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窦后内窥镜下锁孔入路三叉神经部分切断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例适应症病人,全麻下,参考颅骨表面标志,乙窦后入路,“s”形小切口,骨窗直径约2.5cm,“十”字形切开硬脑膜,置入内窥镜,观察桥小脑角区复杂的血管神经及其相互关系,部分切断三叉神经。结果全部病例术后疼痛均消失;切口均Ⅰ期愈合。结论内窥镜下锁孔入路操作有其优势,可以多角度观察桥小脑角区结构,对脑组织的损伤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反应轻,术后恢复快等。也存在图像缺乏立体感,单手操作,对术者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等不足。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内窥镜 锁孔 三叉神经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民族地区翼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858例翼胬肉且受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98例单纯翼胬肉切除手术对比分析。结果858例943眼术后随访9~36月,手术效果好有15眼复发,复发率1.75%,而单纯翼胬肉切除98例,24月随访,35例复发,复发率35.71%,两组复发率比较,χ2=184.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翼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疗效好,安全,复发率低,适合民族地区推广。

  • 标签: 翼状胬肉 干细胞移植 手术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角膜绷带镜治疗复发性翼胬肉的效果。方法46例单眼复发性翼胬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戴镜组,各23例(23眼),两组均接受翼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毕对照组眼垫包眼,戴镜组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眼部自觉症状、角膜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结果戴镜组术后眼部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戴镜组角膜创面修复较对照组快;术后6月,两组均未见复发情况。结论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可加快术后角膜创面的修复,减轻患者术后的眼部刺激症状,绷带镜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减少复发可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角膜绷带镜 复发性翼状胬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电生理监测在桥小脑区手术的应用及心得体会,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桥小脑区肿瘤切除术、微血管减术中电生理监测应用现状和进展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6例采用术中电生理监测的桥小脑区肿瘤切除术、微血管减术的术中及预后情况,选取我科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总计16份手术病例,其中有听神经瘤切除术3例,面肌痉挛或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13例,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49.6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行乙窦后入路开颅,并成功完成,术后清醒存活,术中均应用颅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总结病例中,3例听瘤患者,有2例术中波形提示患侧听觉诱发电位降低,术后伴有听力下降,1例正常。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13例,面肌痉挛9例、三叉神经痛4例,术中监测提示的波形变化与术后症状恢复情况,均有正相关性。结论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对于辅助术中手术操作,指导肿瘤切除并神经功能保护有确切作用,监测波形及数据变化对术后神经功能康复及评估预测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术中电生理 神经功能监测 桥小脑角区 文献复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两种手术入路治疗Topliss分型闭合矢面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105年6月期间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的Topliss分型闭合矢面Pilon骨折的患者73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采用前外侧入路的患者40例为观察组,采用后内侧入路的33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踝关节功能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两种手术入路都可以有效的治疗Topliss分型闭合矢面Pilon骨折,但是前外侧入路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率。

  • 标签: 前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Pilon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类不同核修复系统对喇叭口残根行修复后牙齿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颗拔除的完整上颌第一双尖牙,采取截冠处理之后实行根管治疗,于根管口位置将部分牙体组织磨除之后形成以喇叭口形状。而后随机将选取样本分为两组,对比采用镍铬合金(对照组,15例)与玻璃纤维桩(观察组,15例)两类材料进行桩核冠修复的效果。将样本均采取包埋处理后,放置于万能测试机当中实施牙根抗折性能测试。结果玻璃纤维桩的抗折强度为(0.788±0.186)KN,镍铬合金抗折强度为(0.512±0.088)KN,对比其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进行喇叭口的残根留存修复时,应选用玻璃纤维桩系统该系统具备有更加良好的抗折性能,因此修复效果更佳,可在临床上予以大力推广。

  • 标签: 核桩修复系统 喇叭口状残根 抗折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场磁敏感成像对颅内多发海绵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将本院诊治的78例颅内海绵血管瘤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接受高场磁敏感成像检测,观察SWI扫描病灶检测情况。结果SWI扫描可清晰显示处平扫T1WI、T2WI无法显示的病变;SWI病灶检出率高达96.69%,病灶平均面积为(3.35±0.99)cm2。结论高场磁敏感成像对诊断颅内多发海绵血管瘤具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高场磁敏感成像 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K2和SFRP2在新疆汉族和哈萨克族食管鳞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65例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切除和病理确诊为ESCC的病例,汉族90例,哈萨克族75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两蛋白在ES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二者的差异性表达统计分析,分析其与临床各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CK2在ESCC中61.2%阳性表达,SFRP2在食管癌旁组织中72.1%阳性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K2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10)。二者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论CK2和SFRP2可能为ESCC相关差异蛋白。CK2有可能在ESCC侵袭转移进展中发挥作用。

  • 标签: ESCC CK2 SFRP2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颅内脑静脉血管瘤(CV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一例CVA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CTA可以显示CVA典型形态学改变。结论CVA具有特异影像学特征,CTA可以满足诊断需要。

  • 标签: 脑静脉性血管瘤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宫颈环形电切术对高级别宫颈鳞上皮内病变患者治疗后,其病理阴性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针对40例阴道镜下活检为高级别宫颈鳞上皮内病变的患者,进行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后针对病理显示阴性的患者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其可能因素,本次入选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结果术前镜下活检病理情况、术前HPV病毒载量、术前TCT级别均为病理检查阴性的相关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级别宫颈鳞上皮内病变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后病理阴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术前镜下活检病理情况、术前HPV病毒载量、术前TCT级别为病理阴性的相关因素,因此在手术前应该着重分析该方面情况,结合患者实际采用相关方法治疗。

  • 标签: 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宫颈环形电切术 病理阴性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环乳晕切口与传统放射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纤维瘤患者73例,采用传统放射切口治疗的37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环乳晕切口治疗的36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乳房对称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乳房对称率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纤维瘤采用环乳晕切口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放射切口,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纤维瘤 环乳晕切口 传统放射状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伽玛刀治疗颅内海绵血管瘤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磁共振磁敏感序列,并与磁共振常规T1WI,T2WI序列相结合,进行伽玛刀治疗颅内海绵血管瘤术前对照定位扫描。结果12例颅内海绵血管瘤患者,采用1.5T磁共振T2WI序列共检出病灶13个,SWI序列检出16个。对相同层面同时显示的13个病灶的面积进行测量。T2WI平均1.8cm2,SWI平均2.2cm2。结论磁敏感对颅内海绵血管瘤敏感性高,用于伽玛刀治疗该病的术前定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于制定伽玛刀治疗计划中确定靶区的范围,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伽玛刀 磁共振 磁敏感 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对腹腔镜袖胃切除术糖尿病肥胖进行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60例糖尿病肥胖患者进行研究,均采用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干预,护理结束后,分析对比护理前与护理后效果。结果通过采用围手术期护理,相较于护理前,采用围手术期后护理效果较优,对比具有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对腹腔镜袖胃切除术糖尿病肥胖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升治疗疗效,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 标签: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 糖尿病肥胖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带掌背神经的腕掌背侧逆行岛皮瓣再造手指的临床使用效果,从而探讨出该方法是否具有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0例(患者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需要接受再造手指的患者在接受再造手指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在接受再造手指的40例患者当中,有2例患者是属于手指脱套伤导致的,我院在对其进行切取皮囊面积为8cm*8cm之后,手术取得了成功。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的3个月之后,患者的再造手指感觉到了疼痛,有超过80%的患者的感觉超过s3。结论带掌背神经的腕掌背侧逆行岛皮瓣再造手指具有很好的临床使用效果,手术的治疗方法比较的简单,再造手指的复活率比较的高,对患者的损伤程度比较的小,另外再造手指的外观比较的好,和常规手指基本上没有差别。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再造手指 带掌背神经 腕掌背侧逆行岛状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综合治疗糖尿病膝神经节损害所致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4月,医院中医科收治的糖尿病膝神经节损害所致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中药汤剂辩证治疗。结果观察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H-B评分低于治疗前,两组对象FDIS、FDIP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辩证用药治疗糖尿病膝神经节损害所致周围性面瘫可以增进疗效。

  • 标签: 糖尿病 膝状神经节损害 周围性面瘫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解脲棒杆菌与尿液中磷酸铵镁结晶形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磷酸铵镁结晶阳性患者尿液进行细菌培养,对于细菌构成进行分析,在新鲜不存在细菌和不具有其他有形成分尿液中放置解脲棒杆菌施行培养,利用显微镜对于尿液中磷酸铵镁结晶现象加以观察。结果一共45例尿液样本中检测出磷酸铵镁结晶,其中25例通过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其中10例培养出两种病原菌,解脲棒杆菌7株,肠球菌9株,白念珠菌2株,存在肺炎克雷伯菌4株,存在铜绿假单胞菌2株,存在奇异变形杆菌5株以及大肠埃希菌4株;在不具有磷酸铵镁结晶解脲棒杆菌培养液中显示磷酸铵镁结晶初形,主要为没有成形的羽毛状结晶,同时可见洋信封、立方体以及方柱状结晶。结论特定人群泌尿系统感染和感染性结石患者中,解脲棒杆菌属于其主要病原菌。

  • 标签: 尿液 磷酸铵镁结晶 解脲棒状杆菌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22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前后DC所分泌的IL-12、IL-2、IFN-γ、TNF-α的变化情况,进而揭示H22全细胞性抗原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DC及其前体,再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进行体外培养,在DC培养过程中加入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以致敏DC,测定致敏前后DC细胞因子IL-12、IL-2、IFN-γ、TNF-α的分泌。结果DC致敏前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分别为19.39±0.98pg/ml、11.19±1.18pg/ml、1.03±0.19pg/ml、2.02±0.33pg/ml;DC致敏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浓度分别为80.39±1.33pg/ml、95.27±6.52pg/ml、29.59±3.15pg/ml、75.12±7.07pg/ml;DC致敏前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22细胞致敏DC后,DC分泌IL-12、IL-2、IFN-γ、TNF-α增加,增加的分泌因子可能与H22细胞致敏后的DC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相关。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食指背侧带血管神经束的岛皮瓣修复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0例,均为我院骨科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采用食指背侧带血管神经束的岛皮瓣修复治疗。结果本次选取的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0例,行平均5个月随访,皮瓣均成活,出现静脉回流障碍6例,血管危象在经局部减压处理后解除。皮肤耐摩擦,质地好,感觉障碍不明显,患者满意。结论针对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食指背侧带血管神经束的岛皮瓣实施修复治疗,可促感觉功能恢复,避免了二次手术造成的损伤,成功率高,修复后拇指耐磨性好,外形美观,对供区造成的损伤较小,未造成重要血管和神经损伤。

  • 标签: 食指背侧 血管神经束 岛状皮瓣 修复 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翼胬肉有效降低复发率不同手术方式。方法对原发性轻、中度翼胬肉患者208例分为实验组病例106例112只眼,采用逆旋撕法联合丝裂霉素C保留球结膜术式治疗,对照组病例102例102眼,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术治疗。结果实验组病例106例112只眼,有12眼为复发,所有病例角膜表面光滑,透明,眼球活动自如,部分病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对照组对照组病例102例102眼,有29例复发,12例角膜面欠光滑。结论逆行旋撕法联合丝裂霉素C保留球结膜术是治疗原发性轻中度翼胬肉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成功率和较少的并发症及较低的复发率。

  • 标签: 翼状胬肉 逆行旋撕 低浓度MMC 保留球结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