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黄斑孔患者黄斑视网膜各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灌注特点。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山西省眼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单眼外伤性黄斑孔48例(48只眼)作为临床试验组,其对侧健眼48只眼作为对照组。根据治疗方式,将试验组分为药物治疗亚组15例(15只眼)和手术亚组33例(33只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手术亚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和气体填充术。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间治疗后视力、黄斑孔愈合情况,黄斑中心的视网膜无血管区面积(CMAZ),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CBFA)与密度(CBFD)。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黄斑中心浅层的CMAZ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5,P=0.051),试验组黄斑中心深层的CMAZ大于对照组(t=2.362,P=0.034);CBFA及CBFD试验组均小于对照组(t=-1.235、-2.076,均P<0.001)。药物治疗后3个月,黄斑孔闭合者15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者33只眼。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药物治疗亚组、手术亚组及对照组比较,黄斑浅层CMAZ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925、8.354,P=1.332、3.547);黄斑深层CMA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78、16.498,P=0.042、0.049);药物治疗亚组与手术亚组CBFA及CBF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465、42.336、19.372、39.497,均P<0.001);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CBFA、CBFD均与视力呈正相关(r=0.843、0.342,均P<0.05),对照组CBFA、CBFD均与视力无相关性(r=-0.029、-0.122,P=0.956、0.344)。结论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缺血在外伤性黄斑孔的发生发展中存在一定作用,CBFA、CBFD与治疗后视力呈正相关。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玻璃体切除术 基膜 内填塞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持续黄斑水肿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icinoloneacetonide,TA)治疗后黄斑功能的变化.方法:外伤性持续黄斑水肿眼20例20眼,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TA.治疗后随访3mo,观察治疗前后视力、黄斑神经上皮厚度、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N1,P1波的潜伏期和反应密度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mo,矫正视力0.78±0.11,与治疗前(0.21±0.09)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mo,黄斑神经上皮平均厚度158.00±13.73μm,与治疗前(321.67±42.24μm)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mo,mfERG1,2环N1,P1波潜伏期和反应密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A治疗外伤所致持续性黄斑水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水肿消退后黄斑功能得到改善.

  • 标签: 黄斑水肿 曲安奈德 玻璃体腔注射 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 多焦视网膜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手术剥离黄斑视网膜內界膜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0例50眼的病例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眼,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剥离黄斑区内界膜手术,两组患者手术中均给予依据其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例如填充硅油、惰性气体、光凝等等.患者手术后进行为期3—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84.0%,对照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为44.0%,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视网膜一期复位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术剥离黄斑视网膜內界膜手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闭合率及手术后视力,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使用与推广.关键词黄斑裂孔;內界膜;高度近视;中图分类号R7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69-02

  • 标签:
  • 作者: 徐琼 王凯 瞿佳 赵明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100044,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2502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患者的黄斑脉络膜容积(MCV)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9例(39只眼)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患者作为黄斑劈裂组,年龄(59.3±6.7)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21例;选取年龄、性别、屈光度数匹配但无黄斑并发症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9例(39只眼)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屈光度数、眼轴长度和最佳矫正视力,并通过加强深度扫描模式的相干光层析成像术(EDI-OCT)获取黄斑中心凹多个部位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数据,采用MATLAB软件计算该区域的视网膜容积(MRV)及MCV。并根据OCT特征,将黄斑劈裂组进一步分为内层劈裂亚组和外层劈裂亚组,分析2个亚组的MCV特征。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黄斑劈裂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74.9±59.3)和(155.6±47.1)μm,MCV分别为(2.3±0.8)和(5.3±1.0)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49,-15.229;P<0.01)。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r=0.103,0.214;P>0.05),但两组MCV与MRV都具有相关性,黄斑劈裂组黄斑MCV与MRV呈负相关(y=-2.90x+18.48;r2=0.47,P=0.01),对照组黄斑MCV与MRV呈正相关(y=0.74x+2.02;r2=0.64,P=0.01)。黄斑劈裂组的最佳矫正视力与MCV呈正相关(r=0.677,P<0.05)。内层(19只眼)及外层(15只眼)黄斑劈裂亚组的MCV分别为(2.80±0.81)和(1.92±0.27)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0,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患者的黄斑MCV明显变小,这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MCV越小,视网膜外层血供来源越匮乏,黄斑劈裂越严重,MRV越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19-425)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视网膜劈裂症 视网膜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作者: 肖俊彦 曲艺 赵潺 宋航 梁安怡 张美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眼底疾病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730 肖俊彦现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科医院眼科, 上海 20003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 100730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北京 10019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 10073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单侧儿童葡萄膜炎(PU)患眼及对侧健康眼黄斑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侧炎症安静期PU患者21例21只眼(PU组)纳入研究。将PU患者未受累对侧眼作为对侧眼组;选取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2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受检眼黄斑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采用设备自带软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0、1.5、3.0 mm环形区域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CCD),分别记录为CCD-1.0、CCD-1.5、CCD-3.0。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若三组数据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CCD的潜在相关因素。结果与对侧眼组、NC组比较,PU组SCP(H=-13.857、-25.500,P=0.043、P<0.001)、DCP(H=-15.333、-31.595、P=0.007、P<0.001)血管密度和CCD-1.0(H=-14.000、-16.214,P=0.040、0.012)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U组、NC组CRT、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5,P=1.000、0.661)。与NC组比较,对侧眼组SCP、DCP血管密度均降低,其中DCP血管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262,P=0.004);两组受检眼C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与NC组比较,PU组SFCT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52,P=0.004);与对侧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552,P=0.27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CD-1.0、CCD-1.5、CCD-3.0与FAZ面积(β=-0.494、-0.527、-0.566,P=0.015、0.009、0.010)、CRT(β=-0.322、-0.466、-0.342,P=0.026、0.002、0.028)呈线性相关;CCD-1.0、CCD-1.5与DCP血管密度(β=0.277、0.275,P=0.047、0.045)呈线性相关。结论安静期PU患眼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结构均存在异常;未受累对侧眼可能存在黄斑循环障碍。

  • 标签: 儿童 葡萄膜炎 黄斑 微血管结构 血管密度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目的:应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TA)对青少年正常眼黄斑视网膜厚度进行测定,以确定国人参考值范围及正常地形图的特点.方法:对100眼经眼科检查确认的正常眼按同一方法进行黄斑RTA图像采集,使用随机软件对其厚度进行测量,并按照青少年黄斑地形图特点,人工测量不同黄斑分区距中心小凹的跨度,计算黄斑不同分区的范围及视网膜厚度的平均值.对结果应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年龄、性别、眼别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结果:黄斑可分为中心小凹、中心凹、旁中心凹,中心小凹直径为428±165μm,中心凹平均直径为1356±277μm,旁中心平均直径为1450±226μm;黄斑部视网膜平均厚度168±14.3μm,黄斑各部位测量所得数值为:中心小凹为128±22μm,中心凹为138±17.6μm,旁中心凹为169±15μm,不同分区视网膜厚度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对中心凹和中心小凹平均厚度影响最大(P<0.05);不同性别、眼别对视网膜厚度无影响(P>0.05).我国青少年不同分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低于RTA软件的正常参考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RTA能够对活体视网膜厚度进行精确的量化测定,青少年黄斑厚度测定值可作为我国正常青少年人群黄斑视网膜厚度的正常值参考.

  • 标签: 青少年 黄斑区 活体测量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近视矫正训练的儿童56例11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3例64只眼,女性23例46只眼;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62±1.87)岁。根据儿童近视的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只眼)和对照组(29例58只眼)。隐匿性高度近视组52只眼中,等效球镜度数(SER)为-0.00~-1.00 D、>-1.00~-2.00 D、>-2.00~-3.00 D者分别为15、16、21只眼。对照组58只眼中,SER为-0.00~-1.00 D、>-1.00~-2.00 D、>-2.00~-3.00 D者分别为21、18、19只眼。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直径为1 mm的中心、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共9个。内环、外环4分别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观察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儿童黄斑各分区的脉络膜厚度变化。两组间黄斑各分区脉络膜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性别、年龄、眼压、眼轴、屈光度、角膜曲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脉络膜厚度以鼻侧最薄,颞侧最厚。与对照组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9个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增高,黄斑各分区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值均降低。与对照组相同屈光度的儿童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除-0.00~-1.00 D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上方、外环上方以及>-2.00~-3.00 D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颞侧、外环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年龄(r=-3.410,R2=11.630,P=0.010 )、眼轴(r=-1.420,R2=2.016,P=0.030 )、屈光度(r=-2.680,R2=7.182,P=0.040)呈负相关,与性别(r=0.166,R2=0.028,P=0.240 )、眼压(r=0.330 ,R2=0.109,P=0.800 )、角膜曲率(r=-0.260,R2=0.068,P=0.850 )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的黄斑脉络膜厚度以中心凹鼻侧最薄,颞侧最厚,黄斑各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较相同屈光度的普通近视儿童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年龄、眼轴、屈光度呈负相关。

  • 标签: 近视 儿童 黄斑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程甲状腺相关眼病(TAO)视盘及黄斑血管密度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6至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的36例TAO患者及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2名。其中TAO临床活动性评分≥3分的12例患者为TAO活动期组,患有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DON)且病程≤6个月的12例患者为DON急性期组,患有DON且病程>6个月的12例患者为DON慢性期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研究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每组男性、女性均为6人。所有受试者行最佳矫正视力及视野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进行分析;采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测量视盘及黄斑血管密度。分析各组间视盘及黄斑血管密度的差异及其与不同因素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4个组受检者年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DON急性期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1(0.0,0.2),较对照组0.0(0.0,0.0)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4.000,P<0.05)。DON急性期组及DON慢性期组整体视盘全层血管密度(54.70%±2.31%、54.31%±3.65%)均低于对照组(57.54%±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4,2.636;均P<0.05)。TAO活动期组、DON急性期组和DON慢性期组黄斑整体浅层血管密度(46.07%±3.06%、42.26%±5.05%、45.63%±3.87%)均低于对照组(49.34%±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4,4.147,2.603;均P<0.05)。4个组间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及黄斑深层血管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O活动期组视盘及黄斑血管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值、RNFL及GCC厚度均无相关性(均P>0.05)。DON急性期组整体视盘全层血管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值呈负相关(r=-0.591,P<0.05),与RNFL、GCC厚度呈正相关(r=0.595,0.693;均P<0.05);DON慢性期组整体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值呈负相关(r=-0.673,P<0.05),黄斑整体浅层血管密度与RNFL、GCC厚度呈正相关(r=0.732,0.712;均P<0.01)。结论TAO活动期仅黄斑浅层血液供应减少。DON急、慢性期黄斑浅层和视盘的血液供应均减少,且血管密度越小,RNFL及GCC厚度越薄,视野缺损越严重。(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24-831)

  • 标签: Graves眼病 视神经疾病 视盘 黄斑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予以观察和分析。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23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时期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单眼远视但无弱视的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黄斑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并且记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92.4±20.4)um,对照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80.3±14.2)um,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比单眼远视但无弱视的患者要厚,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进行测量,对各类弱视的外周机制研究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远视性单眼弱视 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 简介:目的评价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黄斑视网膜分析系统(macularedemamodule,MEM)的三个技术参数,了解其变异性及可重复性来判断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78只眼)正常健康志愿者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黄斑视网膜分析系统进行检查。分析扫描深度值(Z)、视网膜信号宽度值(W)、水肿指数值(E)三参数的均值及变异系数,并分析黄斑反射图、地形图、信号宽度图、水肿指数图的图像特征。结果黄斑中心0.5mm范围内视网膜扫描深度均值(Z)为1.4430848,变异系数55.6%。W值为795.27±193.53,变异系数17.6%。E值为1.13±0.35,变异系数27.8%。不同个体三参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个体变异较大。不同时间段三参数测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EM可对黄斑视网膜厚度进行量化分析,个体变异较大,但重复性好,HRT-Ⅱ检查适合黄斑疾病的个体随诊观察。

  • 标签: 黄斑水肿 视网膜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黄斑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CRVO继发ME患者15例30眼,同时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5人1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仪扫描黄斑3 mm×3 mm范围,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I)、中心凹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中心凹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比较患眼与对侧健眼对应参数及患眼和对侧健眼与正常对照组眼参数;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患眼BCVA、CMT与黄斑微血管结构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侧健眼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对侧健眼AI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眼BCVA(LogMAR视力)与FAZ面积和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r=0.614、0.609,均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17、-0.593,均P<0.05);CMT与FAZ面积、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r=0.523、0.610,均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37、-0.608,均P<0.05)。结论CRVO继发ME患眼黄斑血管特征性改变为中心凹毛细血管减少所致血流量减少,且其对侧健眼也存在相应的血流量改变;患眼ME程度及视力损害程度与黄斑中心凹形态破坏程度及黄斑中心凹血流量相关。

  • 标签: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到2013年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状体植入术的100例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一个月对以上全部术眼进行视力和黄斑OCT检查,对术眼黄斑中心的视网膜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以上100例患者中,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在0.07—0.40,OCT检查表明黄斑中心视网膜在形态结构上没有显著异常,黄斑中心厚度(CFT)大约为239.72±12.31μm;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获得一定程度提高,眼部没有严重炎症发生,没有在眼底镜下发现黄斑异常;术后1周和1个月的OCT检查没有观察到黄斑囊样水肿,CFT分别是248.33±10.81μm和241.29±9.66μm,比术前稍微有所增加,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在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顺利完成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短期内,CFT平均值比术前增加了一定程度,术后OCT检查没有见到黄斑囊样水肿。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术后黄斑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明确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RP)患者黄斑血流密度变化。方法2019年1~ 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检查确诊的2级或3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3例(高血压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1.6±5.6)岁,平均BCVA 0.74±0.16。高血压病程>7年;Keith-Wagener (K-W)分级0级或1级。选取同期无高血压病史的正常人15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8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59.7±4.4)岁,平均BCVA 0.79±0.17. K-W分级0级。两组患者年龄(t=1.739)、性别构成比(χ2=0.036)、BCVA (t=0.58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5、1.000、0.563 )。受检者均行BCVA、彩色眼底照相、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黄斑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其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2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内环(中心凹),1 ~3 mm的外环。测量黄斑3 mm范围内总体及颞侧、上方、鼻侧、下方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结果高血压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之间黄斑总体血流密度以及颞侧、鼻侧、下方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8、2.472、5.105、2.734,P=0.037、0.020、0.000、0.010 );上方、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5、0.140,P=0.570、0.889)。两组受检眼FAZ面积、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7、0.753,P=0.714、0.457 )。高血压组患者黄斑拱环结构均完整。结论无明确HRP患者黄斑总体及颞侧、鼻侧、下方血流密度降低;FAZ面积无扩大;黄斑拱环结构正常。

  • 标签: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诊断 黄斑/损伤 微血管/损伤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与其联合黄斑激光光凝在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DME患者60例60眼,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仅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的患者33例33眼作为康柏西普注射组,将黄斑视网膜光凝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的患者27例27眼作为联合治疗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1、3、6、9和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黄斑水肿及渗漏的范围变化,记录康柏西普注射次数并观察治疗期间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个组内患眼治疗1、3、6、9和12个月时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平均CM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9及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BCVA较康柏西普注射组明显提高,CMT较康柏西普注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个月时FFA复查发现,康柏西普注射组黄斑水肿改善有效率为91.0%(30/33),低于联合治疗组的96.3%(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0,P<0.05)。康柏西普注射组平均注射(4.36±1.62)次,明显多于联合治疗组的(3.41±0.6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1,P<0.05)。所有病例治疗期间均未出现高眼压、眼内炎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撕裂等与治疗相关严重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或联合黄斑激光光凝治疗DME均可有效稳定或提高患眼视力,改善黄斑水肿,安全性好,联合治疗的长期疗效优于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

  • 标签: 黄斑水肿/治疗 激光光凝 康柏西普 玻璃体内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血管成像(OCTA)观察Ⅲ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HRP)患者黄斑图像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确诊的79例(129眼)Ⅲ级(KWB分级)HRP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双眼眼底照相、OCT及OCTA检查,分析其黄斑OCT及OCTA图像特征,二者检查异常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79例Ⅲ级HRP患者中,29例为单眼Ⅲ级HRP改变(对侧眼均为Ⅱ级HRP改变),50例为双眼Ⅲ级HRP改变。在总计129眼的Ⅲ级HRP中,OCT检查发现异常病变48眼(37%),OCTA检查发现异常病变93眼(72%),OCTA发现异常病变的敏感性要高于OCT(χ2=28.04,P<0.001)。OCT黄斑异常图像特征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外丛状层反射不平整,局部变薄抬高(35眼,27%),神经上皮层间散在强反射光点(30眼,23%),神经上皮层内局部强反射团块(18眼,14%),神经上皮层内层厚度变薄(18眼,14%),神经上皮层局部浆液性隆起(11眼,9%),神经上皮层弥漫水肿增厚(6眼,5%)。OCTA黄斑异常图像特征主要有浅、深层视网膜拱环局部破坏和扩大(66眼,51%),散在毛细血管稀疏灶(43眼,33%),散在毛细血管瘤样扩张(27眼,21%),深层视网膜散在条片状强反射灶(12眼,9%),毛细血管无灌注(9眼,7%),且深层视网膜病变重于浅层视网膜。结论:OCT联合OCTA能够早期及时评估HRP患者视网膜黄斑结构及血流成像特征,OCTA检查对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表现更直观和敏感,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HRP病理生理机制及指导有效的随访和治疗策略。

  • 标签: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成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近视儿童的治疗之中应用角膜塑形镜的效果和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5月--2022年5月,回顾性分析选取在我院接受收治的60例近视儿童,按照抽签的方式均分为研究组(角膜塑形镜)和对照组(佩戴框架眼镜),观察两组儿童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黄斑及周边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近视儿童的治疗之中应用角膜塑形镜的效果理想,可以增加黄斑及周边脉络膜厚度,延缓近视发展,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佩戴框架眼镜 近视儿童 黄斑区 周边脉络膜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ILM)翻瓣手术后黄斑裂孔愈合形态以及黄斑微结构和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至2018年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IMH患者39例3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35例35只眼;平均年龄(64.56±7.20)岁。均行BCVA、OCT、OCT血管成像、微视野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ILM翻瓣覆盖、空气填充手术。根据手术后OCT图像特征,将患眼分为U形闭合组、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分别为26、5、7、1只眼。四组患眼间最小裂孔直径、黄斑裂孔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118、3.608,P =0.005、0.024)。U形闭合组患眼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9、2.368,P=0.047、0.025 )。手术后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比较各组患眼手术前后BCVA、黄斑S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和黄斑10°总体平均光敏感度(MS)。不同组间定量数据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数比较行χ2检验。结果手术后6个月,U形闭合组患眼logMAR视力较手术前提高-0.75±0.29;较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2.518,P=0.006、0.018)。U形闭合组患眼外界膜(ELM)、椭圆体带完整性明显高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形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29、10.809,P=0.020、0.013);U形闭合组患眼中黄斑中心凹下强反射团块百分率明显低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07,P=0.000)。U形闭合组PERIM较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91、-2.427,P=0.002、0.022)。U形闭合组患眼黄斑10°总体MS明显高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9、2.811,P=0.001、0.001 )。结论IMH内界膜翻瓣手术后U形闭合表现出更好BCVA及黄斑MS;ELM及椭圆体带重新恢复结构完整性比例更高,PERIM更小,出现黄斑中心凹下强反射团块更少。

  • 标签: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玻璃体切除术 黄斑/病理生理学 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硅油取出术后短期内黄斑灌注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1至12月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32例(3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6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并在硅油取出术前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观察视网膜浅层、深层血管密度、黄斑中心无血管区面积及视力。结果术前1周、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分别为(31.41±3.20)%、(35.31±3.45)%、(36.64±3.38)%及(37.11±2.24)%;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分别为(23.67±3.10)%、(27.10±4.13)%、(28.09±4.32)%及(28.64±3.88)%;黄斑中心无血管区面积分别为(0.39±0.04)mm2、(0.35±0.14)mm2、(0.33±0.73)mm2及(0.34±0.25)mm2。所有患者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及黄斑中心无血管区面积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视力(BCVA,logMAR)1.18±0.65,与术前的0.86±0.5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硅油取出术后短期内,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黄斑血管密度逐渐增加、无血管区面积逐渐缩小,但并非影响术后视力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型 硅油类 参数,灌注,黄斑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并分析早期糖尿病(DM)患者的黄斑视网膜厚度。方法正常对照组30例60只眼,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1岁。DM组60例120只眼,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54.5岁。患有DM但不伴或伴有轻微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并分为尿正常组(组1)和微量白蛋白尿组(组2),组130例,组230例。采用OCT观察早期DM患者黄斑图像特征,应用黄斑地形图分析软件测量黄斑部9个分区及黄斑中央小凹(CP)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早期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黄斑部厚度之间的数据分析。结果直径1mm的中央视网膜平均厚度(CSF),DM组1(226.0±23.0)μm,DM组2(235.0±22.1)μm,正常对照组(225.0±16.1)μm。CP视网膜平均厚度,DM组1(172.2±10.3)μm,DM组2(179.7±20.1)μm,正常对照组(172.1±11.9)μm。DM组1与正常对照组CSF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2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能定量定性地检测DM患者的黄斑变化,有利于诊断和监控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厚度 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例白内障患者的手术眼作为手术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wk;1,3,6mo黄斑行OCT测量,观察两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手术组:术后1wk和1,3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其中12眼术后出现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4wk,包括10眼中心凹增厚及2眼黄斑囊样水肿,其中11眼于6mo内自愈。对照组: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后1wk;1,3,6mo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前、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wk和1,3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少数患者会出现黄斑水肿,但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预后良好。

  • 标签: 黄斑中心凹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囊样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