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杨江平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热爱自然、讴歌自然是浪漫主义的显著特点之一。但浪漫主义内容广博、思想复杂,它只是一种文学思潮,而不是一个狭隘的相同麾纛的派别。浪漫主义素来有消极、积极或曰反动与革命之分,但本文不使用这些有失偏颇的字眼。尽管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浪漫主义确实有至少两种派别,它们在政治主张、人生哲学、审美趣味、艺术创作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西汉名将李广,胆识过人,技艺超群;骁勇善战,敢打硬仗;老当益壮,忠勇刖烈;但他不懂政治,不善处事,最终饮恨自刎.李广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李广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本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人们将永远赞颂和怀念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戍边大业,身经百战却饮恨自刎的"飞将军"李广.

  • 标签: 李广 饮恨白刎 思考
  • 简介:冯至青年时代与德国浪漫传统的关联,一直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本文试图进一步准确呈现上述关联的具体构成及其重要特质。在细致分析1920年冯至生命历程以及他的大量诗歌与散文创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浪漫传统对早期冯至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诗歌艺术层面,更对其精神气质的型塑具有重要作用。冯至与浪漫传统的联系,一方面与他对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传统的自觉继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面对现代性困境对德国浪漫派的批判性吸收有关。大量事实证明,冯至在精神上更接近诺瓦利斯与蒂克而非施莱格尔兄弟及克莱斯特等人,他更强调自然与精神的同一性这一浪漫美学的维度。

  • 标签: 冯至 德国浪漫精神 同一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03
  • 简介:1986年北岛写过一组诗,叫作《白日梦》。其中一段是这样的:我死的那年十岁那抛向空中的球再也没落到地上你是唯一的目击者十岁,我知道然后我登上那辆运载野牛的火车被列入过期的提货单里供人们阅读,

  • 标签: 80年代 沙漠 黑色 重读 白日梦
  • 简介:80年新名词与90年新话语作为一种现象,绝不限于文学理论与批评,应该说,整个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文学创作领域都存在这种现象,只不过文学理论与批评作为一个相对前沿的学科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更有代表性。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作文……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论 文学创作 话语 批评 阐释
  • 简介:1990年以来涌现出大量在性别视角下以女性成长为主要关注点的小说,其中对父权的审视与反叛已成为此类小说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其中既有对父亲的审视,也有对父亲的依恋,还有对自身"恋父"情结的冷静反思,呈现出斑驳的色彩。这恰正反映出性别文化中的悖论。传统性别文化中男性有明确性别定位,能够顺利完成自我确认,而女性成长则更易产生对父亲既审视又依恋的精神姿态,因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样态,也更富于性别文化意义。

  • 标签: 女性成长 父权 反叛 自我确认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个人、国家、意识形态、现代性、人性、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主体论、国民、人学、文化哲学、审美解放,人道主义话语所建构的关于个人/国家、个人/阶级、个人/社会、个人/文化之间的对抗关系在80年并非实存,即80年前期以"阶级性"/"人性"作为对偶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80年中期的"主体论"和80年中后期的"文化哲学"

  • 标签: 个人观念 人道主义思潮 年代人道主义
  • 简介:吴晓洵,一九六0年生。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现任教于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标签: 瞿秋白 张太雷 恽代英 常州 油画 安徽师范大学
  • 简介:近年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海派文人--被誉为'张爱玲门生'的东方蝃蝀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瞩目,本文试图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所收录的其四十年代所作短篇小说为对象,并着重以其小说中浓郁的古典情结和三大类深深沉溺于传统梦魇的女性形象为切口,揭开东方蝃蝀神秘面纱的一角.

  • 标签: 东方蝃蝀 女性形象 传统
  • 简介:引 言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文本,九十年的通俗电视剧创作是在一种迥异于八十年代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国家对文艺事业尤其是电视事业调控力度的加强,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资本(个体资本、私营资本、外来资本)对通俗电视剧的创作介入,社会大众心理中市民意识的泛起以及传统文化以一种时尚的姿态“复归”,三位一体地构成了九十年通俗电视剧的创作发展的基本“生态”环境。面对这样的“生态环境”,九十年通俗电视剧不得不在创作策略上进行一定的调整: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选择上趋同于主流期待视野,一方面在文化选择上做出一定的趋时性调整,最终换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和当下社会大众心理的有效迎合。本文将从部分通俗电视剧文本分析出发,

  • 标签: 电视剧创作 九十年代 主流意识形态 市民文化 大众文化 文化策略
  • 简介:小说创作的丰收1990年'长篇小说热'成为当时中国小说创作的重要现象引起格外关注,大多数有影响的作家都曾出版过有影响的长篇小说,读者和批评家也常常会把长篇小说的发展作为判断一个作家是否成熟或者一个地区文学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准。在小说的题材上,消费时代和都市化的日常生活、人的欲望及精神的颓废等在小说创作中以'个人写作'的名义得到张扬;对个体命运和

  • 标签: 固原文学 年代固原 文学中
  • 简介:较之当代诗歌的任何一个阶段,现今的写作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无例可援的。放在近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去看,它与社会关系的松驰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也是空前的和难以言状的。在这范围里讨论问题,一是为了避免基于某种成见判定一种诗歌的命运(这种方法论迄今证明完全失效了),二是可以从毫无意义的概念术语的界定、争论中腾出手来,深究诗歌与历史、诗歌与读者、作品与叙述者以及文本有效性等牵涉到九十年诗歌意义的几个基本的、

  • 标签: 九十年代 当代诗歌 知识分子写作 有效性 文本 读者
  • 简介:台湾国民党文宣机构1950年组织了“战斗文艺”运动,一时间“反共文学”辅天盖地,乃至成为台湾战后文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但是,台湾文坛的主流话语、台湾本土派的文化立场和大陆学者的“台湾文学史”著述对此却做出了不同的阐释。由此所形成的“文学场域”,在两岸关系不断发生变动的语境下,其彼此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表现出话语结构重组的流动。其间既是缘于政治力的强势运作乃至审美心理的迷失,又是缘于各种政治力存在着话语和力量的角逐及其“过程”的复杂性与流动性,更是缘于一个同宗同源的“文化共同体”。

  • 标签: 1950年代 台湾“反共文学” 传播与接受
  • 简介:考察新时期的中国文学,文学反现代意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从更宽泛的范围来看,“现代化与反现代思潮间的冲突正好代表着人性与非人性的冲突,不易消解。近两百年来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上的各种思潮多多少少带有这种冲突的迹象”。[1]

  • 标签: 现代思潮 中国文学 80年代 语境 文学艺术 非人性
  • 简介:<正>《新匈牙利季刊》1979年第75期刊登了匈牙利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M·绍博尔奇的一篇题为《匈牙利七十年的文学、批评及现实》的综合报告,文章对匈牙利七十年的文学状况进行了全面而概括的总结。作者认为,在过去十年中。匈牙利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已经威信扫地。这种现象有其主观上的原因,例如,作家之间的妒忌等。但主要的客观原因似乎在于,社会现实以及文学所创造和反映的现实出现了复杂的现象,有待于批评界去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而批评家们对于社会主义文学出现的变化的特点和方向,却感到困惑不解。此外,还有一些内在因素,例如“信息爆炸”。那种通晓全部文学史,熟谙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并能够对它们的发展作出全面评价的批评家,几乎寥寥无几。匈牙利七十年文学的主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

  • 标签: 匈牙利 七十年 文学史 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 主义批评
  • 简介:在当下诗歌版图上,以出生的生理时序为坐标系考量不同诗歌群体的诗歌特征似乎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中生""中间""70后""80后""90后""后一"等各种以代际命名的诗学概念被各类专栏、报道、文章等广为征引。然而,这些概念虽然在术语的使用上已成为"流行"或"习惯",但事实上,其概念内涵与外延至今未"达成一致",不同的学者、诗人秉持不同的划分标准与观点,因而使这些概念更趋向纷繁复杂、纵横交错、眼花缭乱,甚至是"乱

  • 标签: 诗歌精神 代际 肖水 生存境遇 历史感 吴思敬
  • 简介:《三寸金莲》是20世纪80年文学的一个特异存在,因其偏离了80年文坛的观念共识和审美期待,相关评论对之多有误读和低估。《三寸金莲》风格奇,构思巧,寓意深,在小脚与中国历史之间建构起了细致绵密、层次丰富的隐喻结构,构设了历史之常与时代之变的文化寓言,抵达了对传统的自我束缚力、牺牲献祭、美丑共生、新旧互嵌、正反转化等深层特质的理解。《三寸金莲》的解读史,提醒我们“重返八十年代”除了重返整体性社会语境和文学氛围,还应重返地方历史和地方文化,对于津味小说研究来说尤其如此。

  • 标签: 《三寸金莲》 重返八十年代 冯骥才 天津 津味
  • 简介:蒲松龄的诗歌《赠朱尉》和《赠朱少府》是颂扬廉吏朱亮的赠诗及赠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封建社会清官廉吏的美好形象。这与诗人在《聊斋志异》中刻画的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伟大的文学家从正反两个方面为现实社会、为当权者塑造的典型。

  • 标签: 仙尉 神明尉 十年临孝水 妇子尽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