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2 个结果
  • 简介:麦金太尔曾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深入研究,多元的文化背景、对伦理始终如一的追求使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形成了与其他英国新左翼思想家类似的本土属性,期间经历了走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研究、反思马克思主义直至远离的阶段性过程。麦金太尔马克思主义的本土研究过程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以伦理学研究作为最终主旨的目的性、与本国社会及社会主义实际进展的相关性和在一定程度上与英国新左翼运动整体发展保持的同步性。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本土化 人道主义 新左翼
  • 简介:当代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起飞期、体制转轨关键期和社会现代临界期。然而,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也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和新课题。尽管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道德风气的问题也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自我反省。我们的目标是蛩建设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国家,那么就应当把社会道德建设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二者都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 标签: 社会现代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现代化进程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道德建设 经济建设发展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公共行政本土是我国行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行政发展的公共行政理论创新过程。科学发展观对公共行政本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公共行政本土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理论和方法体系,来推动行政发展和社会发展。

  • 标签: 公共行政 行政发展 本土化 科学发展观 方法论
  • 简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变革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此,我们必须坚持。正如邓小平所说:“东欧、苏联的事件帮了我们,坏事变好事。问题是我们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再把这样的好事变成传统,永远丢不得祖宗,就是马克思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社会变革 邓小平 变革观 成果
  • 简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自觉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两个《历史决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正确地认识党的历史,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而且在于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对'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各阶段本质特征的精当把握,对'现时代'实践主题的自觉回应。两个《历史决议》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逻辑,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必然性和实践规律性的认知、理解和把握。

  • 标签: 历史决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逻辑
  • 简介:本文就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首先谈到习近平提到的论点:改革就是“啃硬骨头”,指出“硬骨头”是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的、生态的、社会的各种严峻问题和矛盾;其次,本文评析中国的民营经济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特征,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新评价民营资本的职能与政治和法律责任,同时作出加强民营资本的社会地位的新决议。作者认为,中国的所有制关系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全球趋势,全球进程不仅对中国经济而且还对中国的上层建筑产生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中国新领导层的改革战略可能会使中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危机周期,中国革命性力量面临新的任务,即重新组织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斗争。

  • 标签: 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头” 民营资本 功能性社会主义 全球化进程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学科基本范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主题进行直接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已有研究成果多为间接论及。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既始终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又根据时代条件和中国国情的变化不断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题。学界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主题的研究过程中,还分别使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时代主题、实践主题、理论主题、阶段性主题等相关概念。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主题转换的基本脉络,是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规律的关键环节。确立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主题,必须遵循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准确判断时代主题及其基本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及其历史特点等基本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 概念界定 主题转换 基本原则
  • 简介: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来看,重庆经验与模式是马列主义及其中国理论的实践本地;是中国共产党前60年的优良传统与后30年的科学发展精神的有机结合;倡导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的宗旨和价值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来看,重庆经济建设以民生共富为导向,政治建设以民主高效为导向,文化建设以红色文化为导向,社会建设以平安和谐为导向。生态建设以森林低碳为导向。它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种案例和示范。

  • 标签: 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中国化 党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庆经验与模式
  • 简介:共产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被隐喻为Gespenst(幽灵),本文考察Gespenst在西方形而上学及文化语境中的修辞学机制,考察Gespenst获得汉语表达时的修辞学问题,指出其中异质精神传统间的创造性诠释关联。通过分析中西形而上学思想在半形而上学层面沟通的历史尝试,本文试图呈现一种客观精神史上的双重变化,即一方面Gespenst因为讲汉语,它在汉语中便不能不发生某种变化而不复保持其原意,翻译因此必定是诠释,是修辞学的再创造;另一方面,汉语因为讲述作为Gespenst的共产主义,汉语本身从而汉语思想本身也要渐渐发生变化。这种双重变化在汉语思想界的发生既是自然的也是自觉的。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Gespenst 幽灵 隐喻 半形而上学
  • 简介:从政治上把握现代建设的全局性重大问题胡伟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而在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还作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讲话《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江泽民同志在同一次全会上作...

  • 标签: 讲政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二大关系 领导干部 政治与经济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曾荣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2期撰文认为,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客观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为主线的思想理论体系。抗战全面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从思想政治工作人手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问题。而根据抗战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毛泽东在思想政治理论创新的基础上。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理论体系 中国革命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工作
  • 简介:李达作为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的探索者和追求者,对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法律观;运用唯物辩证法阐释法理学基本理论,确立法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以国家与法律的关系为切入点,尝试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理论框架。李达对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的探索,对新时期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 标签: 李达 法理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 贡献
  • 简介:马克思最敬重的亲密战友恩格斯,既是他的忠实朋友,又是他毕生事业最得力的合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后的40多年间,他们共同创立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在恩格斯的启迪和全力支持下,完成了《资本论》的创作,建立起剩余价值学说,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马克思在世时,恩格斯为共同事业的需要心甘情愿作出牺牲,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为实现伟大亡友的遗愿而牺牲自己的研究。恩格斯与马克思有如一个巨人与另一个巨人,是不能分割开的。但是,国内学界有人追随现代西方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论",进一步制造出"马克思哲学思想恩格斯"等谬论,是十分有害的错误观点。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反杜林论》
  • 简介: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不足"等问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程组多年以来积极探索"导客为主"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导客为主"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以教导学、教为学;基本理念是教师实现"四个转变",即自觉地由"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引导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转变,引导学生由"教学对象"向"教学主体"转变,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实施方法是从"听、说、读、写、行"五个方面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动耳""动口""动目""动手""动足",其关键是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 标签: 思想政治理论课 “导客为主” “主动性学习” “化目为手” 实效性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目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创造出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任务和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所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中,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题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和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实践主题是一致的。近代中国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是确立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主题的历史前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特点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是实现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主题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题得以最终确立和成功实现。

  • 标签: 民主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前提 关键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是一个随着现实实践主题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在现代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无疑有着新的问题域:一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二是外在的形式制度结构的建构与社会价值理想的兼容问题;三是现代人心性秩序的重建问题。这三大问题所展开的论域标示出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趋势。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 简介:本文认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因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看,它的生命之树常青;从它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本质看,它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心骨";从它那与时俱进的发展体系看,它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导航灯".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生命力 一元化
  • 简介:本文尝试提出一个研究新中国城镇发展历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强调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探讨我国不同时期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城镇推进路径的内在机制、阶段特征、优势与不足。通过对新中国67年来城镇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新中国城镇发展基本围绕'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矛盾运动这条主线展开,其矛盾运动过程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体现,激发了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的科学发展,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方法论,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 标签: 城镇化 农民自主选择 社会秩序 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