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前马克主义中国化存在着“不到位”、“错位”和“缺位”三个突出问题。“不到位”是指马克主义中国化成果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错位”是指中国化的马克主义在一些领域离开了马克主义的基本原则;“缺位”是指中国化的马克主义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当代世界马克主义进程。解决的对策是:要澄清认识问题,转变七种旧有观念;要探索有效方式,用“三化”解决“三位”问题,即用大众化解决“不到位”问题,用现代化解决“错位”问题,用国际化解决“缺位”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位”问题 对策
  • 简介:文章对把马克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理解活动进行研究的标准、理解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认为,理解的客观性是作为理解活动的马克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有把马克主义中国化看做一个包涵各方面内容的“复杂事件”或“综合性问题”,分层次地为其设定评判标准,才有助于科学地解决其检验标准问题,才能有效克服把实践作为唯一标准所带来的各种困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解的客观性 检验标准 认识论 解释学
  • 简介:摘要通过调查,对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动态进行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

  • 标签: 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内在地包含了马克主义的科学性、普适性与实践性三大问题。其中,科学性所要解决的是马克主义可不可用的问题,普适性所要回答的是在欧洲背景下产生的马克主义能不能在中国境况中使用的问题,而实践性回答的则是马克主义能不能被中国化的问题。只有正确地解答了这三大问题,马克主义中国化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自觉追求。

  • 标签: 中国化的逻辑 科学性 普适性 实践性
  • 简介: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俄国最早开启了马克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早期俄国马克主义大众化有着客观的历史必然性:俄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是其接受异质文化理论前提;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寻求先进的解放理论是其现实需求;俄国所处的特殊时代条件决定了马克主义能够解决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发挥其“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理论功能。

  • 标签: 俄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前提 时代背景
  • 简介:普世价值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论,其目的是要制造和掌控舆论话语权和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实现和平演变,夺取政权。普世价值在中国的泛滥侵蚀了人们的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都提出了挑战,这需要马克主义尤其是当代马克主义作出回应。我们的回应就是当代马克主义大众化,通过当代马克主义大众化的种种策略和措施实现马克主义尤其是当代马克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武装。

  • 标签: 普世价值 当代马克思主义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简介:中国马克主义者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市场化道路作为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主题,通过社会整合寻求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主力,在国家重建中把党建设成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通过马克主义主题、主力、主体的中国化,进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重新定位市场、社会、国家的结构关系,破解中国的后发展难题,推动现代化发展方式从片面到全面、从外生到内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化 后发展难题
  • 简介:马克主义的"大众"品质与新社会阶层的"大众"属性具有内在契合性。新社会阶层是当代马克主义的最早践行者与最大受益者之一,和当代马克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当代马克主义有独特的理解与认知。在新社会阶层中推进当代马克主义大众化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新社会阶层推进马克主义大众化必须以提高理论的自洽性与吸引力为前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搭建基本的组织平台,合理回应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

  • 标签: 新社会阶层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马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的启蒙发生了转向。中国马克主义启蒙的命题是在对"救亡压倒启蒙"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来的。高举马克主义启蒙旗帜,担负中国马克主义启蒙的当代使命,需要正确审视"救亡"与"启蒙"的关系。

  • 标签: 启蒙 救亡 马克思主义启蒙
  • 简介: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们要坚持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切入点是人生轨迹具有多变性特点。在现实世界中要积极地进行审美体验,在困境中要坚守对理想的希冀,保持良好的审美意识,不断地集聚取得成功的力量。要将某些突然光顾于特殊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生活事件与宏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密切地联系起来。倡导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要冲破人与环境悖论的束缚。审美主体在情感上要站在利害关系之外之应有的高度,在协调利害关系时,虽然置身于利害关系之中,却必须具有美感创造的要求,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超越世俗的纷扰,注意到人性的美好和道德境界的崇高,使自己的命运与绝大多数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 美育建设
  • 简介:以人为本与马克主义大众化是一对辩证的统一体,二者之间相互融入、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在推进马克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只有把握好以人为本和马克主义大众化双向互动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使大众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马克主义理论,进而坚定马克主义信仰,凝聚大众的力量,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上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辨证关系
  • 简介:马克主义的艺术生产论表明,艺术既是人类观念的生产,又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物的艺术品沦为商品是基本事实。而在大众文化时代,艺术生产既促进了艺术的流传,又助推了大众社会的形成。艺术生产论经历了从马克主义的经典化向大众社会之一般性的过渡,它不仅是文化观念的生产,也是以物的形式出现的商品的批量生产,后者促成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生产正是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协和的产物,而这也是创建符合大众利益的大众社会的唯一途径。

  • 标签: 马克思 艺术生产 大众文化 人文理性 科技理性
  • 简介:青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青年的发展关乎着国家的富强。青年的双重地位决定了国家要重视青年、争取青年、培养和发展青年。当代青年学生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具有“高、大、快、强”的思想特点。如果不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很可能使青年学生身上的特点优点变为弱点缺点,并最终使他们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对立面。我们只有坚持用马克主义的观点,用科学发展的标准去评判,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去观察、去研究、去分析,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青年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特点。通过马克主义理论教育可使青年学生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科学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健康的心态来调节和保持身心平衡,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重视与马克主义理论相结合做好培养和发展青年学生、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的工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当代青年学生 思想特点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创立了一系列不仅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为正确、而且在国际共运史上影响很大的独特理论。这些独特理论既坚持又发展了马克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主义的珍品。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独特理论
  • 简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主义的实质与宗旨,人文关怀是马克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取向。在新时期,要真正实现马克主义大众化,就应当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高度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将人文精神作为大众化的实践维度。在人文关怀的视阈下,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要贴近民生,融合马克主义与群众的关系;要科学分析,树立马克主义大众化之教育分众理念;要以文化人,创作马克主义大众化之群众喜欢的精神产品;要凝聚合力,营造马克主义大众化之人文社会环境。

  • 标签: 人文关怀 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路径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苏东社会主义制度的衰落、解体,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引发了马克主义者的空前讨论。当时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以奥尔曼为代表,强调社会主义的实现是基于其历史必然性,它是资本主义制度自我否定的结果:另一种观点则以科恩为代表,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要基于人们的意愿,而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主要是因为它更平等,但这一点在传统的马克主义中缺乏论证。因此,当今的社会主义者应更多地从道德方面为社会主义辩护,以激励人们主动投身实现社会主义的事业。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社会公平 科恩 社会主义制度 20世纪80年代 资本主义制度
  • 简介:科学发现与定位马克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价值;自觉而理性地整合多种思想资源;紧密联系当代中国文艺运动实践;坚持大众化的努力方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推进马克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正确途径。而"为何推进"与"如何推进"仍然是思想解读与实践验证中的一个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化 时代创新 大众走向
  • 简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着重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全会中所强调的关于马克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与大众化有着直接联系。在实践中推进马克主义大众化,关键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推动马克主义大众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主义大众化的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推动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引领 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