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大隐静脉(GSV)的动脉穿支皮瓣在前臂严重脱套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手外科共应用带GSV的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前臂脱套伤部分创面并重建手背静脉回流,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46岁,平均37岁。均为前臂掌背侧完全脱套伤,合并尺、桡骨骨折3例,尺、桡动脉损伤2例,手指血运障碍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6 cm×18 cm~32 cm×25 cm。切取动脉穿支皮瓣覆盖前臂部分创面,皮瓣面积12 cm×5 cm~33 cm×6 cm,穿支与桡动脉吻合,GSV桥接吻合头静脉远、近端,重点重建手背静脉回流,前臂其余创面4例联合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1例联合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小腿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将上肢脱套皮肤修薄成中厚皮覆盖大腿皮瓣供区,打包加压包扎。术后采用门诊、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随访,复查皮瓣成活情况、伤肢远端肿胀程度、功能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等,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小腿皮瓣远、近端表皮坏死,换药4周愈合,其余皮瓣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4~8周手部肿胀消退,皮纹明显,患手拇、手指周径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增大。随访8~20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弹性、颜色良好,质地饱满,皮瓣无色素沉着,小腿皮瓣供区为线形瘢痕,供区足部及伤肢手部无肿胀,手指伸、屈良好,手关节活动度正常,手指感觉均恢复至S4,动脉穿支皮瓣感觉恢复S3 2例,S2 3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属优3例,良2例。结论带GSV的动脉穿支皮瓣血运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修复前臂严重脱套伤部分创面并重建手背静脉回流的理想皮瓣。

  • 标签: 脱套伤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前臂 大隐静脉 移植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旋转点动脉穿支蒂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效果。方法自2012年9月至2018年12月,以动脉发出的最低点穿支为蒂,沿隐神经-大隐静脉轴线切取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踝部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3~75岁,平均29岁,皮瓣面积为4 cm×5 cm~9 cm×16 cm,旋转点位于内踝上3~5 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3 cm×4 cm~8 cm×14 cm。术后门诊随访。结果本组中12例完全成活,1例边缘部分坏死,予以II期缝合治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感觉恢复至S3级1例;S3+级2例,TPD大于10 mm;S4级10例;所有皮瓣均恢复了良好的感觉功能,痛觉灵敏,触觉和温度觉存在,皮瓣感觉、质地、色泽接近受区,皮瓣及植皮区皮肤无破溃、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无跛行,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能重建皮瓣感觉,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适合修复足踝部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大隐静脉 营养血管皮瓣 隐神经 胫后动脉穿支 修复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刺激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患者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PLI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0 mA组、25 mA组、30 mA组和40 mA组,每组30例。术中通过监测T1(麻醉)、T2(切皮前)、T3(置入椎间融合器前)、T4(缝合结束)时双下肢股总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分析SEP不同电流刺激强度对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与组内T1时间点比较,4组患者股总静脉、腘静脉T2、T3、T4时间点的血流速度均较高(P<0.05)。与20 mA组、25 mA组同时间点比较,30 mA组、40 mA组的股总静脉血流速度较高(P<0.05)。在T2时间点,30 mA组[(16.68±1.47)cm/s]、40 mA组[(16.86±1.22)cm/s]的腘静脉血流速度较20 mA组[(15.46±0.90)cm/s]、25 mA组[(15.94±1.52)cm/s]高(P<0.05)。T3、T4时间点,30 mA组腘静脉的血流速度高于25 mA组,25 mA组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均高于20 mA组(P<0.05)。20 mA组术毕确诊DVT 2例,术后24 h确诊DVT 2例;25 mA组术毕无DVT发生,术后24 h确诊1例;30 mA组和40 mA组术毕和术后24 h均无DVT发生。结论神经电刺激可以增加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其中以30 mA电流强度的刺激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脊柱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侧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pilon样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收治的37例pilon样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25~65岁[(49.5±9.3)岁]。Klammer Ⅱ型20例,Klammer Ⅲ型17例。均采用后内侧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观察随访过程中是否有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等情况发生。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疼痛及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5.6±1.2)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血管神经束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足趾马缰绳样畸形等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13.2±1.4)周]。VAS由术前的6~9分[(8.0±0.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2分[(1.2±0.6)分](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0~100分[(89.7±4.6)分],其中优15例,良22例,优良率100%。结论内侧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 Ⅱ/Ⅲ型pilon样骨折复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回收肾下段下腔静脉CT静脉造影(CTV)血管壁形态的改变,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下腔静脉滤器回收规范抗凝治疗70例患者的下腔静脉CTV图像为滤器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17~79(48.11±13.86)岁;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下腔静脉CTV数据库中随机抽取40例非血栓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0(46.70±12.16)岁。在下腔静脉CTV图像上测量并比较两组下腔静脉最小直径和肾静脉开口下方1 cm平面参考直径的差异;观察滤器组肾下段下腔静脉壁有无增厚,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滤器组和对照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分别为(16.0±2.6)、(20.2±2.4) mm,最小直径分别为(13.0±3.6)、(19.3±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67、10.032,P值均<0.01)。滤器组35.7%(25/70)的患者血管壁局限性或环状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0.3±3.6)mm; 64.3%(45/70)患者没有血管壁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4.5±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0, P<0.01)。血管壁增厚患者与无增厚患者的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59, t=3.794, 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是下腔静脉壁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OR=5.410、1.500,P值均<0.01)。结论滤器回收后下腔静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和血管壁增厚,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较小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明显增加下腔静脉壁增厚的风险。

  • 标签: 腔静脉滤器 下肢深静脉血栓 腔静脉,下 静脉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内踝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宁波市第九医院共收治5例男性踝部外伤患者,年龄30~64岁,平均45岁,右侧3例,左侧2例。病因:交通伤2例、压砸伤3例。其中4例合并骨折,1例合并钢板和骨外露,2例合并局部感染,1例皮肤撕脱伤。术前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4.0 cm×6.0 cm。清创后设计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创面,术中于深筋膜浅层长屈肌和趾长屈肌间寻找目标穿支,充分显露穿支蒂部,保留蒂部长度≥2 cm并携带少量筋膜组织。在深筋膜浅层完全切取皮瓣旋转皮瓣拟覆盖创面,确认皮瓣血供良好与创面疏松缝合,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均常规补液、抗感染、抗痉挛、抗血栓形成治疗,踝关节中立位抬高并以石膏制动,监测皮瓣的温度、颜色、张力和返流情况,并逐步进行康复锻炼。观察患者术后修复效果。结果5例皮瓣均成活,穿支点距内踝5.5~8.5 cm,切取皮瓣面积:4.0 cm×6.5 cm~4.0 cm×10.0 cm,供区除1例植皮外其余均直接缝合。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12个月,无皮瓣相关并发症发生,无明显瘢痕增生,与局部皮肤性状相近,踝关节活动可,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具有操作简便,软组织性状相近,血供稳定可靠,供受区损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修复内踝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 标签: 胫动脉 穿支皮瓣 软组织损伤 螺旋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月,回顾性研究前足软组织缺损伴跖骨头外露但前足横弓完整性存在的患者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40.0±13.0)岁;损伤原因:8例交通事故损伤,5例重物砸伤。7例前足软组织缺损、足趾毁损,6例前足皮肤撕脱伤、足趾开放性骨折伴有肌腱、血管、神经损伤;创面面积为4.5 cm×3.0 cm~8.0 cm×6.0 cm。一期行VSD处理,二期采用游离动脉穿支皮瓣覆盖,皮瓣面积为5.5 cm×4.0 cm~9.0 cm×7.0 cm。术后1、2、3、6个月门诊复查,随后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根据皮瓣外观、质地、感觉恢复及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3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足部形态良好,可负重行走,皮瓣外观满意,无磨损破溃。5例感觉恢复到S3,6例感觉恢复到S2,2例感觉恢复到S1。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4例为优,7例为良,2例可。结论游离动脉穿支皮瓣具有穿支较恒定、中上段穿支血管蒂较长、皮瓣可重建部分感觉、保留了足弓外形及负重支撑点、行走和负重良好等优点,是前足软组织缺损较好的修复方式。

  • 标签: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动脉置管在新生儿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接受择期手术治疗,术中需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及动脉血气分析的新生儿120例,ASA分级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动脉组(J组)、桡动脉组(R组)与足背动脉组(Z组),每组4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行动脉穿刺置管术,主要观察指标为首次穿刺成功率,同时记录置管时间、10 min内总成功率、动脉直径、动脉深度。结果J组和R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Z组(P<0.05),置管时间短于Z组(P<0.05),动脉直径大于Z组(P<0.05)。J组动脉深度大于R组和Z组(P<0.05)。R组与J组10 min内总成功率小于Z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动脉置管在首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时间方面与桡动脉相当,优于足背动脉,在新生儿麻醉中可替代桡动脉置管。

  • 标签: 超声 动脉置管 胫后动脉 新生儿
  • 简介:摘要动脉穿支皮瓣早期广泛应用于小腿及足踝部缺损的修复重建,在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修复方面的应用报道较少。该皮瓣薄且柔韧,特别适合修复头颈部皮肤及黏膜缺损。随着解剖和显微外科手术的发展,其优势逐渐被认可。本文对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演进及临床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 标签: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头颈部肿瘤
  • 简介:摘要腔静脉输尿管是下腔静脉变异的一种类型,腔静脉输尿管伴右侧双下腔静脉变异的病例罕见。本文报道1例腔静脉输尿管伴右侧部分双下腔静脉变异的病例,患者同时有右侧输尿管结石、右肾积水,行经腹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右侧腔静脉输尿管离断成形术。术后14个月复查泌尿系B超,右肾盂及右输尿管未见积水。

  • 标签: 腔静脉,下 腔静脉后输尿管 环输尿管静脉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肌移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所致足下垂及内翻畸形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6例腓总神经麻痹性足下垂及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3~48岁[(39.5±6.0)岁]。左侧4例,右侧2例。患者均行肌移位术,通过异体肌腱移植,将肌止点重建于第四跖骨,纠正足下垂及内翻畸形。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的活动度、足内翻和外翻的活动度;60°/s角速度时,踝关节背屈和跖屈的等速力矩峰值、足部冠状面内翻和外翻的等速力矩峰值。末次随访时观察足部的影像学Meary角、跟骨投照角及第四跖骨直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7个月[10(6,15)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主动背屈为6(0,10)°,足外翻为3(0,5)°,较术前[-31(-33,-28)°、-10(-12,-8)°]均显著改善(P<0.05);60°/s角速度的等速力矩峰值,踝关节背屈力矩[(7.7±0.8)Nm]、足外翻力矩[(7.2±0.7)Nm]较术前[(0.0±0.0)Nm、(2.1±0.6)Nm]均显著提高(P<0.01)。影像学检查未见获得性扁平足畸形和第四跖骨止点处形变。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50~73分[(61.3±8.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75~97分[(86.8±7.2)分](P<0.01)。结论改良肌移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后足下垂及内翻畸形,能够增加踝关节背屈和外翻的力矩,改善踝关节活动度,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腓神经 移植,异种 足下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内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结果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内侧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5~67岁,平均36.7岁;9例合并骨折,10例合并肌腱外露,7例合并骨外露;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11.0 cm×6.0 cm;皮瓣切取面积6.0 cm×4.0 cm~18.0 cm ×8.0 cm,其中8例携带大隐静脉及隐神经,3例切取深筋膜瓣填塞腔隙,皮瓣旋转160°~180°,供区直接缝合6例,中厚皮移植9例。术后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2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远端出现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愈合。术后随访5~38(平均16.1)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慢性感染,踝关节有主动屈伸活动;皮瓣色泽及血运良好,均无明显臃肿,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无破溃。结论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外观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修复足踝内侧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螺旋桨皮瓣 足踝部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腓联合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19~65岁[(42.5±12.2)岁]。按Danis-Weber分型,B型30例,C1型29例,C2型13例。36例采用下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腓韧带修复治疗(固定+修复组),36例行下腓螺钉固定治疗(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OM)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9±2.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3个月固定+修复组VAS分别为(3.1±1.0)分和(2.1±0.6)分,低于固定组的(3.9±0.8)分和(2.6±0.8)分(P均<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AOFAS踝-后足评分别为(64.7±4.0)分、(73.2±3.4)分、(87.2±3.4)分,高于固定组的(60.1±4.9)分、(70.2±1.9)分、(84.1±2.6)分(P均<0.05)。术后1个月两组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踝关节ROM分别为(44.4±2.9)°和(52.3±2.5)°,大于固定组的(41.4±2.7)°和(50.1±2.7)°(P均<0.05)。固定+修复组发生内固定松动1例;固定组发生下腓关节再分离2例,内固定松动、断裂各2例。固定+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6),低于固定组的17%(6/36)(P<0.05)。结论与下腓螺钉固定比较,下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腓联合损伤能早期减轻术后疼痛,获得更好的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并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内 韧带,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对腓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腓骨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分组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快速康复护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疼痛度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疼痛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4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 w、4 w时,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焦虑状态、抑郁状态4项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腓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度及生活质量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胫腓骨骨折 深静脉血栓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二期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部内侧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69岁,平均36.9岁。损伤缺损位置均位于足底内侧跖跗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5.0 cm~8.0 cm×14.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大腿全厚皮片游离植皮部分修复。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定期随访。定期随访,观察患肢功能、皮瓣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结果13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部分拆线减压,经换药愈合;1例出现皮瓣瘀紫及张力性水泡,手术探查、去除局部血肿、蒂部拆线减压皮瓣成活;1例患者术后8个月予以皮瓣削薄整形。本组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随访,皮瓣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皮瓣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患足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可使皮瓣成活更可靠,血运更理想,将皮瓣所携带的隐神经与受区皮神经缝接,可以重建皮瓣的保护性感觉,是临床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 足底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半年体能训练距关节软骨磁共振T2值的变化。材料与方法分别选择年龄段为20~25岁的30名部队青年战士为试验组及健康青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在同等状态下进行T2-mapping序列扫描,将距关节先划分为内、中、外3个区域,每个区域再各自分为前、中、3个区域,共9个区域,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各区域T2值的变化,并分析试验组各区域T2值变化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最终分别收集23名男性受试者试验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试验组受试者平均年龄(22.00±1.86)岁,平均体重(67.04±5.31) kg,对照组受试者平均年龄(21.87±1.22)岁,平均体重(58.43±8.28) kg,试验组各区域T2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相应区域T2平均值(P<0.05);试验组距关节后部关节软骨T2值与前部关节软骨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 T2-mapping序列检查可无创定量分析部队战士长期体能训练距关节软骨成分的早期变化,距关节后部软骨更容易发生软骨微观结构的改变,对科学训练计划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踝关节 软骨 T2-mapping 磁共振成像 体能训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现实(AR)技术联合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对足踝部周围不同程度软组织缺损13例患者应用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缺损面积3.0 cm×7.0 cm~5.0 cm×10.0 cm。术前皮瓣供区CTA扫描,获得皮瓣供区动脉血供三维图像。明确动脉穿支皮瓣血供的起源、走向、血管蒂长度、管径以及穿支点位置。应用基于安卓手机的图像融合软件实现AR技术导航标记血管走行及穿出点体表位置,同时采用多普勒超声对导航的定位结果进行确认,以最佳穿支点作为皮瓣旋转点进行皮瓣设计后进行皮瓣切取和创面修复,术后门诊随访评估近、远期皮瓣成活情况及踝关节功能。结果13例皮瓣全部成活,均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经6~16(平均10)个月的随访,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修复部位色泽与正常皮肤基本一致;踝关节功能按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优9例,良4例;供区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AR技术联合多普勒超声应用于动脉穿支皮瓣手术规划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实用的优点,能够降低手术风险,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 标签: 增强现实技术 多普勒超声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足踝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60岁女性宫颈癌根治及放疗术后出现右侧髂静脉狭窄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腘静脉入路行血管腔内治疗,术中髂总静脉破裂,于髂静脉植入覆膜支架及裸支架。术后经口服抗凝药物及下肢压力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效果良好。本病例对盆腔放疗静脉狭窄腔内治疗并发破裂患者的处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血管腔内治疗 髂静脉破裂 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