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一、为大众艺术辩解析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或者说文艺学和美学的“生活论”转向,其相关的西方资源,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2002年被译成中文的《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思》一书,不容忽视。舒斯特曼1949年生于费城一个犹太人家庭,16岁赴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攻渎英语和哲学,然后又获哲学硕士学位。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实用主义美学 舒斯特曼 当代中国 热情 大众艺术
  • 简介:所谓事业──兼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红楼梦》做一比较(上)王彬彬A事业这两个字,是放射着灵光的。任何事情,一旦成为一项事业,一旦被认作是一项事业,便马上变得庄重严肃起来,变得不可亵读不可轻侮。许许多多的人都有一摊事务,都有一门职业。但却只有很...

  • 标签: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红楼梦》 托马斯 事业心 米兰·昆德拉 职业道德
  • 简介:顾彬因“垃圾论”事件成为汉学界“网红”,他的惊人言论在国内读者间的影响远大于其书籍本身,这样的效果恐怕与他本人的意愿相违背。为了洗刷“污名”,顾彬不止一次公开声明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并且出于对中国的热忱而撰写、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人们固然应该警惕“垃圾论”背后媒体炒作的嫌疑,但更应该意识到当前中国新文学史书写所面临的困境。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20世纪 顾彬 中国方式 想象 文学史书写
  • 简介:引言1995年,无论对于世界电影,还是对于中国电影,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它是一个世纪的终结,又是一个世纪的开端。这一年,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背景又与电影文化产生了某种具有意义的关联。同样是在这一年,“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十部大片”以“票房分帐”的方式在中国登陆,使中国观众终于在等待了40余年之后以差不多同步的方式看到了美国好莱坞电影,一度沉寂的电影市场似乎显出复苏的迹象,许多已经习惯于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的观众重新回到了电影院。而正当人们为受到冲击的国产电影忧心忡忡的时候,仿佛是

  • 标签: 中国电影 世纪之交 文化特征 “历史” 主旋律电影 意识形态
  • 简介:"自然"在《李尔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说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念基础上行动,所有这些对于自然的理解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派,而李尔和爱德蒙关于自然的观点则是两派观点的代表。本文试图从李尔和爱德蒙以自然去挑战法律和秩序这个角度去认识李尔和爱德蒙各自对于自然看法的异同,采用的方法是从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个哲学层面去解读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内容的基础,也即通过看李尔和爱德蒙的言行去反观支配他们各自行动的关于自然的看法。

  • 标签: 自然 法律和秩序 挑战
  • 简介:在小说《柏油孩子》中,莫里森通过儿子与吉恩的爱情与分离探讨了美国黑人文化的出路问题。两人的结合象征着黑白两文化的相互吸引;两人的分离象征着两文化的冲突。那么,处于夹缝中的黑人到底该如何选择?固守黑人传统还是迎合白人文明?莫里森的情感显然更加倾向于吉恩。她虽然离开了儿子,但经由他唤起的黑人文化的记忆却留在了她的意识深处。可以说,相对于回归荆棘丛的儿子来说,吉恩更有希望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这样,莫里森又回到了她一贯的主张上来:坚守黑人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地融入现代美国社会。

  • 标签: 《柏油孩子》 黑人性 白化 文化选择
  • 简介:本文特意标明是“一表面的叙述”,主要是因为在这种以产代和叙述“事实”为主的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受到限制。我试图通过对章太炎、王国维、鲁迅等的思想进行重新阐释和叙述,探讨中国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原有文化资源的考掘和重造、现代意识与个人性承担、现代主体的确立及其位置、现代主体内部的精神世界等问题的;通过对中国新诗的现代焦虑、中国都市文学兴盛一时等文学现象的考察,描述和分析现代意识的文学表达,并试

  • 标签: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 文学 现代意识 现实环境
  • 简介:何谓文学?翻开任意一本手头的中外词典,都有清晰可见的注解与明确的标示,大致陈述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情感的艺术。即使存在细微的差别与区分,但总体的精髓内核是不会改变的,即都会强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抑或载体,而形象的诉诸与表达则为文学所倚靠的主要表现方式与使用方法,其最终目的则在于表达作者所内蕴的深厚情感及其对丰富社会生活的折射与描摹。

  • 标签: 语言文字 底层文学 立场问题 话语建构 方言写作 方音
  • 简介:本文旨在深入解读斯皮瓦克所界定的对“伦理特异性”做出回应和负责任的后殖民翻译诗学:后殖民翻译应履行的文化批判与政治介入功能:呈现第三世界属下阶层、属下女性被遮蔽的他者性;应承担的正义的伦理责任:对多重差异性的第三世界属下他者文本的爱与爱欲;应采取的思维方式或认识论立场:一“策略上的本质主义”;以及应实行的操作策略与技术:屈服于第三世界原文语言修辞性的直译法。

  • 标签: 斯皮瓦克 属下阶层 伦理特异性 爱欲 策略上的本质主义.
  • 简介:作为独立的时代记录者和思考者,贾樟柯始终保持着对社会转型中诸多问题的严肃审视。从小城儿女,到大都会众生相,贾樟柯的目光集中于底层民众的命运,以及底层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这种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尤为学界所关注。倘若,我们对贾樟柯电影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一次整体性的观照,就会发现贾樟柯塑造了一批社会转型中的失意者形象:小武、崔明亮、斌斌、小济、赵巧巧、成太生、赵小桃、韩三明、沈红、大丽、小花、大海、三儿、小玉、小辉……这些失意者的精神症候,凸显了社会转型中城乡结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带给普通人的心理重荷,以及由此导致的复杂的精神问题。

  • 标签: 贾樟柯电影 失意者 主要人物形象 赵巧 关怀意识 社会批判
  • 简介:本文的基本假设是叙事本身并非线性的或者碎裂的,线性与碎片性都是阐释的结果。读者若对一致性感兴趣,便倾向于在每一叙述中找到线性,若是乐见对于碎裂的人类境况的表征,则几乎无法看到线性。这一假设可由四个例证论述。第一个例证是明显属于线性叙事的小说《三个火枪手》。细读其《序言》可知,该文本目的在于突显其虚构性,一直调用叙事聚焦,颠覆角色的身份,动摇年代顺序,对线性提出挑战。第二个例证则是匈牙利1930年代的冒险小说,从叙述时间处理的角度看,这种文类中通常会很简单,但该小说则不然。突兀的叙述只在读者的回想中才才变成线性的,与主角那侦探似的故事创造者一样。因此,传统认为的线性叙述文类在后现代文学熏陶下的读者看来,有可能是碎裂的;这一点与此文例举的另外两部非常复杂老道的叙事恰成对照。这两部碎片化的后殖民叙事作品是拉什迪的《小丑沙利马》(2005年)以及俄罗斯女作家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2005年)。尽管这两部小说的碎片化和多视角叙事技巧令人惊叹,其基于时间发展而成的家族故事主线仍然显而易见。真正的线性叙事也许从未存在过,而甚至是极具艺术技巧的碎片化叙述依然可以读成线性的。

  • 标签: 叙事 线性 碎片化 后殖 民视角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人的文学史意识空前高涨,有不少诗人都自备了详细的“创作活动年表”;有的诗人明确提出要为文学史写作;更多的诗人由于不满学院派批评家的规范尺度和审美准则,在创作之余更是直接介入到理论批评的写作以及诗选集、诗论集的编纂、出版工作之中。90年代的当代先锋诗坛,诗人们上演了一场“自己的诗歌自己做主”的戏。诗人们这种直接参与到理论研究以及文学史写作中的热忱,大大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土改写了当代先锋诗歌的研究格局。

  • 标签: 先锋诗人 先锋诗歌史 诗歌史 命名
  • 简介:近年来,在当代中国画多元发展的格局中,工笔画的创新可谓异军突起,大有花魁独占之势,其影响之巨,已经引起了大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一个统计看,在五年一次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中国画获奖提名的九十幅作品中就有近五十幅是工笔画。紧随其后的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所评选出的十幅金奖作品,就有七幅为工笔,其中入选的工笔作品也远远超过半数,那些似写而工的作品还未计列其中。

  • 标签: 中国工笔画 发展趋势 创作倾向 当代 金奖作品 中国画
  • 简介:针对文学理论的效用问题存在的误区,本文认为,文学理论并不指导文学创作,也没有必要一定与当下文学现状密切联系。文学理论的指涉对象主要是半理论形态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理论价值剩余是指相对于他指性功能的自证性特点,这是文学理论体系保持相对稳定的重心。在此意义上,即便文学真的消亡了,文学理论仅仅作为一思想文化的人文科学,也有存在的必要与可能,这将是文学理论最后的退身之地。所以,文学理论的价值剩余的概念的提出,将有利于对文学理论效用的全面理解和对“危机论”的解答。并且本文断言: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去文学性的文化研究,与经典化的文学理论两价值取向,将在悖立中相互质疑、砥砺,从而构成学术生态的张力平衡。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人文精神 审美意识
  • 简介:本文试图从哲学和汉学的双重角度.介绍、分析和诠释于连的两个基本概念l’alterite和l’ecart,旨在把他重新放入欧洲当代哲学脉络里看中国如何成为欧洲哲学未思之思的他者;同时透过他哲学汉学化的研究方式,看基于相异性的比较如何能让自我和他者彼此凸显:并由此探讨如何生成当代中西对话中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和他者。

  • 标签: 于连 他者性和相异性 未思之思 间距 对话
  • 简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因为文中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批判之辞,在国内每每受到指责和批判。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来自于巴金,而同为文坛大家的鲁迅则表示出对芥川龙之介的理解之情。《中国游记》中批评中国的言论并不是出自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的蔑视与轻侮,而是来源于芥川向中国的有识之士和沉醉于“中国趣味”的日本人传递中国社会沉重现实的急切之情。芥川龙之介回国之后的言行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 标签: 芥川龙之介 《中国游记》 巴金 鲁迅 “中国趣味”
  • 简介:苏李之争发生在词功能嬗变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北宋中后期,其本质是词学家面临词学变局而表现出来的迷惑以及各种观念的交锋。作为一诗乐结合的综合性文体,词的发展趋势是音乐功能的不断下降与文学、社会功能的不断增强。李清照的观点代表了对词音乐性的坚守,苏轼的观点代表了词文学性、社会性增强的趋势。两家的观点在相互对立的同时又表现出融合的趋势,并从不同方向推动了词的完善与发展。

  • 标签: 苏轼 李清照 词的功能 乐本位 诗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