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读台湾作家蔡逸君的短篇小说《蓝色的马》(《名作欣赏》2003年第11期),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李商隐无题诗《锦瑟》里的那个传诵千古的名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主人公森在一次荒诞的旅行中,不但遇到了很多奇怪的人和事,最后甚至也迷失了自己。

  • 标签: 《蓝色的马》 短篇小说 蔡逸君 叙事艺术 情节设置
  • 简介:将《发现》置于首期来谈,也许并无什么特殊的考虑。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理由的话,那就是它的“北大背景”了,因为北京大学曾是中国现代诗的诞生地,而“发现诗人群”都是出自北大的学子。显然,和他们的先行者一样,“发现诗人群”有自己的抱负,那就是为汉语现代诗歌提供足够典范而又特立独行的诗歌文本。尤其在语言上,尝试建立某种规范或者启示。这当然不光是舍我其谁的勇气,同时也是深谋远虑的眼光。当年胡适之立志以其“白话韵文”而“新辟一文学殖民地”时,亦曾决绝地表示:“吾去志已决……倘幸而有成,则辟除荆棘之后,当开放

  • 标签: 发现片言只语 蝴蝶发现 语言蝴蝶
  • 简介:<正>从意象营造的层面看,蝴蝶作为一种心物交融、情景契合的意象,呈示了影响诗人艺术创造的观念或思维方式;这种观念或思维方式与一定的文化背景有关,其中基本的背景是以《诗经》为渊源的“兴”的传统,也有以象征为内核的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影响。兴,按照刘勰的说法:“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义”。这就是说,抒情主体不是直抒情怀,而是设置一种心与物、情与景的微妙

  • 标签: 意象营造 蝴蝶 物我两忘 诗歌 化静为动 西方现代主义
  • 简介:法国学者奥古斯特·孔德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历史。”至今仍然对我们研究傩文化,就是指傩的全套祭祀仪式及在祭祀中唱、念、舞、面具等艺术形态和在此基础上的附加形态傩戏有经典意义。一直困扰我们并使我们难以拒绝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戏曲的诞生迟缓到公元十二世纪以后,比希腊和印度晚出一千年?遵照奥古斯特·孔德的启示,我们从认识人类自己,去寻觅中国戏曲诞生迟缓的原因,我们发现原始人类生命精神化在史前时代不可能全面表现,生命精神化在最初年代所凝

  • 标签: 傩面具 中国戏曲 傩戏 精神化 原始人类 奥古斯特
  • 简介:朝鲜族诗人南永前,花费八年心血去挖掘本民族关于原始图腾的资料,井用诗的触觉去把握它,写出了廿余首和朝鲜族远占图腾有关的诗作,并由汉城出版社用汉文、韩文、英文同时出版,名为《南永前诗选集》,实是一件可喜之事。永前经过考证认为:朝鲜族诞生的原始图腾崇拜是熊和檀树下的天神,是熊女和檀神的结合才养育了这个白衣民族。熊女正是

  • 标签: 图腾崇拜 动物图腾 变形 民族起源 精灵 艺术
  • 简介:都说辛弃疾是一位“大声镗锘”的豪放型词人,抗金复土之念是他词中的“主旋律”;偶尔他也写一些“狎昵温柔,不在小晏、秦郎之下”的情爱小唱,如《念奴娇·书东流村壁》(野棠花落)、《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之类,博得后人“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 标签: 辛弃疾 《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 用韵》 豪放精神 生命体验
  • 简介:一直以来,由于美国主流文化传统的干预,美国华人失去了在文学场域自我再现的机会。而在种族刻板印象的作用之下,华裔男性更是屡屡被定型为阴柔的负面形象。本文借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的互文性理论,对严歌苓的小说《魔旦》与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进行比较与剖析,旨在探讨两位华人作家如何运用其迂回的方式颠覆西方对于华裔男性的成见。他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东方再现策略,也正是论文试图通过比较以阐明的重点所在。

  • 标签: 种族刻板印象 华裔男性 自我再现 互文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