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40 个结果
  • 简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新论——文化视域中的俄罗斯诗圣》(以下简称《新论》)是张铁夫教授继《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普希金与中国》之后对普氏研究的又一力作,也是张教授普氏研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全书约28.6万字,共分为七章,前两章侧重论述普希金的文艺思想和政治思想,后五章则从死亡意识、伦理指向、女性观念、圣经情结、叙事艺术等方面,对普氏的创作重新进行解读。夏仲翼教授及俄罗斯科学院谢尔盖·米乔夫博士分别为该书撰写了长篇序言。

  • 标签: 普希金 诗圣 多元对话 三部曲 新论 长篇
  • 简介:罗斯特是一个正统基督徒但他自己又说他的宗教情怀不正统,正统与非正统矛盾统一于诗人的思想与情感深处:矛盾于如何看待上帝,统一于对基督教义包括对上帝的理性认知。弗罗斯特的宗教观是面向现实人生的宗教观。弗罗斯特的眼光不投向天国,而投向现实人生。人应该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应该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上帝身上,不应该奢望上帝在人间实施公正与仁慈。弗罗斯特面向现实人生的宗教观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反对基督教,他反对的是不分是非、不辨善恶、盲目、迷信地进行偶像崇拜,反对不关注现实人生而关注虚无缥缈的天国。这其实是对宗教意义真正的了解和认知。

  • 标签: 弗罗斯特 宗教观 现实人生
  • 简介: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状况如何,值得关注和观察。此文部分文字曾在文学报刊发表过,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俄罗斯文学现状,特以完整版刊出。俄罗斯文学,都去哪儿啦?因前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谈到俄罗斯文学经典的巨大魅力而被激起的这一追问,或许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说,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有过多大的辉煌,它同时也就给俄罗斯文学的当代带来了多大的遮蔽,以致使其显得何其暗淡;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苏联解体后 文学发展 国家主席 文学经典 黄金时代
  • 简介:作为一座现代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每年都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引进和排演不同风格的外国戏剧。随着对外国现当代先锋戏剧引进和排演的增多,一些用相对传统的导表演方式演绎的外国经典剧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尽管这些外国经典剧目对很多中国年轻观众来说却是新鲜事物。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可喜的是,

  • 标签: 传统与创新 上海 俄罗斯 外国戏剧 移植 剧作
  • 简介:莱蒙托夫作为经典作家,一直以来在俄罗斯学界持续不断地受到关注。对莱蒙托夫创作中拜伦影响元素的探究曾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鉴于国内该课题研究资料相对匮乏这一状况,本文力图对俄罗斯学界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较为详细地引介与评析。

  • 标签: 莱蒙托夫 拜伦主义 影响 诗歌
  • 简介:《普通人》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2006年推出的最新力作,罗斯一反此前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体现出明显的“内倾”特征,即着力捕捉一位七旬老者的内心世界及其对人生的反思。主人公终其一生,一直渴望实现理想自我。本文拟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有关自我的描述出发解读这部作品。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普通人》 理想自我 “内倾”特征 小说
  • 简介: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作者喜欢在表达交流中为了表现出主人翁是一个礼貌之人,有素养之人,常常采用言语表现——言语礼节。一般情况下,俄罗斯人交流中礼貌用语主要包括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语域色彩,本文基于此,对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人物交流的礼貌用语修辞色彩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礼貌用语 俄罗斯人 修辞色彩 文学作品 交流 人物
  • 简介: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其诗歌的成就在美国诗坛,乃至世界诗坛都影响不凡,声誉卓著。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就意味着对其思想、观点和人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从弗罗斯特的朋友友情与其诗歌创作的尊严去探讨其人性中更为坦率的一面,将有利于启发弗罗斯领域一定范畴的研究。

  • 标签: 罗伯特·弗罗斯特 诗歌 情感 尊严
  • 简介:2012年11月,北京国际汉学大会期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A.B.罗曼诺夫(A.B.ЛOMaHOB)先生将不久前在莫斯科出版的《俄罗斯友人眼中的中国》(KИTaЙrЛ3aMИpoccnИЙckИxДpy3eЙ,2012,Mockba)一书送给了我。

  • 标签: 俄罗斯科学院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中国 学者 国际汉学
  • 简介:隐喻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巴拉诺夫(А.Н.Баранов)在谈到关于对政治活动家进行隐喻刻画的问题时说,“你告诉我,你使用的是何种隐喻,而我会问你,你是谁……”[1]。隐喻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意思,而借助其他方法。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人名隐喻现象(антропонимическаяметафорика)。先验个体的个性及其专名构成了语言的个体领域,它是世界图景(картинамира)的主要部分,又是一个特殊的坐标体系,我们经常参照它来评价其他个体的活动。通过与熟知的事物进行对比来评价新信息,或对旧信息进行再认识,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特点,阿鲁久诺娃(Н.Д.Арутюнова)指出,相似性的直觉感“在人的实际思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隐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即在于此”[2]。通过研究大众传媒中的人名隐喻,可以看出由某一社会生活领域内熟知主体组成的价值网络,在人民意识中是如何运作的。下面我们以彼得一世(ПётрПервый,Пётр,ПётрВеликий)的名字为例来研究一下现代俄罗斯政论话语中对个体价值进行描写和评价时专名隐喻(ономаст...

  • 标签: 中的彼得一世 价值思考 俄罗斯社会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俄罗斯教育体制的特点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俄罗斯教育体制的特点以及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研究探讨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和机会的塑造作用,旨在揭示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性。

  • 标签: 俄罗斯教育体制 社会流动性 教育特点 社会地位 机会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法兰克学派和早期的英国文化研究对全球化资本主义持有批判的观点,法兰克学派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都具有悠久的传统,而无论哪一类研究都受到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影响

  • 标签: 不同文化 伯明翰法兰克福 文化研究
  • 简介:初次踏访德国,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波澜不惊却深藏着机锋的莱茵河,不是雕刻奢华而尽显才智的科隆大教堂,不是历史绵长、藏品丰富然而却件件都是异族文物的罗马博物馆,也不是说服力无比强大的现代艺术路德维希博物馆——而是德国的人!

  • 标签: 法兰克福 德国 思维 科隆大教堂 路德维希 现代艺术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23
  • 简介:法兰克学派和早期的英国文化研究对全球化资本主义持有批判的观点,法兰克学派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都具有悠久的传统,霍尔在《文化的研究

  • 标签: 不同文化 伯明翰法兰克福 文化研究
  • 简介:记得吴辉先生在他的论文集《深化中的变异》自序里说过,这些年来他的老同学见面就逗趣,称他衣饰新潮“越来越海派”,其实细论起来“设有一件名牌的‘行头’,只是牛仔裤、体恤衫照穿不误而已”。“不错,如果说穿着打扮时尚前卫是“海派”的表面特征之一,以此界定,那么吴老师在他的同代人里面或许是个当之无愧的“海派”。但时间稍长,你就会觉得他在中国真是个“东西南北”人也。他出生在上海,小学毕业前后随父母去支援东北鞍山。东北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 标签: 吴福辉 精华 “海派” 表面特征 论文集 牛仔裤
  • 简介:在巴赫金复调理论关照下,《喜会》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中呈现出复调特征。使各个人物和她们的声音处于同一空间,相互碰撞的同时,相互沟通,反映出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点,表达了中美文化冲撞融合的主题。

  • 标签: 复调理论 《喜福会》 叙事
  • 简介: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处女作《喜会》在文学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具有很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现代叙事学理论为出发点,对小说《喜会》中的叙事人物、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视角进行多方位的辩证分析,进而解析其获得成功的奥秘之处,同时肯定其在文学研究上的价值。

  • 标签: 叙事人物 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
  • 简介:一九四七年六月的一天,添生的老爸找到别列列申,请他帮忙凑点钱,把他儿子保释出来。儿子和这位俄罗斯人的暧昧关系,父亲不可能不知。而别列列申不知道的是,前一年相识时,添生已加入了共产党。后来也没法搞清,这个中共地下党跟他认识,和他在塔斯社工作有无关系。

  • 标签: 俄罗斯人 同性恋 僧侣 诗人 新乐 中共地下党
  • 简介:本文旨在对当下俄罗斯文化状况予以透析,将文学视为建立个人和社会纵向关联的独特文化密码载体予以考量。在回溯近现代居于文化中心地位的俄罗斯及苏联文学的重要社会价值及功能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趋于娱乐性,丧失历史坐标功能的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现状与发展远景。

  • 标签: 当代文学 俄罗斯民族思想 文学中心性 苏联神话体系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