道究竞义。龙树依世间共许的“此有故彼有”说“彼此俱无”,以大乘“无生”义重说因缘相,开显缘起甚深之义。

  • 标签: 中论 缘起 诸法不成
  • 简介:中国人对国际政治中的道德问题的普遍关注,是在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的暴行的激愤中产生的。随即《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开设的“中国对策与选择”栏目,围绕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展开了专家与大众都积极参与的大讨论。讨论中出现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中国在

  • 标签: 道德理论 国际法 国际道德规范 对外权力行为 对外政策 价值理论
  • 简介:本文针对当今"复归"、"走近"马克思的观点,运用当代解释学进行了新破解.本文依据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原则,运用当代解释学的积极合理成果,立足于现代思维范式的新视域,对建国以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三个不同阶段、不同结果进行了新破解,肯定了三个不同阶段及结果的合理性及存在的价值,明确指出破解对马克思哲学理解的理解,必须摒弃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以及追求那种所谓"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绝对思维方式.运用独特的新视角,指出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及结果,只要实现了实践、理解主体、理解对象三者的具体、历史统一,就都具有真理性,就都是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显现;与此同时,还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索揭示出了该过程的内在逻辑.

  • 标签: 复归 马克思 解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