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S”形固定法对留置针患者的留置时间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的静脉留置针患者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S”形固定方法,比较两组的留置时间和舒适度。结果观察组的静脉留置针时间较对照组长,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S”形固定法可延长留置针患者的留置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ldquo S&rdquo 形固定法 静脉留置针 留置时间 舒适度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医用弹力网套改良固定法对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PIVs)的固定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2年12月我科行PIVs穿刺输液的80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3M透明敷贴固定,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增加医用弹力网套并改良固定方法。比较两组PIVs留置时间,敷贴卷边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儿PIVs留置时间>72h率为90%,平均留置时间为(84.95 ±9.78)h,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医用弹力网套 改良固定法 小儿 外周静脉留置针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索对自滴眼药水患者采取眼药水辅助滴定器干预方法,在提高自滴眼药水患者的准确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选取我医院2023年3月至2023年11月期间,自滴眼药水病房患者120例,分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60例/组,分为采用眼药水辅助滴定器干预的实验组60例,与自行进行徒手眼药水滴定的对照组患者60例,对比分析两组自滴眼药水患者的滴眼药单次准确率、单次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使用满意度。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自滴眼药水准确率为98.33%(5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3%(41/60),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7%(1/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33%(17/60),P<0.05;眼药水使用满意度比较,实验组为98.33%(5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48/60),P<0.05。结论:眼药水辅助滴定器干预在自滴眼药水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眼药水辅助滴定器干预可提升患者滴眼药水的准确率,避免患者发生眼药水使用不良事件,提高了患者使用眼药水的满意度。

  • 标签: 眼药水辅助滴定器 自滴眼药水 准确率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对其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择 2016 年 10月到 2018 年 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 48例参与研究,平均分成 2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 Cobb's角分别为 ( 95.13±9.43)%、 (96.43±10.52)%、 (5.03±1.06)°,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脊髓神经功能为 E级的患者有 45.83%,对照组为 2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应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能够促进胸腰段脊柱骨折良好复位,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诊治的25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分析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均高于术前,椎体后凸Cobb角低于术前,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IM)评分高于术前,数字等级法(NR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断钉、感染、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 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取得较高效果,伤椎高度得到恢复。

  • 标签: 椎弓根螺钉 连接棒内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交锁髓内钉固定法对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22年4月到2023年1月期间段内,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70例进行等比例分组,对照组开展常规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开展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交锁髓内钉固定法 复位钢板内固定法 骨折恢复优良率 老年创伤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口内切开复位口外穿刺对颌骨、颧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在本院进行颌骨、颧骨骨折治疗的患者中,选择40位进行调查,按照其所接受手术的类型将其分为两组,将接受口内切开复位的20位患者作为调查组,20位接受口外切开复位的患者作为对比组,两组患者个人基本情况、病况等无较大区别(P>0.05)。术后统计两组患者的相关病状恢复情况,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调查组20位患者中的17位颌骨骨折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其余3位颧弓骨折患者,开口度、面型也恢复良好。对比组20位患者,有17位患者咬合恢复良好,3位面瘫。两组患者咬合、对位恢复无较为明显的差别,但其面瘫发生率差距较大。结论口内切开复位、口外穿刺,相比口外复位固定,术后面神经损伤、面瘫发生几率更小,手术更为可靠。

  • 标签: 颌骨骨折 颧弓骨折 穿刺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中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准确率。方法:此次研究工作为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我院所纳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者,收治数量为78例,全部患者均予以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总结2种检测结果,针对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结果准确性病原体检出、阳性检出情况实施对照。结果:(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者确诊结果阳性48例,构成比61.54%;阴性30例,构成比38.46%。胶体金法结果阳性53例,构成比67.75%;阴性25例,构成比32.0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结果阳性50例,构成比64.10%;阴性28例,构成比35.90%。(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95.83%、86.67%、92.31%)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高于胶体金法(81.25%、53.33%、70.51%),期间校验值显示为P值<0.05,结果充分证实组间差异存在。结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中开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效果确切。

  • 标签: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尿袋及尿管的固定法在预防早期脑出血烦躁患者非计划拔除尿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 2018年 4月到 2019年 12我院收治的 60例早期脑出血烦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 n=30)与观察组( n=30),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改良尿袋及尿管的固定法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非计划拔除尿管发生情况、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非计划拔除尿管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改良尿袋及尿管的固定法在预防早期脑出血烦躁患者非计划拔除尿管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非计划拔除尿管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够提升患者家属的会满意度,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改良尿袋及尿管的固定法 早期脑出血 烦躁 非计划拔除尿管
  • 简介:摘要目的对N中不同加样量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采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检测阳性与阴性标本各50例,采用6种不同加样量(即A、B、B1、B2、B3、B4)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标本进行加样检测,其中,A为按照检测说明将检测血清按照130倍进行稀释处理后用于检测分析;B、B1……B4分别为直接进行10、20、30、40、50μl的血清加入以用于检测分析,对不同加样量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显示,不同加样量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标本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P>0.05;方法A与方法B加样量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阴性标本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P>0.05),其余加样量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阴性标本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不同加样量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结果存在一定影响,检测中可采用直接加入10μl血清方法进行检测,以减少加样环节对结果的影响。

  • 标签: 不同加样量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乙型肝炎 病毒核心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5月--2018年2月期间,回顾性分析120例乙肝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样,评价2种方式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第一,比较HBsAg、HBeAg、HBeAb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0.05),比较HBsAb标志物,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低水平HBsAg检测,化学发光法检出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P<0.05)。第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14IU/ml,化学发光法为0.03IU/ml。结论相比而言,化学发光法检出率更高,操作简单,敏感性与特异性好,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应用价值高。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乙肝两对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联合压力滴定技术在治疗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HS)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60例,均为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HS)伴呼吸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持续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以随机数字法进行平均分组,每组30名患者,一组观察组30例患者经压力滴定技术确定通气压力,一组对照组30例患者经公式计算确定通气压力,就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持续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联合压力滴定技术在提升血气分析指标PaO2,降低PaCO2、TCPCO2效果好于常规公式计算确定通气压力法,(p<0.05)。结论:在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HS)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持续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联合压力滴定技术具有提升血气分析指标PaO2,降低PaCO2、TCPCO2的效果,进而促进患者睡眠质量与生存治疗的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持续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 压力滴定技术 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HS) 呼吸衰竭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护理中运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有效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7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52例,以入院时间单双号法,分为传统组和研究组。传统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比实验结果,研究组的依从性高于传统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此类患者,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有显著优势,可切实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建议推广。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优质护理干预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对比传统法和经皮脉搏血氧测定法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heartdisease,CHD)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16年10月~2017年4月期间,选取该阶段内在我院产科产房分娩的150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于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对其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分别采取传统方法、经皮脉搏血氧测定法检测,以随访1年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为参照,计算二者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经皮脉搏血氧测定法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与传统法比较,P>0.05;传统法、经皮脉搏血氧测定法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结果与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分别为0.727、0.718。结论经皮脉搏血氧测定法可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予以有效检出,其筛查价值与传统方法接近,临床上在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时,可综合两种方法进行筛查。

  • 标签: 新生儿 先天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