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1 个结果
  • 简介:在台湾,《寂静玛歌》的书名是《西藏流浪记》,由联合文学出版社发行,之前在编辑时,有位实习生,读了初稿,十分着迷,跟我要了其他未出版的书稿,她连夜读完。实习结束,《西藏流浪记》刚好上市,约一个月后,我收到那位实习生的电邮,说她要努力打工攒旅费,计划在暑假,要带着柴春芽的书,到西藏流浪去。同一时间,我收到某位编辑的来信,她经手的文学书,曾连续几年得到台湾的重大书奖,在帕慕克(OrhanPamuk)

  • 标签: 玛尼歌 联合文学 出版社发行 帕慕克 法国新小说派 作家身份
  • 简介:在当代文化研究领域,受过系统的社会学训练的英国学者托尼·本特(TonyBennett)的学术研究显得别具一格。他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与各种模式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的对话,努力发展一种更加彻底的社会化和历史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倡导对文学/社会关系领域进行非审美的理论分析,并指出与审美决裂的一系列概念、方法和程序。本文意欲对托尼·本特的这种非文学的文学理论的贡献及其不足进行分析,以就教于学界。

  • 标签: 文学理论 托尼 尼特 马克思主义文论 当代文化研究 后现代语境
  • 简介:尔在20年代末计划创作一部自传性系列剧《大海母亲的儿子》,该剧的副标题是“一个灵魂诞生的故事”。如果我们用它来概括奥尔与大海的关系,描述他早期剧作的题材特征是非常恰当的。1920年以前,奥

  • 标签: 尤金·奥尼尔 早期剧作 水手 自传性 副标题 弗洛伊德
  • 简介:摘要早在1935年尔·波兹曼根据美国电视节目中通俗文化泛滥的问题提出“娱乐至死”的观点,在这个观点被提出以后,获得了社会很大的反响。目前对于这个观点的讨论还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现阶段我国网络媒体得到迅猛发展速,本文对“娱乐至死”的观点进行简单的理解与评价,仅供参考。

  • 标签: 娱乐至死 娱乐时代 评价
  • 简介:蒙德罗国际文学奖:差点错失蒙德罗国际文学奖有条硬性规定:获奖者(个人)必须亲自出席颁奖仪式,否则取消资格。因为这,我差点与它失之交臂。最初并不知道获奖的事,只是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意大利。事情从一开始就不顺利,行期一推再推:从原定的8月上旬到9月上旬再到10月上旬……到了11月底,北京来电话说,已向

  • 标签: 主席访 兰蒂 意手记
  • 简介:<正>从前,阿拉伯国泰民安,在夏莫城有一位君王,称号为布拉萨尔三世,他有一口金黄色的美髯,修长过胸,洋洋洒洒,由此,他得到了金胡子这个雅号。他对这口胡子,护理得无微不至,甚至在夜晚睡觉的时候,也要用一个丝绸的口袋把它套在里面。早晨,只让女理发师用她那精巧的手去梳理,因为男理发师总是用剃刀与剪子,女理发师则不同,她们只用梳子、卷子、喷子之类的东西,从不会损伤主人的半根毫毛。

  • 标签: 拉萨尔 短篇小说 女理发师 国王 白色羽毛 仓促行事
  • 简介:小说《伊芙莱娜》是18世纪英国女小说家范妮·伯的代表作.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赋予了小说以颠覆男权中心主义意识的主题意义:它向人们说明,在男权社会里,以父权为代表的男权统治是造成妇女困境的根源;而所谓"理想的父亲"不过是人们的幻想.作者曲折地表达了对主宰女性命运的父权统治的不满.本文将围绕小说中的两个父亲形象--贝尔蒙特和维斯展开讨论.

  • 标签: 父亲形象 小说家 父权 女性命运 男权社会 颠覆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13
  • 简介:在《犹大福音》中却胜过耶苏的十二门徒,在诺斯替教文献中,耶苏在对犹大讲述了最高神之后说

  • 标签:
  • 简介:2012年新翻拍的名著电影《安娜·卡列娜》再一次将美和毁灭推逼到人心深处。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原著《安娜·卡列娜》有两条线索:安娜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却失败自杀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时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其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和细致入微、精妙绝伦的心理描写,都使其成为那个时代的艺术经典。

  • 标签: 安娜 爱情 死亡 托尔斯泰 心理描写 平行线
  • 简介:11910年,冬月。阿赫玛托娃——那时还不是俄国的诗歌月亮,她在蒙巴纳斯(Montparnasse)——巴黎塞纳河的左岸,只是街角的一抹月牙儿。那时的蒙巴纳斯到处是露天咖啡座、糖渍花生摊和奇特饮料,空气中荡漾着布列塔尼气息。这样一个非诗人、画家和作家莫入的领地,既无隔墙,又无门槛。曾蜗居在附近的美国作家海明威(Hem-ingway)这样写过:“从塞纳河右岸坐出租车到蒙巴纳斯,无论你如何吩咐司机要去哪儿,司机都会一概把你拉到罗东德酒吧(LaRotonde)!”其实,当时还比较穷困的海明威本人并不喜欢这几家咖啡,他情愿多走几步,去LeSelect酒吧喝他的罗姆酒。巴黎有两座山:蒙马特尔(Montmartre)和蒙巴那斯(Montparnasse)。“蒙”(Mont)在法语中是“山”的意思。但是这两座山算不上是真正的山,蒙马特尔高度才130米左右,是地下开采场运出的废弃矿石堆积而成的。而蒙巴那斯是巴黎的最高处,从这里可以俯瞰巴黎全市。大约在公元272年,巴黎的第一任主教圣德在此殉道,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里叫做“殉道者山”。1871年3月18日到5月23日,巴黎公社时期,公社社员同政府军队在这里战斗致死。而...

  • 标签: 巴黎艳遇 莫迪利阿尼巴黎 阿赫玛托娃莫迪利阿尼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5
  • 简介:《摩教及其东渐》,《摩教及其东渐》,即耶苏把他的旧衣服--肉身改变为新衣服--纯粹的光明

  • 标签:
  • 简介:《米》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型之作。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王安忆以主人公米、阿康为代表,叙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转折时期的上海一群都市男女青年的沉沦史。《米》无疑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在这悲剧背后响彻着的是一曲交织着欲望与宿命的人性挽歌。

  • 标签: 《米尼》 欲望 宿命 人性
  • 简介:<正>一研究诗的人常把格律比作诗的肌肉和骨骼。如果承认这个比喻是确当的,在译诗的时候,就应该把原诗的格律看作是必须传达的东西。我国诗译界向有两派说法,都是不大看重传达外诗格律的。一派可称“神韵派”,另一派可称“民族习惯派”。“神韵派”主张,译诗的宗旨全在于领悟和传达外诗的“神韵”,为了“神韵”,译文怎样处理格律问题,原则上都是可以的。“民族习惯派”则认为,不管外诗具有何种本民族的格律形式,在译文中都须转换成中国人所习惯的结构类型,译者无须在探究和传达外诗格律上煞费苦心。其实,这些都是莫大的误会。“神韵派”之所谓“神韵”,大约主要是指诗的思想意蕴和情感内涵。这些东西除直接凝聚在词语和形象体系内部,也同时寓含在诗歌的特定节奏和语调之中。而特定的节奏和语调又总是发源于特定的格律形式。因此,怎么能把诗的“神

  • 标签: 奥涅金 诗节 译文 形象体系 普希金学 韵脚
  • 简介:高大瘦削、肩胛略弯、面孔象用岩石雕刻出来的老人,孤零零、石塔般地伫立在布满石头的土地上,看着亲人们一个个地离去(《榆树下的欲望》)。一个身着黑色衣裙、表情漠然、举止僵硬的年青女人摈弃了阳光和鲜花,走进了窗户紧闭,亡灵作祟的旧宅,开始自我幽禁的生活(《悲悼》)。

  • 标签: 悲剧人物 性格 欲望 尤金·奥尼尔 表现主义戏剧 观众
  • 简介:尤金·奥尔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他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孜孜不倦地创作了五十余部剧作。奥尔曾经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奖。奥尔的成功与所写题材的新颖、涉及领域的广泛、揭示主题的深刻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基于奥尔的悲剧观,主要从早期创作中自然主义的影响、中期创作中表现主义的运用以及晚期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回归三大方面来探讨奥尔悲剧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 标签: 艺术表现形式 悲剧作品 奥尼尔 创作生涯 20世纪 诺贝尔奖
  • 简介:WhenUrsulaK.Heise'snowcanonictextSenseofPlaceandSenseofPlanet:TheEnvironmentalImaginationoftheGlobalwasfirstpublishedin2008,IwasadoctoralstudentatSUNYStonyBrookwritingseminarpapersonVictorianperspectivesofnature.InthatsecondwaveofAnglophoneecocriticism,thoseofusworkinginthenewlyincubatedenvironmentalhumanitieswerethrilledtoengagewiththewide-rangingscopeofHeise'sbook,whoseaimsincludedthetheorizationandrevisioningofculturalandpoliticalattachmentstoplanetarynotionsofplace.

  • 标签: 乌苏拉·海塞 URSULA K.Heise 《想象灭绝:濒危物种的文化意义》
  • 简介:克洛瓦的油画作品从在题材的选择上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主要表现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及他所在的年代发生的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关怀主要表现在创作的题材上,题材的选择上多是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偶然性的事件并运用了许多文学性体裁的作品进行他的油画的艺术创作。

  • 标签: 德拉克洛瓦 油画 艺术风格
  • 简介:布尔在小说《七姐妹》中采用了多种元小说叙事策略:前后矛盾,展示小说的构造过程,揭示其虚构性;不断变换叙事视角,大量运用不可靠叙述,揭示小说的语言构成性:戏仿传统日记体小说与古典英雄传奇故事,颠覆其叙事成规,打破读者期待。元小说叙事策略的运用展示了德布尔对后现代小说和世界的基本看法,也昭示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 标签: 《七姐妹》 元小说 矛盾 叙事视角 戏仿
  • 简介:一篇小说,一部作品,或褒扬,或贬斥;或沉默,或反应;或热衷,或厌倦。主体的哲学观、美学观、人性观不同,因而在作品表现的态度也不同,形成了作品色彩的丰富性、多样性。但一部作品,无论主体的态度如何,而在态度的截面下,作者不可避免地首先得探讨思索一个问题—现象界的众相,心灵界的历程;历史的风云,时代的脉博;微观的草芥,宏观的宇宙;永恒的眷恋,短暂的依傍。正是因为问题的探讨。才形成了作品的主题或内容。阅读姚紫中篇小说《窝浪里》,我们发现,作品是对人的探讨。

  • 标签: 姚紫 张力结构 现象界 拉浪 兰娜 人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