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4 个结果
  • 简介:格拉斯《母老鼠》问世伊始即遭德国文坛挞伐.本文拟从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出发,论此书受责原因.涉及问题有作品复杂的互文性,启蒙辩证法和政论,体裁的交错与叙事方式的混杂,对自然时序的解构和语言的游戏性等.

  • 标签: 格拉斯 后现代主义文学 文坛 互文性 叙事方式 启蒙辩证法
  • 简介:本文以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创作为着眼点,一方面,力图描述她的小说与电影艺术成功联姻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对于具体现象的个案分析,探究文学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联与发展.

  • 标签: 小说 电影 间离 暗合
  • 简介:借古抒怀以鉴今──试析郭沫若的历史剧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刘平郭沫若在谈到他创作历史剧的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借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这一创作意图就把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促使他把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激烈情感溶进古代的人...

  • 标签: 郭沫若 历史剧创作 武则天 传统文化 《屈原》 卓文君
  • 简介:<正>意识流,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领航船,在大陆经历了从现代的孤舟独泛到当代的百舸争流的历程,在台湾经历了从西化到回归的历程。三个时期的“西借”,既连续又中断,原因各异,但都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即:中国习惯审美方式与西方新的表现技法的结合,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现代——孤舟只影的探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是西方意识流异军突起的时代,也正是先进中国人探求

  • 标签: 意识流 中国意识 现实主义 中国化 作家 王蒙
  • 简介:众所周知,"网络文学"这一提法在中国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如果以1999年网易公司的率先使用为起始点,那么到今天它也不过只有两年多一些的时间.按通俗的说法,这两年多一些的时间,相对于人类的历史甚至于浩瀚的宇宙而言,可谓微乎其微.但也就是在这两年多一些的时间里,由于网络这一代表当今世界高科技的产物的介入,从文学作品的传播、接受、写作方式以至文学为何物这一观念本身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改变与质疑.在这个意义上,否认网络对文学的影响显然是不明智、也不科学的一种做法.同时,也由于网络所能提供的高速传播与信息共享的性能所致,另一个话题即网络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 标签: 网络文学 世界文学 尴尬 文学作品 彼岸 写作方式
  • 简介:五六十年代是世界华文文学格局雏型开始呈现的时期,潜性互动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关系,这一关系一方面表明处于政策的、地理的隔绝中的各地区华文文学既"血脉相通",又"各行其是",另一方面也表明各地区华文文学间的多向辐射、双向互动关系开始形成,从而提供了民族新文学的一种新的整体性.梳理清这种关系,有可能获得构建五六十年代中华文学史的新视角.

  • 标签: 文学关系 潜性互动 整体性
  • 简介:20世纪初,寄寓着国人急于跟上世界发达民族国家的梦想,同时也蕴蓄着国人对于本土现代文学草创时期百废待兴状况的忧虑与自卑,“域外文学”的翻译与介绍显然负载了相当沉重的内容,而变得复杂。对革新时期《小说月报》翻译文学特别是以俄国为代表的弱小民族文学的解读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 标签: 《小说月报》 民族文学 翻译文学 革新时期 俄国 现代性
  • 简介: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但拥有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而且拥有一座光彩照人的理论宝库。对这份宝贵的古代文艺理论遗产,先辈与时贤,已作过总结和评价,并写下了不少有影响的理论著作。如罗根泽、郭绍虞、朱东润等先生都曾写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一类书,郭绍虞先生又曾主编过四卷本和一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敏泽先生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近来又有王运熙、顾易生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

  • 标签: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先生 罗根泽 中国文论大辞典 艺术殿堂 三卷本
  • 简介:“五四”以来,不少民族新文化建设的先驱者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研究工作。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杜国庠、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研究工作,无例外地,重点都放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先秦社会与思想的研究方面。郭老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诸多史学成就中,以先秦研究用功最勤,成就最大。这是一种很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这一

  • 标签: 史学成就 翦伯赞 吕振羽 古史研究 瑚琏 中国古代史
  • 简介:本文主要针对韩国史书以及文人对欧阳修散文的评价进行一番解说与评述,希望能借此使中国学界更多地了解韩国历代研究欧阳修的有关情况。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中韩之间有关欧阳修散文研究的一些异同之处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欧阳修 散文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 文人 史书 希望
  • 简介:中国历史上士大夫迁谪原因结局各异,与迁谪文学的关系及成就也不尽相同。两度贬流岭南与后期的穷愁造就了真正的诗人宋之问,使他在初唐诗坛获得一席重要位置。李绅迁谪岭南时间较短,虽然此期诗风有一定变化,但由于后来仕路显达,安富尊荣,成就不高。分析两人的政治命运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有助于人们认识“文穷而后工”这一命题。

  • 标签: 宋之问 李绅 迁谪 诗歌风貌
  • 简介:新新闻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学体裁.它在报道真人真事时,融入了小说的写作技巧.它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传统新闻报道所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提出挑战.它的出现与六十年代美国文化息息相关.这一时期进行的越南战争为新新闻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在越战题材的小说中采用新新闻主义手法使作家们得以更深刻地反映一场不同于传统小说描绘的战争,更准确地把握越南战争的本质.

  • 标签: 传统小说 新文学 作家 人物 新新闻主义 描绘
  • 简介:<正>《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上发表了《略论“不平衡关系”与“意识形态论”——对一个学术问题的友好探讨》(以下简称《友好探讨》)一文,这篇文章对拙作《体系框架中的意识形态论》的一处观点提出了意见,认为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看法,是不对的”.对这种坦诚的商榷或批评,笔者十分欢迎.

  • 标签: 不平衡关系 意识形态论 同一性 马克思 意识形态性 《导言》
  • 简介: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文化空间上的开放,使得香港文坛与新兴外国文化思潮的接触交流,比大陆和台湾都较为迅速和紧密.以小说为例,自50年代以来,香港就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刘以鬯、也斯、西西三人,被认为是实验性较强的作家.当然,香港作家在接受西方文学影响时并不表现为单纯的摹仿,他们有借用,有增删,有附和,也有反驳.

  • 标签: 刘以鬯 也斯 香港小说 香港作家 外国文学 西方文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一为政治儒学传统(即制度儒学传统),(27)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因与西方有别,那就是九十年代对中国文化传统态度的转变导致了若干理论模式的出现

  • 标签: 中国兼 兼年代 后现代思潮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这两种研究路径在反思批判现代国家政治权力对中国社会的渗透过程方面,《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但"后现代"叙事也往往容易忽略对基层"文化"传统进行过有力塑造的现代化过程作为支配性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的分析(包括政治与社会的诸多复杂因素的作用)

  • 标签: 中国兼 兼年代 后现代思潮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  一、中国"后现代"思潮的现代性表述形态 ,中国"后现代"表述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如何把复杂多样的"历史记忆"与"民族主义"的表述方式区别开来,而中国"后现代"思潮的表述恰恰相反

  • 标签: 中国兼 兼年代 后现代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