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1 个结果
  • 简介:1999年,杨振宁先生参观南京博物院吴山雕塑馆后便表示要请他的老友熊秉明来南京,他认为熊秉明与吴山之间的“暗合”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认同。2001年经杨振宁先生推介,南京大学聘请熊秉明先生出任南京大学名誉教授。2001年底经吴山推介,南京大学邀请熊秉明为百年校庆作标志性纪念雕塑《孺子牛》。现选登此间熊秉明部分书信,以飨读者。

  • 标签: 熊秉明 吴为山 杨振宁 书信 吴冠中 南京博物院
  • 简介:通常,康有为书学思想(以《广艺舟双楫》代表)的研究者会集中关注他某个具体的观点。从某些方面来看,康有为的书学思想也许不堪一击。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他的观点几乎随处可见自相矛盾或夸大其词之处。抛开这些表面论述,分析他书学的具体思路,我们会发现,《广艺舟双楫》之声名,并非全出自偶然,也不仅仅由于康有为的政治声誉,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切合了17世纪以来整个时代对书法的新追求。这正是《广艺舟双楫》的特殊之处,也是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 标签: 《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 书学观 学术 书学思想 17世纪
  • 简介:《伟大的友谊》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幅新年画,作为全国年画评选的获奖作品,它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当时的创作环境,具有个案研究的价值。本文从图像分析入手,以此画为中心做开放式讨论,试图探讨新中国初期新年画创作在题材选取、政治标准、创作模式等方面的问题。

  • 标签: 新年画 题材 政治理解 创作模式
  • 简介:本文以倪瓒《六君子图》例,探讨了“树”的文化功能在宋元时期扩展比德功能,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文化中比德哲学思想的沿袭,男一方面是宋元时期绘画对“意”与“逸”的追求的结果。

  • 标签: 倪瓒《六君子图》 比德功能
  • 简介:徽派建筑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个性鲜明、特殊价值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浓缩。徽派建筑的保护已经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非遗保护因国情原因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部才开始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

  • 标签: 徽派建筑 传统民居建筑 新媒体技术 古徽州 民族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 简介:周韶华1929年10月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现居武汉。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先后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联主席。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

  • 标签: 艺术精品 韶华 大美 代序 1950年 中原大学
  • 简介:熟悉中国美术学院校史的人会发现这所学院的历史从来都与两个字撇不开关系——改革。其创办之初即为了应和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第一任校长林风眠先生也提出“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主张。在经历了战争和“文革”之后的1977年底,浙江美术学院恢复招生,初次招生的系科仅限于国画、油画、版画、工艺。1978年春,首批录取学生进校,10月,78级全体新生入校。1979年,莫朴和黎冰鸿出任副院长,主持教学工作,1980年3月,莫朴被任命为院长。

  • 标签: 中国美术学院 当代艺术 “革命” 历史 “以美育代宗教” 中国艺术
  • 简介:山(中国美术馆馆长):于右任先生书法成就的取得首先源于天赋学养。其自幼即饱读'四书五经',熟谙文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曾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可见其传统文化积淀之深。其诗文学养之厚,时人亦重之。先生一生写就大量诗文,皆有感时事,忧国忧民,抒修齐治平之理想抱负,呈磊落襟怀,示雅好清节。其又受新思想的影响,

  • 标签: 于右任 书法思想 书法艺术 书法作品展
  • 简介:中国古代雕塑依循"一天人""合物我"的审美模式产生了与西方写实主义模式截然不同的意象性造型.这种意象性造型表现的是精神世界的景象,重在神似,富有观念性.作为中国古代雕塑的经典作品,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的意象审美特征具有典范意义.本文通过对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的深入分析,试图阐释其意象审美特征,并进一步探索意象审美模式对于中国雕塑艺术的特殊意义.

  • 标签: 霍去病墓 石雕 意象 审美
  • 简介:本文以新会梁启超(1873-1929)、番禺麦华三(1907-1986)、东莞张荫麟(1905-1942)三位代表性人物例,论述广东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对20世纪中国早期书法批评实践及学科建设的学术贡献.书法批评在20世纪从无到有,从“理论先行”的学科建设到批评实践的积累,乃至整个书法批评学科生成的运动过程,正是本文欲以钩稽和研究的中心议题.相比较书法批评成果对于书法实践的价值,笔者更看重它们在学术史上出现的历史意义,而这种意义从一开始就隐约折射出“书法批评”在整个书法研究阵营中微不足道,但又始终不可或缺的学术定位.而岭南诸家在这个批评现代的运动进程中,再一次扮演了主要推动者的历史角色.

  • 标签: 梁启超 麦华三 张荫麟 岭南 书法批评
  • 简介:在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蔡若虹同志在全国美代会上发言时说:美术创作风格单一来自美术基本训练的单一,而美术基本训练的单一,又都来自素描教学的单一。(大意)如此提出问题,似乎有点本未倒置。中央美术学院在解放后,在素描教学上曾经进行过一些探讨和改革。印象比较深的有两次。一次是为了美术民族而进行的素描教学改革。另一次是在素描中寻找化装人物性格的探讨。五十年代初期,某些老师主张素描教学要民族,提倡“线描加上简单的渲染”的方法。使素描教学脱离了造型艺

  • 标签: 素描教学 美术创作 中央美术学院 蔡若虹 素描基础 全国文代会
  • 简介:  '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于2008年9月6日--11月16日在广东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展览,共展出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展览涵盖了影像、装置、绘画、摄影、声音、写作与现场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

  • 标签: 现代艺术 艺术平民化 艺术艺术
  • 简介:受清朝廷以“政统”兼并“道统”的诸多措施和理学本身的影响,清代中叶士人形成正体的书写习惯和审美观念,因而,书法创作也呈现出正体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但表现为楷书和篆隶等正体文字书法的兴盛;还表现为文字构形与朝廷规定的标准字书的一致,绝少异体、别体;更表现为点画用笔的踏实沉稳、起收动作的完整,单字体势的完美和端庄,字与字之间缺少意态的呼应,章法排布的大小匀称甚至界格整齐等。作为经过严格书写训练的书法创作主体,士人的这一倾向构成清代中叶书法的时代风貌。

  • 标签: 清代中叶 士人 书法 正体化
  • 简介:王铎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诸体兼擅、风格多样的全才书家。无论是遒劲伟岸的大楷、淳厚古朴的小楷,还是飞腾跳跃的行草,在明末清初之书坛部属一流。王铎书法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古典的书法精神,

  • 标签: 中国书法史 王铎 自化 明末清初 书法精神 主要表现
  • 简介:这个题目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感性的无产阶级,数码时代有这个倾向,另外一层意思是我们要质疑康德判断力的态度。我们讲这个问题是沿着杜尚的创作道路,我们从他的《走下楼梯的裸女》这个作品开始,讲到小便池这个问题。我们要关注1912年—1917年这个过程当中所发生的事情,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历史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下面四个讲座都要针对这个问题。在1912年—1917年这个过程当中,杜尚关注到了可复制性这个问题,那么这使得他将时间和摄影相联系,同时也导致了我们

  • 标签: 杜尚 可复制性 裸女 创作道路 数码时代 反思性
  • 简介:米文·夸恩曾指出,西方城市公共艺术三个阶段:1、公共场所中的艺术(artinpublicplaces),2、艺术作为公共空间(artaspublicspace),3、公共利益中的艺术(artinthepublicinterest)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空间的定义的外延也在延展,公共艺术或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将被重新定义发展阶段。在上世纪末,有人将具有公共性的虚拟空间也归公共空间,这在数字技术尚不发达时可能略显牵强。但在今天,

  • 标签: 公共艺术 公共空间 数字化 互联网技术 公共场所 公共利益
  • 简介:元代是中国文人画发展高度成熟的时期,元画一反宋画饱满阳刚的气度,呈现出一派抒情、写意的"淡逸"之境。作为山水画学习不可或缺的临摹阶段,对元画"淡逸"的质感把握尤为重要。通过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特点的分析研究,将对学生从临摹宋画"重笔"、"重墨"到元画"干笔"、"淡墨"的观念转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淡逸 阔远
  • 简介:宋刻孤本《郁孤台法帖》中的黄庭坚草书,是黄庭坚巴蜀悟道之后的经典佳作。黄庭坚的巴蜀悟道涉及多个方面,我们把他的悟道进行综合剖析,会发现他的草书水墨写意境界的重大转变和成功提升,除技法层面、外界环境等因素外,关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

  • 标签: 宋刻孤本 黄庭坚草书 悟道 传统文化
  • 简介:本文以《朝鲜王朝实录》中心考察王朝初期对赵孟頫的记录,从赏赐品、书法教材、评判标准三方面分析朝鲜王朝初期对赵孟頫的吸收利用。

  • 标签: 朝鲜王朝 中国书画 赵孟頫 朝鲜王朝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