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儿童医院接受静脉化疗的13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儿的资料,化疗前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头臂静脉(BCV)入路技术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植入术,导管头端位置由术中DSA透视下确认。13例患儿均采用右侧BCV入路,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12例(92.31%)1次穿刺成功,仅1例需两次穿刺成功。TIVAP留置时间为(678±105)d。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7.69%(1/13),仅1例患儿出现导管功能障碍,表现为无法抽回血伴推注困难。所有患儿未发生误穿动脉、血/气胸等即刻/早期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生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RT)、TIVAP相关感染、导管异位/打折等严重/远期并发症。本研究初步表明,超声引导下穿刺BCV这一新的入路技术在患儿TIVAP植入中是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头臂静脉 超声引导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可行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入路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置入手术中,应用体表标志定位法确定导管尖端正确位置(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220例TIVAP置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8例采用经颈内静脉入路,根据术中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长度的方法分为两组:采用体表标志定位法的136例为研究组;采用术中X线定位法的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置入即刻的CVC尖端定位优良率以及置入手术时间的差异等,并对右侧与左侧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的身高、年龄、导管尖端距气管隆突距离因素与CVC留置长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分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TIVAP导管留置长度为因变量,身高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理想导管留置长度与患者身高的关系方程。结果CVC尖端位于第2肋间、第3胸肋关节、第3肋间时,分别有34.8%、83.3%、95.0%的机率位于正确位置。CVC尖端在第3胸肋关节或第3肋间的正确定位机率高于第2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VC尖端位于第3胸肋关节与位于第3肋间时的正确定位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研究组较对照组(未调整导管位置前)可明显提高导管位置优良率(94.1%比4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9,P<0.001);显著缩短手术时间[(33.04±6.69) min比(42.50±5.54)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VC留置长度与身高呈线性相关,右侧颈内静脉入路导管留置长度(cm)=0.159×身高(cm)-1.284(r=0.597,r2=0.356,P<0.001);左侧入路导管留置长度(cm)=0.097×身高(cm)+12.139(r=0.322,r2=0.104,P=0.020)。结论经颈内静脉TIVAP置入手术中,采用体表标志定位法,导管尖端对应的体表标志为第3胸肋关节或第3肋间。体表标志定位法较术中X线定位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在确定导管长度、导管尖端位置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标签: 静脉输液港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 解剖标志 导管尖端定位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了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致硬脑膜动静脉瘘并双侧丘脑病变的患者。女,76岁,首发症状为右侧额叶出血导致的左侧肢体麻木无力,MR诊断为静脉窦血栓,静脉性梗死。后续演变为硬脑膜动静脉瘘,造成双侧丘脑病变,经栓塞治疗好转。

  • 标签: 窦血栓形成,颅内 动静脉瘘 丘脑病变
  • 简介:摘要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内镜下硬化治疗在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无其规范化治疗的相关共识。202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诊断与治疗学组组织全国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讨论,提出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治疗专家共识,以期规范该技术在食管胃静脉曲张中的应用。本共识共分为食管胃静脉曲张分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断等12个部分,共17条陈述。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食管胃静脉曲张 内镜下硬化治疗 共识
  • 简介:摘要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失代偿时常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顽固性腹水等并发症,且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最危急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将危及生命。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如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顽固性腹水等),尤其是TIPS 专用可扩展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Viatorr覆膜支架)的临床应用,使得其成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门静脉通畅率显著升高。尽管如此,肝性脑病、肝衰竭等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仍是阻碍TIPS发展的主要原因,甚至多数学者认为TIPS是肝硬化或门脉高压尤其是伴有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患者的禁忌。因此在TIPS手术中选择合适的支架及合适的支架植入方式至关重要。将对TIPS支架的种类、植入方式、优缺点以及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Viatorr覆膜支架 组合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时段预约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PICC维护门诊分时段预约诊疗应用前后两个月的就诊患者,应用前为对照组,采取人工纸质取号,应用后为研究组,采取分时段预约诊疗,比较两组患者候诊时间、每时段平均候诊人数、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平均候诊时间中位数为15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中位数为46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候诊区内候诊人数:研究组每个时段人数相对稳定,候诊人员密度低,而对照组各时间段差异显著,人流高峰出现在8∶00—10∶00和13∶30—14∶30。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4.99±0.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15±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研究组护士满意度评分为(4.67±1.9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90±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维护门诊实施分时段预约诊疗可有效减少患者候诊时间,实现患者合理分流,改善就诊环境,提高护患满意度,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维护门诊 分时段预约 满意度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门静脉畸形患儿,术前腹部超声和CT检查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但术中肝内外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主干形态正常,肝内门静脉左支通畅,肝内门静脉右支闭锁。确诊为门静脉右支闭锁导致的门静脉高压,行肠系膜下静脉-左肾静脉分流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治疗经验及术后肺静脉梗阻(PVO)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TAPVC的125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116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PVO分为2组,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围术期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APVC术后PVO的危险因素。结果116例手术患儿中男73例(62.9%),女43例(37.1%);心上型58例(50.0%),心内型35例(30.2%),心下型15例(12.9%),混合型8例(6.9%);手术中位年龄3.0(1.2,7.0)个月;中位体质量5.0(4.0,6.8) kg。手术患儿死亡13例,死亡率11.2%;发生术后PVO 18例(15.9%)。术后发生PVO组和无PVO组的Darling分型(心上型27.8%比56.6%,心内型27.8%比31.6%,心下型27.8%比10.5%,混合型16.6%比5.3%,χ2=8.571,P=0.036)、存在术前PVO(83.3%比21.1%,χ2=25.293,P<0.01)、有共汇(55.6%比81.1%,χ2=6.049,P=0.014)、术前危重状态(83.3%比31.6%,χ2=12.938,P<0.01)、体外循环时间[(128.800±47.254) min比(106.700±37.288) min,t=-2.094,P=0.039]、延迟关胸(27.8%比5.3%,χ2=6.227,P=0.013)、术后1 d吻合口流速[1.0(0.9,1.4) m/s比0.9(0.8,1.1) m/s,Z=-2.004,P=0.045]、术后1周吻合口流速[1.4(1.3,1.8) m/s比0.9(0.7,1.1) m/s,Z=-4.446,P<0.001]、机械通气时间[121.0(76.8,246.9) h比91.5(60.4,135.9) h,Z=-1.989,P=0.04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术前PVO(OR=797.179,95%CI:8.074~78 712.270,P=0.004)及术后1周吻合口流速加快(OR=11 848.376,95%CI:23.746~5 912 017.803,P=0.003)是发生术后PVO的危险因素。结论本中心关于TAPVC的外科手术结果令人满意,术前存在PVO及术后早期吻合口流速增快是发生术后PVO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肺静脉梗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PVST发生率为38.8%(108/278)。Logistic回归-ROC曲线模型显示,手术时间(AUC=0.651,95% CI:0.585~0.716)、术中输血浆量(AUC=0.615,95% CI:0.546~0.684)、术后脾静脉直径(AUC=0.665,95% CI:0.598~0.731)是影响脾切除术后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输红细胞量(AUC=0.583,95% CI:0.514~0.651)和术后第7天TT水平(AUC=0.634,95% CI:0.568~0.699)是独立保护因素,以上指标对术后PVST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且联合以上指标预测效能更高(AUC=0.783,95% CI:0.727~0.839)。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通过围手术期适量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综合考虑术后脾静脉直径和第7天TT水平因素有助于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

  • 标签: 肝硬化 高血压,门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脾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高压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7年12月安徽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41例肝癌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纳入32例,单纯介入治疗组按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Child-Pugh分级等与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匹配纳入29例。观察TIPS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12、24个月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采用Kaplan-Mer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和单纯介入治疗组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Child-Pugh分级、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巴塞罗那分期、介入治疗方式、肝硬化原因、门静脉高压症相关症状、伴门静脉癌栓、ALT、TBi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TIPS手术成功率为100%(32/32),TIPS术后门静脉高压症相关症状均缓解,缓解率为100%(32/32)。与TIPS术前相比,TIPS术后患者门静脉压力降低[(36.5±6.9) cmH2O比(25.5±5.6) cmH2O(1 cmH2O=0.098 kPa)],门静脉直径缩小[(15.9±3.5) mm比(13.7±2.7) mm],腹水量减少[腹围(105.6±13.9) cm比(88.0±9.8) cm],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均升高[分别为(2.6±0.8)×1012/L比(3.3±1.3)×1012/L、(78.9±15.5) g/L比(108.4±14.6)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6、3.105、10.769、-3.548、-3.869,P均<0.01)。TIPS术后6个月支架通畅率为100%(32/32),术后12个月通畅率为94%(30/32),术后24个月通畅率为84%(27/32)。治疗6、12、24个月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患者的腹水发生率分别为0、3.1%(1/32)、9.4%(3/32),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1%(1/32)、9.4%(3/32)、15.6%(5/32),均低于单纯介入治疗组[分别为13.8%(4/29)、27.6%(8/29)、65.5%(19/29)和20.7%(6/29)、34.5%(10/29)、62.1%(1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2、7.24、20.80和4.62、5.72、13.97,P均<0.05);治疗6、12个月两组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24个月单纯介入治疗组肝性脑病发生率[48.3%(14/29)]高于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21.9%(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30)。Kaplan-Merier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治疗12、24个月TIPS联合介入治疗组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4%(27/32)、53.1%(17/32)]均高于单纯介入治疗组[分别为41.4%(12/29)、13.8%(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5.06,P均<0.05)。联合介入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长于单纯介入治疗组的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41,P=0.001)。结论TIPS联合介入治疗肝癌伴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生存率。

  • 标签: 肝肿瘤 高血压,门静脉 门体分流术,经颈静脉肝内 存活率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侧肺静脉共干是罕见的肺静脉解剖变异。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肺静脉隔离应根据患者肺静脉解剖特点制定个体化手术策略。本研究探讨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在下肺静脉共干的患者中采用盒式单环消融进行肺静脉隔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1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有房颤消融适应证、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并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患者5例,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所有患者行房间隔穿刺将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送至左心房,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以功率模式25~35 W,43℃,流速30 ml/min行盒式消融肺静脉单环隔离。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及术中资料,包括手术并发症、即刻手术效果、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曝光量,术后1、3、6个月随访患者症状、心电资料并记录随访期内并发症。结果阵发性房颤4例,持续性房颤1例,CHA2DS2-VASC评分为3.8±1.8,HAS-BLED评分为1.8±0.6;双侧下肺静脉共干左右缘内径(32.7±1.71)mm,上下缘内径(25.7±4.50)mm,呈椭圆形。经过消融5例患者均达到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即刻消融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手术时间82~188(141.8±33.8) min,X线曝光时间15~46(25.8±13.1) min,X线曝光量277~654(439.6±144.7) mGy。随访6~10个月,均维持窦性心律。结论对于下肺静脉共干的房颤患者,采用盒式消融单环隔离肺静脉,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下肺静脉共干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畸形患者,采用经颈静脉-上腔静脉途径构建轨道,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术后1、3个月时复查结果良好。房间隔缺损合并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患者可选择介入封堵治疗,推荐经颈静脉途径进行操作,其安全性及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内镜下精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endoscopic selective varices devascularization,ESVD)的可行性。方法对明确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4例患儿进行ESVD术。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为(6.70±1.41)岁,范围为4~7岁。总结分析病例特点、术中硬化剂与组织胶用量、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门静脉主干直径为(8.25±2.63)mm,范围为6~11 mm;肝脏弹性指数为(7.57±3.63)kPa,范围为4.08~10.90 kPa;最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值为(59.25±8.50)g/L,范围为51~68 g/L。食管静脉曲张程度1例F1、2例F2、1例F3,胃底静脉曲张程度1例F1、3例F2;食管硬化剂用量为(11.0±2.0)ml,范围为10~14 ml;胃底组织胶用量为(6.5±4.1)ml,范围为3.5~12.5 ml。术后1周复查所有病例均可见迂曲静脉部分萎瘪,食管曲张静脉可见血栓形成,胃底可见排胶溃疡,未见再出血;术后1个月复查1例出现排胶溃疡周围曲张静脉渗血,予组织胶再次填充封堵,余3例食管曲张静脉萎瘪、胃底仅见排胶溃疡;术后6个月复查排胶溃疡基本愈合,无再出血病例。结论ESVD术可在不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情况下,利用胃镜通过自然腔道对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起到填充封堵断流的效果,可减少患儿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危及生命的风险。为Rex分流术后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断流、脾切除术后再出血的患儿,提供了一条可行、有效的治疗途径。

  • 标签: 食管胃静脉曲张 门静脉海绵样变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以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覆膜支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与药物联合胃镜治疗作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7月因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TIPS治疗(ePTFE覆膜支架)或首次接受胃镜治疗作为二级预防的患者,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肝功能变化、腹水缓解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再出血率、平均住院次数及费用、生存时间,以及TIPS组支架通畅情况。对数据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结果TIPS组74例,药物联合胃镜组66例,随访12~16(14.57±0.79)个月。术后1年,TIPS组腹水缓解率为57.1%(32/56),高于药物联合胃镜组的0(χ2 = 36.73,P < 0.01)。术后1、3、6、12个月,TIPS组患者肝性脑病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2.4%(24/74)、37.8%(28/74)、40.5%(30/74)、40.5%(30/74),药物联合胃镜组患者肝性脑病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0%(2/66)、3.0%(2/66)、3.0%(2/66)、6.1%(4/66);Kaplan-Meier分析显示,TIPS组肝性脑病累积发生率高于药物联合胃镜组(χ2 = 11.29,P < 0.01)。术后1个月内、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TIPS组重度肝性脑病(Ⅲ至Ⅳ度)的发生率分别为2.7%(2/74)、0、0、0,药物联合胃镜组重度肝性脑病发生率均为0,两组重度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IPS组和药物联合胃镜组术后12个月再发出血率分别为0和27.3%(1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42,P < 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患者死亡。TIPS组住院次数为(1.45±0.80)次,少于药物联合胃镜组的(3.24±1.8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4.52,P < 0.01)。结论在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方面,TIPS(ePTFE覆膜支架)治疗具有再出血率低、腹水缓解率高、住院次数少等优点;TIPS治疗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比药物联合胃镜的高,但TIPS并不增加重度肝性脑病发生率。TIPS与药物联合胃镜治疗的术后1年生存率无差异。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 胃镜治疗 二级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腓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5例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腓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2~67岁[(48.5±12.6)岁]。患者入院均急诊Ⅰ期行清创,对主要血管、神经和肌腱进行探查修复,并用外固定支架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术后均遗留不同程度的创面坏死、感染以及骨缺损。Ⅱ期清创组织缺损面积为10.0 cm×5.0 cm~30.0 cm×8.0 cm,均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肌皮瓣切取面积为10.5 cm×5.5 cm~30.5 cm×8.5 cm。术后2周内观察供区愈合、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形、感觉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患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22.0±5.8)个月]。肌皮瓣供区均Ⅰ期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12例肌皮瓣完全成活。2例面积较大的肌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经过清创植皮创面愈合;1例肌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采用对侧大隐静脉桥接修复栓塞静脉皮瓣成活。末次随访皮瓣外形恢复良好,感觉部分恢复,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8~26 mm。骨折均愈合好,无骨髓炎等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患肢LEFS为47~69分[(59.0±9.5)分]。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腓骨骨折,可较好恢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处的外形,并且能有效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骨折,开放性 胫骨 腓骨 外固定器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Gustilo ⅢC型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普爱医院手外二.修复重建科收治的20例Gustilo ⅢC型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36~56岁,平均42.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6 h,平均4.3 h;近端骨缺损6例,中段骨缺损9例,远端骨缺损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0 cm×6 cm~12 cm×9 cm,骨缺损长度平均为10.3 cm;一期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血管、神经,重建血运,二期安装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双向骨搬运修复骨与软组织缺损。术后记录骨搬移时间、创面愈合时间、骨搬运距离、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延长区固化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按照Palay和Maar提出的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30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骨缺损和软组织缺损得到良好的修复,均返回日常生活;骨搬运至骨折端对合时间为50~160 d(平均75.8 d),创面愈合时间为60~150 d(平均100.6 d),骨搬运距离为8~13 cm(平均10.3 cm);外固定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0个月),外固定指数为1.6个月/cm,延长区固化时间为5~16个月(平均10.9个月);未发生感染、成骨不良及再骨折,2例出现术后轴线偏移,3例发生踝关节僵硬;按照Palay和Maar提出的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12例,可3例。结论显微外科技术结合Ilizarov双向骨搬运技术可以有效治疗Gustilo ⅢC型开放性骨折,重建肢体血液循环,值得推广。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骨折 胫骨 腓骨 骨搬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综合治疗方式在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白求恩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7例腓骨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给予高压氧综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时间点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周,2组患者血清AKP水平均明显上升且达到峰值,观察组患者血清AK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6周,观察组患者血清AKP水平下降明显,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AKP水平随后持续下降,至12周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08%)高于观察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应用于腓骨骨折患者的术后治疗,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骨折患者的血清AKP活性,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高压氧 胫腓骨骨折 预后 碱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及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治疗前、,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阵挛分级法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肌张力和痉挛程度,并对神经运动与感觉传导、F波、H反射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MAS、Clonus分级评分、神经H反射的H/M比值、Hmax、Hmax刺激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小腿三头肌MAS[(0.62±0.63)分]、Clonus分级评分[(1.05±1.02)分]、神经H反射的H/M比值(0.48±0.28)、Hmax[(3.75±2.09)mV]、Hmax刺激强度[(38.18±12.79)mA]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可通过抑制神经反射通路的兴奋性,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降低肌肉张力。

  • 标签: 局部振动治疗 脑卒中 肌张力 H-反射 F波
  • 简介:摘要脑卒中失眠在临床上很常见,大部分临床医师在遇见脑卒中失眠的患者,仅作为普通失眠人群,未考虑到脑卒中人群的特殊性。临床上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种类繁多,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副作用不同。脑卒中失眠药物的疗效和选择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本文围绕脑卒中失眠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失眠 脑卒中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约有70%的脑卒中患者每天忍受着疼痛,疼痛的持续存在不仅使患者无法有效配合功能康复训练,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对脑卒中疼痛(post-stroke pain, PSP)的常见类型、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进行简述,并对各类型PSP[卒中肩痛(post-stroke shoulder pain, PSSP)、卒中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痉挛性疼痛、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和卒中后头痛]的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展进行综述。使临床医务工作者能更有效识别和治疗PSP。

  • 标签: 疼痛 脑卒中康复 肩痛 卒中后中枢痛 痉挛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