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转录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探讨第五尤文转录因子(FEV Transcription Factor,FEV)在前列腺癌的功能。方法构建外源性过表达FEV的人前列腺癌PC-3(PC3)细胞株,并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其后在这基础上描绘基因表达热图、构建FEV共表达差异基因网络。并在对该共表达差异基因群进行基因本论富集分析及功能互作网络分析。最后通过美国肿瘤基因数据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定量资料的统计学意义,采用χ2检验对定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外源性过表达FEV后,发现86个基因表达上调,73个基因表达下调。结合FEV相关的基因共表达网络,得出49个差异共表达基因。该基因群参与了血管新生、细胞增殖与迁移、脂肪酸合成与代谢的相关通路。其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突触小泡磷酸酶2结合蛋白(SYNJ2BP)、同源盒基因3(HOXB3)、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Yes1抗体及其相应的相互作用对象磷酸肌苷-3激酶调节亚基2(PIK3R2)、磷酸二酯酶4D(PDE4D)、激活素A受体ⅡB(ACVR2B)共同参与血管新生和细胞迁移相关通路。并发现在TCGA数据库中这8个基因中HOXB3与FEV呈负相关(r=-0.206),PDE4D与FEV呈正相关(r=0.191)。结论在前列腺癌中,FEV基因可能通过影响HOXB3和PDE4D的表达,影响肿瘤血管新生和细胞迁移相关通路激活水平,从而抑制前列腺癌进展。

  • 标签: 前列腺癌 磷酸二酯酶4D
  • 简介:摘要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炎症性自身免疫病。趋化因子作为一种小分子分泌型细胞因子,是定向趋化迁移的诱导剂,通过与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相互作用,介导白细胞迁移,影响造血功能和血管生成。根据4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的定位顺序,趋化因子可分为CC、CXC、CX3C和C 4个亚家族。大量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在RA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免疫系统中趋化因子的作用及其4个亚家族在RA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及分析,以期为阐明RA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趋化因子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NT)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神经元的维持和存活,保持突触完整性和突触可塑性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作用不仅限于此。研究发现BDNF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具有维持内脏超敏反应,促进肠道动力,维持肠道屏障,调节情绪障碍及心脏功能的作用,可能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大多限于基础研究,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预见BDNF将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能为IB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对此,本文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炎症性肠病 内脏超敏反应 肠道动力 肠道屏障
  • 简介:摘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成人脑内含量最丰富的神经营养因子,具有显著的脑损伤修复能力。最近的多项研究表明,BNDF在脑卒中后的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希望成为新的卒中治疗方法的晚期靶点,但它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BDNF的生物学特性、在卒中后并发症的作用机制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脑卒中后疼痛及抑郁的临床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卒中后疼痛 脑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源性生长因子(MYDGF)对肥胖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喂养雄性C57BL/6J野生型(WT)小鼠和MYDGF基因敲除(KO)小鼠12周,根据使用腺相关病毒(AAV)-MYDGF或AAV-绿色荧光蛋白(GFP)干预,将WT和KO小鼠分为WT-GFP组、WT-MYDGF组、KO-GFP组和KO-MYDGF组,普通饲料喂养的WT小鼠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小鼠的体重、日间和夜间产热量,解剖分离各组小鼠两侧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WAT)、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iWAT)和肩胛棕色脂肪组织(iBAT)并称重,HE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皮下脂肪棕色化相关基因[解偶联蛋白1(UC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PR结构域蛋白16(PRDM16)]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皮下脂肪血管数量。根据噻唑蓝(MTT)实验结果,选择使用100 ng/ml重组MYDGF(rMYDGF)干预24 h的3T3-L1细胞作为实验(rMYDGF)组,未进行rMYDGF干预的细胞培养24 h作为对照(Vehicle)组,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细胞UCP1、PPARγ、PGC-1α、PRDM16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共纳入30只小鼠,对照组、WT-GFP组、WT-MYDGF组、KO-GFP组和KO-MYDGF组各6只。干预12周后,与WT-GFP组和KO-GFP组相比,WT-MYDGF组与KO-MYDGF组小鼠体重均降低,日间和夜间产热能力均提高,UCP1、PPARγ、PGC-1α、PRDM16的mRNA表达水平和血管数量均增高(P<0.05),小鼠eWAT和iWAT的体积和细胞均减小;与WT-GFP组相比,WT-MYDGF组的eWAT和iWAT重量均减小(P<0.05);与KO-GFP组相比,KO-MYDGF组的eWAT重量减小(P<0.05)。体外培养3T3-L1脂肪细胞并使用重组MYDGF干预的结果显示,与Vehicle组相比,rMYDGF干预组的棕色化相关基因UCP1、PPARγ、PGC-1α、PRDM16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结论MYDGF可促进肥胖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

  • 标签: 小鼠,肥胖 髓源性生长因子 白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录辅激活因子Mediator 1(Med1)对小鼠皮肤毛发再生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C57BL/6J品系来源的Med1flox/flox小鼠与K14-Cre小鼠交配,通过Cre-Loxp系统获得Med1表皮特异性敲除小鼠,即表达K14-Cre的Med1flox/flox小鼠(敲除组),不表达K14-Cre的Med1flox/flox小鼠即为对照组,每组3只,共同饲养8周左右行背部脱毛实验,连续12 d观察毛发再生情况。12 d后,处死两组小鼠并切取其背部脱毛和未脱毛皮肤组织,提取组织总RNA,实时定量PCR检测毛发角蛋白基因、维生素D受体/β联蛋白通路相关基因、毛囊增殖与静息状态维持相关基因的表达。制备小鼠背部脱毛和未脱毛皮肤组织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皮肤毛囊隆突部位干细胞数量。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脱毛后0 ~ 12 d,与对照组相比,敲除组小鼠脱毛区皮肤毛发再生延迟。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敲除组脱毛皮肤组织中毛发角蛋白基因Ha1、Krt2-16及维生素D受体/β联蛋白通路相关基因S100a3、Dlx3、Tubb3和毛囊增殖与静息状态维持相关基因Lhx2、Sox9、Nfatc1 mRNA相对表达量(22.09 ± 12.32、2.07 ± 0.20、0.02 ± 0.01、12.36 ± 2.12、1.75 ± 0.46、0.39 ± 0.02、4.42 ± 0.76、0.44 ± 0.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0.53 ± 9.46、7.76 ± 0.49、0.05 ± 0.01、26.16 ± 2.96、2.60 ± 0.14、0.71 ± 0.09、11.93 ± 0.42、0.75 ± 0.04;t值分别为5.40、18.64、3.89、6.57、3.04、6.10、15.03、6.18,均P < 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无论在脱毛还是未脱毛皮肤组织中,敲除组毛囊隆突部位CD34+K15+毛囊干细胞数量均远低于对照组。结论Med1基因敲除可能通过下调维生素D受体/β联蛋白通路下游基因及毛囊增殖与静息状态维持相关基因Sox9、Nfatc1、Lhx2的表达,减少毛囊干细胞数量,导致毛囊分化障碍,毛发再生延迟。

  • 标签: 毛发再生 Mediator 1 毛囊干细胞 维生素D受体/β联蛋白通路 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 活化T细胞核因子c1 LIM同源框蛋白2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因子分析的方式对风湿免疫科室的护理质量工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438例患者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采取因子分析法,对潜在的因子进行构建,从综合性因子、时间因子以及费用因子三方面对护理质量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从主成分分析法中可知,综合性因子在护理质量中的贡献率可以达到48.38%,费用因子作为贡献性较小,仅为13.28%,时间因子的贡献率较大。结果:采用因子分析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在护理质量评价过程中的科学性,使得对于护理质量评价这一指标更加的合理、有效,可以在护理工作评价中进行推广以及使用。

  • 标签: 因子分析 风湿免疫科 护理质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60例CAP患儿为观察组。以同期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分析其与CAP患儿病情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ET-1、CRP水平高于对照组,IgG水平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患儿 细胞因子 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通路。方法提取Wistar乳鼠软骨细胞,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IL-1β组,RES+IL-1β组,RES+IL-1β+EX-527[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抑制剂]组,RES+IL-1β+AS[叉头框转录因子O1(FOXO1)抑制剂]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SIRT1、FOXO1和MMP-3 mRNA表达量。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Col-Ⅱ)的蛋白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软骨细胞SIRT1,p-FOXO1/FOXO1的蛋白表达。ELISA检测软骨细胞炎性因子IL-6和TNF-α分泌量。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正常软骨细胞相比,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SIRT1、FOXO1和p-FOXO1/FOX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细胞TNF-α[(24.70±2.84),t=19.24,P<0.001]和IL-6的分泌量[(3.35±0.28),t=12.97,P<0.001]明显升高、MMP-3的mRNA表达[(2.46±0.23),t=12.61,P<0.001]明显升高。RES作用于IL-1β诱导软骨细胞后,Ⅱ型胶原蛋白、SIRT1、FOXO1和p-FOXO1/FOX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1),细胞TNF-α[(12.60±1.05),t= 10.14,P<0.001]和IL-6[(2.00±0.15),t=9.89,P<0.001]的分泌量明显降低,MMP-3的mRNA表达[(1.30±0.14),t=10.46,P<0.001]明显降低。加入SIRT1抑制剂EX-527或FOXO1抑制剂AS后,RES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SIRT1、FOXO1和p-FOXO1/FOXO1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明显降低(P<0.05),对TNF-α和IL-6的分泌量抑制作用明显下降(P<0.001),对MMP-3的mRNA表达抑制作用明显下降(P<0.05)。结论RES通过SIRT1/FOXO1通路可明显改善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和炎症反应。

  • 标签: 骨关节炎 叉头转录因子类 白藜芦醇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叉头框转录因子O1
  • 简介:摘要APS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以导致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形成,复发性流产(RPL)和抗磷脂抗体(APL)持续阳性为特征。研究表明,NK细胞数量、功能的异常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失衡可能是病理妊娠及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NK细胞在APS引起的免疫紊乱与不良妊娠及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对NK细胞及其与APS进行综述。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自然杀伤细胞 细胞因子 复发性流产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家庭化产房,运用在初产妇自然分娩的应用成效。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6月-2021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进行实验研究在产科中实施心理护理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 实验对象选自于我院接诊的初产妇共有126人,分为两组,一组是参照组有63人,实施产科基础的护理;另一组是实验组有63人,在基础助产护理的前提下加入心理护理措施。对比两组实验对象的自然分娩率、产程和产后出血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结果 实验组的自然分娩率为90.48%,相比于参照组65.08%来说有很明显的优势(P<0.05);实验组的产程与产后出血量数据明显优于参照组且P<0.05;实验组产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另外实验组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为3.17%,而参照组的发生率12.70%,差异显著且P<0.05。结论 心理护理不仅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程与出血量,还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产后生活质量,应该大力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助产 自然分娩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将优质护理措施应用在产妇后,对产妇自然分娩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50例,按护理方式不同进行分组(传统组和优质组两组),每组各25例,传统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优质组采用产房优质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式对产妇自然分娩、剖宫产及中转剖宫产率和对产程、产后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经对比,优质组产妇的自然分娩、剖宫产及中转剖宫产率均低于传统组产妇(详见表2);优质组对护理满意度高达96%,而传统组仅有80%(详见表3)。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激励式护理用于产妇的效果开展深入分析,判断激励式护理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1月到2021年6月间收治的12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予以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6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激励式护理。结果:参照组的分娩不良结局高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激励式护理 分娩不良结局 常规自然分娩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娩期全程心理护理对自然分娩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产科接收的分娩患者100例进行调查,时间区间控制在2020.11-2021.11之间。按照电脑随机分配方式分为两组,参比组患者应用基础方式护理,试验组患者应用分娩期全程心理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情绪状态、自然分娩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在对分娩患者进行护理后,试验组50例的情绪状态优于参比组(P<0.05);试验组50例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参比组,且新生儿窒息率低(P<0.05)。结论:在对分娩患者进行护理时,使用分娩期全程心理护理能够维持患者良好情绪状态,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风险,推荐使用。

  • 标签: 分娩期心理护理 自然分娩率 情绪状态 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助产实施心理护理促进自然分娩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产科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92.00%)高于对照组(68.00%),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6.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助产实施心理护理促进自然分娩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助产 心理护理 自然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保护助产护理对初产妇自然分娩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21年01月-2021年06月众多治疗患者中,选取60例符合要求的初产妇作为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30例实施无保护助产护理。将两种患者对自然分娩的结局进行比较观察,得出试验结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产程时间、住院时间更短,产后阴道出血量更少,数据相比,p

  • 标签: 无保护 助产护理 初产妇 自然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适度保护助产护理在自然分娩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初产妇进行自然分娩的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湿度保护助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出血量、第二产程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实验组产妇护理后,出现1例尿潴留、1例胎儿窒息和1例产后大出血;对照组产妇护理后,出现4例尿潴留、3例胎儿窒息和4例产后大出血,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率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出血量、第二产程平均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分娩相关指标对比存在差异,P〈0.05。分析两组患者分娩后的会阴裂伤程度,实验组无裂伤发生率、I度裂伤高于对照组,II度、III度和IV度裂伤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会阴裂伤程度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患者实施适度保护助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会阴裂伤程度,同时也能减少出血量和第二产程时间,减少分娩并发症的几率,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促进母婴安全。

  • 标签: 适度保护助产护理 自然分娩 初产妇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