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孟祥娟 谢肖 关吉田 王金艳 孙晓蕾 王红艳 孟洁 王颖 刘婷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院,济南 250002 孟祥娟现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济南 250117,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炫彩及多模式眼底影像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分析2019年1—11月就诊于山东省眼科医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为MacTel的患者12例16眼,其中MacTel Ⅰ型8例8眼,男4例4眼,女4例4眼,平均年龄(62.3±12.5)岁;MacTel Ⅱ型4例8眼,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8.7±10.5)岁。所有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炫彩眼底激光扫描成像、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观察不同类型MacTel特征。结果彩色眼底照相结果显示,MacTel Ⅰ型患眼中,6眼黄斑环形渗出合并水肿,1眼黄斑水肿不伴硬性渗出,1眼黄斑硬性渗出不伴水肿;MacTel Ⅱ型患眼中心凹颞侧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呈灰色。炫彩眼底激光扫描成像显示,MacTel Ⅰ型患眼黄斑渗出呈现点状黄色颗粒,黄斑水肿呈黄绿色,成像较彩色眼底照相清晰,蓝光及绿光反射图均见渗出的点状显影,且绿光反射图显影最强,蓝光显影次之,红外光显影最弱;MacTel Ⅱ型患眼黄斑颞侧呈绿色,成像较彩色眼底照相明显清晰,蓝光反射图显影最强,绿光显影次之,红外光显影最弱。在OCT检查中,MacTel Ⅰ型患眼表现为内层视网膜囊样水肿或外丛状层视网膜不均匀强反射信号;MacTel Ⅱ型患眼视网膜内外层结构缺失,空腔形成,其中2例出现外层视网膜萎缩等表现。在OCTA检查中,MacTel Ⅰ型和Ⅱ型患眼均表现为黄斑浅层、深层毛细血管丛破坏,以深层毛细血管丛破坏更明显;MacTel Ⅱ型患眼血管间隙增大、血管密度降低、中心凹无血管区扩大更明显。在FFA检查中,MacTel Ⅰ型患眼表现为早期黄斑中心凹旁毛细血管充盈迟缓,颞侧血管扩张,部分呈瘤样扩张,后期瘤样扩张处局限性增强;MacTel Ⅱ型患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早期黄斑中心凹旁小血管扩张,晚期黄斑偏颞侧毛细血管呈弥漫性强荧光。结论炫彩眼底激光扫描成像技术能清晰地显示MacTel的形态特征,MacTel Ⅰ型与Ⅱ型影像特征差异明显。

  • 标签: 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 多模式影像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多波长炫彩图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伴有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VRQoL)。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将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从抚顺市眼病医院门诊招募的伴有DME的2型糖尿病患者(187例)纳入研究。采用美国国立眼科研究院视功能问卷(NEI-VFQ-25)中文版量表来评估患者的VRQoL。不同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的DME患者间NEI-VFQ-25分数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根据眼底照相将DME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探讨DME严重程度与VRQoL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DME患者159例。伴视力损害患者的一般视力、近距离活动、远距离活动、社交功能、依赖性、心理健康、角色困难、色觉、周边视觉和NEI-VFQ-25总分分数较无视力损害(小数视力>0.3)患者低(均P<0.001)。双眼受累患者的一般健康、一般视力、近距离活动、远距离活动、依赖性、心理健康、角色困难、驾驶、色觉、周边视野和NEI-VFQ-25总分分数较单眼受累患者低(均P<0.05)。随着DME严重程度的增加,一般健康(P趋势=0.013)、总体视力(P趋势<0.001)、近距离活动(P趋势=0.001)、远距离活动(P趋势=0.002)、依赖性(P趋势=0.023)、心理健康(P趋势=0.001)、社会角色(P趋势=0.022)、周边视野(P趋势=0.041)、NEI-VFQ-25总分(P趋势=0.001)的得分逐渐降低。NEI-VFQ-25问卷中得分下降最多的是心理健康(β=-15.01,95%CI:-26.73~-3.30,P=0.012)和总体视力(β=-13.66,95%CI:-19.86~-7.47,P<0.001)。结论:DME对VRQoL有明显的影响。随着DME严重程度增加,VRQoL逐渐降低,尤其在总体视力和心理健康方面最为明显。

  • 标签: 糖尿病黄斑水肿 视觉相关生活质量 问卷调查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6-16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6期
  • 机构:中国中山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报告说,他们完成的临床试验显示,其自主研发的新药康柏西普可明显提高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的视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光明亮睛散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确诊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100例170只眼,分成实验组50例82只眼,对照组50例88只眼。实验组采用光明亮睛散专病专方治疗,对照组采用VitC、VitE、葡萄糖酸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情况。结果实验组显效12眼,有效45眼,无效25眼,总有效率69.5%结论应用光明亮睛散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较好的效果,可显著提高视功能

  • 标签: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中药 治疗
  • 简介: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较为典型性的眼科疾病,主要是患者的黄斑结构出现衰老性的改变。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探讨。

  • 标签: 年龄 黄斑变性 发病机制 治疗 视网膜
  • 简介: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视力损失多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亡和光感受器的退化引起。主动、被动吸烟会增加AMD发病率及向晚期AMD进展的风险,并且影响湿性AMD的治疗效果。吸烟可引起脉络膜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脉络膜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变薄,导致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反应性受损。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度表达,VEGF增加血管通透性及诱导内皮细胞增生,从而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吸烟可诱发氧化应激,导致氧化损伤,减少补体因子H表达,增加膜攻击复合物,导致巨噬细胞功能异常,促进玻璃膜疣形成,诱导CNV形成。因此,在控制AMD发生、预防CNV形成中应充分认识吸烟与CNV以及AMD的关系,这对AMD的早期预防及探索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吸烟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术后体位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模式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患者6例(6只眼),均为我院眼科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针对术后体位行循证护理干预。结果本次选取的行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的患者6例,术后行1-3个月的随访,视网膜经检测均达解剖复位标准,视力恢复至~0.5,患者医护依从率和护理满意度均为100%,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行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的患者,就术后体位行循证护理干预,可保障手术质量,促进视功能恢复,确保手术安全,对增强患者医护依从,改善整体护理水平均意义重大。

  • 标签: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 术后体位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五苓散加味对糖尿病黄斑水肿(DME,DiabeticMacularOedema)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之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DME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前者通过球周注射曲安耐德(TA)治疗,后者则加用五苓散加味,治疗1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其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的CST大于对照组,BCVA、总体积和平均厚度均低于观察组。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晶状体异常、眼压升高、眼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治疗糖尿病DME患者时采用五苓散加味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视力,疗效显著。

  • 标签: 五苓散加味 球周注射 糖尿病黄斑水肿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黄斑色素(MP)由叶黄素、玉米黄质和消旋玉米黄质组成,具有抗氧化、吸收蓝光等功能,在提高对比敏感度、减轻眩光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对MP的衡量主要是针对其光学密度的测定,即MP密度(MPOD)。MPOD与老年性黄斑变性、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targardt病等眼底疾病及全身相关性眼底疾病均有较密切的相关性,可以应用于疾病诊断、临床分期、随访、治疗效果、预后评判因素等方面。但目前关于MP在视网膜的具体代谢环节、参加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基因型特定的营养剂精准治疗以及结合人工智能的数据库建立和快速便捷的MP测定都是亟需解决的研究重点。

  • 标签: 黄斑变性/病因学 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因学 综述 黄斑色素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黄斑疾病患者40例应用OCT对黄斑疾病进行诊断,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黄斑疾病患者40例应用OCT诊断,黄斑水肿2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9例,黄斑裂孔3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2例,黄斑部视网膜前膜2例,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例,视网膜劈裂1例,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症1例。结论OCT应用于黄斑疾病诊断筛查,确诊率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CT 黄斑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频域OCT分析高度近视黄斑裂孔(HM-MH)患者的黄斑部脉络膜厚度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6例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单眼HM-MH的患者。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分别对黄斑中心凹下及其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各1.5mm处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屈光度、眼轴长度、黄斑中心凹下及不同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屈光度、眼轴长度、不同位点的脉络膜厚度与HM-MH的关系。结果HM-MH患眼与对侧眼相比,眼轴长度与等效球镜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M-MH眼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最薄(132.33±32.56µm),与对侧眼相比(149.11±28.36µ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变薄是HM-MH的危险因素(OR,1.95;95%CI,1.52-2.76;p=0.016)结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变薄可能是HM-MH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湿性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中中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本次研究110例湿性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主要对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使用,观察组患者对中药治疗方法进行使用。结果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患者的视力治疗有效率要低,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患者的眼底治疗有效率要低,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5.41±34.21)μm为对照组患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249.87±37.51)μm为观察组患者视网膜平均厚度,两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在湿性晚期老年性黄斑变形患者治疗中使用中药方法,可以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大大提升,所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该将该治疗方法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 标签: 中药治疗 湿性晚期老年性黄斑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前,伴随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患有眼部疾病的患者数量越多越多。在眼部疾病中,视网膜静脉阻塞并不鲜见,患者患病之后,眼部功能会逐渐下降,且视力状况也会出现明显改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发病后很容易出现其它类型的并发症,黄斑水肿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临床常见眼底病变。有相关研究显示,黄斑水肿是导致患者视力不断下降甚至视力完全丧失的重要诱因。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给予其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十分关键的,本研究将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进展进行相关综述分析。

  • 标签: 黄斑水肿 视网膜静脉阻塞 治疗 研究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和继发性黄斑前膜(macularepiretinalmembrane,ERM)的形态特征、黄斑中心凹厚度及其与视力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应用频域OCT观察用裂隙灯显微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及OCT确诊为特发性ERM(92例112眼)、继发性ERM(78例96眼)的患者,观察前膜的形态特征、定量测量前膜及其下视网膜厚度、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的关系。结果:ERM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射光带,主要表现为前膜与视网膜内表面出现局灶及大部分粘连,其次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变浅或消失、神经上皮层增厚、黄斑水肿。特发性ERM患者视网膜平均厚度为398.32±112.07μm,前膜的平均厚度为52.28±9.65μm;继发性ERM患者视网膜平均厚度为416.87±104.17μm,前膜的平均厚度为57.05±10.33μ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视力区间,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在两组及同组不同视力区间之间,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可以客观地显示ERM及黄斑部组织结构的改变,并能定量检测ERM、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是ERM可靠的检测手段。

  • 标签: 视网膜 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45例62只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患者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术后1月OCT检查是否出现黄斑水肿,患者被分为水肿组和非水肿组。比较分析两组间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级,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糖尿病眼底激光治疗史等临床因素的差别。结果62只眼中有9例出现CME,占14.52%。水肿组与非水肿组比较,患者年龄,眼别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级,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糖尿病眼底激光治疗史,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两组间明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级,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糖尿病眼底激光治疗史为出现黄斑水肿明显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级,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糖尿病眼底激光治疗病史是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出现黄斑水肿的高危因素。

  • 标签: 黄斑水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白内障手术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OCTA技术用于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微循环变化检查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57例白内障患者(57眼)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评分为依据划分成不良组(n=13)、良好组(n=44)。分析手术前后相关检查指标。结果 良好组术后黄斑全层、内层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周边DCP比术前高,黄斑FAZ面积比术前小,P<0.05;不良组手术前后黄斑全层与内层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良好组低,黄斑FAZ面积比良好组大,术后黄斑中心凹周边DCP比良好组低,P<0.05。结论 OCTA技术对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微循环变化的评估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OCTA技术 白内障 黄斑微循环 观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