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根治性全胃切除中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根治性全胃切除中采用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病人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脾脏切除组26例病人临床资料相对比。结果保脾组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切脾病例。保脾组与切脾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8±0.5)、(4.6±0.7)h,中出血量分别为(82.9±30.3)、(81.3±29.8)mL,脾门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18.2%、1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时间分别为(10.8±1.6)、(14.1±3.2)(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05)。结论根治性全胃切除中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外科医生应努力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无辜性脾切除。

  • 标签: 胃癌 保留脾脏 脾门淋巴结清扫 全胃切除
  • 简介:目的:评价抗感染治疗与经皮肾镜取石对上尿路结石伴有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上尿路结石伴感染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与经皮肾镜取石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与传统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感染的发生率。结果:用药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为27.78%(P〈0.05)。结论:采用抗感染治疗和经皮肾镜取石对上尿路结石伴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较确切,并发症发的生率较低。

  • 标签: 上尿路结石伴有感染 经皮肾镜取石术 传统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抗感染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微创保胆取石的疗效.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随后,对照组采用LC治疗,观察组则采用MC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或者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8.70%(2/2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4/23).结论在胆囊结石治疗中微创保胆取石能够降低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提高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同时,还能够降低胆囊结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胆囊结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微创保胆取石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6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把60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方法,研究组患者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治疗。采用JOA评分标准对两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优21例,良4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对照组优13例,良6例,中9例,差2例,优良率为63.3%。研究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80.5±9.9)min,出血量(109.6±9.8)mL;对照组手术时间(145.5±20.5)min,出血量(395.2±25.5)mL;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具有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手术切口小、术后全身炎性反应轻、手术对腰椎稳定性负面影响小,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皮全脊柱内镜 精准减压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七氟醚与丙泊酚麻醉对结肠癌根治老年患者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结肠癌根治老年患者112例作为资料,均为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人民医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通过对患者数字编号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两组各56例,其中A组实施七氟醚麻醉,B组实施丙泊酚麻醉,对两组患者不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诱导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结论:在结肠癌患者实施根治中实施七氟醚或丙泊酚麻醉,均能够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保证患者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七氟醚 丙泊酚 结肠癌根治术:血液流变学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8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PKP治疗,对比两组围期指标及椎前缘高度。结果观察组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植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椎前缘高度为(93.1±6.9)%,高于对照组的(87.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可减少骨质疏松性胸腰骨折患者中出血量及植骨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伤椎恢复。

  • 标签: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OVCF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PVP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104例和未再骨折组196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骨水泥渗漏为OVCF患者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密度为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OVCF患者行PVP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与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骨水泥渗漏有关,临床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PDCA循环管理规范婴幼儿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结扎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0~3岁婴幼儿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结扎出院病历为非干预组(200例);2015年1月~2016年8月0~3岁婴幼儿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结扎出院病历为干预组(291例),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对两组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给予评价。结果非干预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为67例,预防用药比例为33.50%(67/200);干预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为7例,预防用药比例为2.41%(7/2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时机的合理率、24h停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婴幼儿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结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比例明显降低,不仅促进该类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同时对遏制细菌耐药、节省医疗费用和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PDCA 循环 婴幼儿 腹腔镜 内环口高位结扎术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 简介:目的:评价替硝唑注射液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74例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不给予任何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组患者术前30min、术后第2天再次给予替硝唑注射液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用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0.81%稍低于对照组为13.51%(P〉0.05),住院治疗时间为(11.4±2.0)d略高于对照组为(11.2±2.3)d,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81%高于对照组为5.41%,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D〉0.05)。结论:采用替硝唑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不确切,并耒缩短其住院时间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替硝唑注射液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术后切口感染 预防作用
  • 简介:目的:评价头孢替唑钠术前给药与综合护理对妇产科患者围期预防术后感染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妇产科手术患者86例资料,采用掷骰子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头孢替唑钠术前给药与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头孢替唑钠术前给药与综合护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如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测得值均低于参照组(P〈0.05),体温复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4.65%低于参照组为23.26%(P〈0.05)。结论:采用头孢替唑钠术前给药与综合护理可有效预防妇产科患者围期术后感染的发生,改善了其炎性因子水平。

  • 标签: 头孢替唑钠 术前给药 预防术后感染 综合护理 妇产科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老年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患者临床症状及视觉恢复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的76例(87眼)老年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44眼)和对照组38例(43眼),所有患者术后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15d,对照组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点眼,观察组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点眼。比较2组泪膜稳定性相关指标、干眼主观症状、最佳矫正视力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时,观察组角膜荧光素染色(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明显低于对照组,泪膜破裂时间(BUT)明显高于对照组(t=6.529~13.454,P〈0.05,P〈0.01);术后1、7d,1个月时,干眼主观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767~22.115,P〈0.05,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t=9.279,P〈0.05),视力≥0.3占比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χ^2=4.623,P〈0.05)。结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助于促进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患者泪膜稳定性恢复,改善干眼主观症状,提高患者视力水平。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干眼病 糖尿病性白内障 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