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中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对我校2009-2011年中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随着乙肝疫苗宣传推广,HbsAg阳性率在性别上和区域上都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强化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推广健康宣教常识、提高学生疫苗接种率是实施长远免疫策略的必要途径,在提高学校整体学生身体健康和保障正常学习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高中学生 乙型肝炎 肝炎表面抗原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骨保护素(OPG)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的变化以及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三联疗法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50例)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100例)。将稳定斑块组作为对照组,易损斑块组抽血检查后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s组50例(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和PAS组50例(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普罗布考0.25/次,2次/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HMGBl、OPG和MIF水平。结果治疗前,易损斑块组中两亚组血清HMGBl、OPG和MIF含量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亚组中血清HMGBl、OPG和MI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4周,PAS组中血清HMGBl,OPG和MIF含量均明显低于AS组,且各指标下降幅度均高于A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清HMGBl、OPG和MIF均参与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可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因子,PAS三联疗法可有效降低其血清浓度,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

  • 标签: 脑梗死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骨保护素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阿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体位血压正常和体位性低血压与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我科住院高血压病患者120例,年龄60至85岁,通过卧立位血压检测将他们分为体位性低血压组及体位血压正常组。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直立位后30s和(或)2min收缩压下降或(及)舒张压下降20/10mmHg;体位血压正常是指立卧位血压下降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用心脏超声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通过卧立位血压检测,高血压患者中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有45例(37.5%),体位血压正常的有75例(62.5%)。2、心脏功能和结构指标观察,体位正常血压组与体位性低血压组间比较主动脉根部内径(mm)(25.5±4.49,30.3±5.26)、室间隔厚度(mm)(10.5±1.24,11.2±2.41)、左室后壁厚(mm)(9.2±1.12,9.7±1.45)、每搏量(ml)(58.2±7.21,52.1±8.37)射血分数(%)(59.25±10.13,52.33±9.81)、左室质量(g)(201.1±44.54,224.5±43.23)、左室质量指数(g/m2)(110.3±24.52,124.3±22.21)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有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较体位血压正常患者使心脏功能和结构受损更为显著。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 左室肥厚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中上腹部手术期间血液动力血改变及缺血性心肌改善。方法择期中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35例,年龄70~85岁,平均(76±5)岁,ASAⅠ-Ⅲ级,监测HR、NIBP、ECG、SPO2,Flotrac传感器至Vigileo监测仪上得到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指标,心排指数(CI)、每搏量变异度(SVV)、外周血管阻力(SVR)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并连接至OhmedaS/5型监护仪得到动脉压力波直接得到有创动脉(IBP)以及心电图ST段改变分析;并记录在麻醉前,胸段硬膜外阻滞后15min,全麻诱导后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术毕,拔管后等各时期的指标。结果麻醉前,全麻诱导时,切皮时,探查时,术毕时,IBP,CVP,SVR显著下降(P〈0.01);在硬膜外阻滞后以及全麻诱导时ST段压低改善(P〈0.01);胸段硬膜外阻滞后,全麻诱导时,CI降低(P〈0.01),在术毕和拔管时可恢复至麻醉前的水平(P〉0.05)。总结胸段硬膜外阻滞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心指数在硬膜外阻滞后,全麻诱导,然后加深时逐渐恢复,至拔管时可以恢复至麻醉前的水平。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行中上腹部手术对老年人缺血性心肌改善是有益处的。

  • 标签: 老年人 血液动力学 ST段改变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与脑白质损害(whitematterlesion,WML)和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50例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及60例单纯肥胖者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者完成头颅MRI检查,测定hs-CRP水平。结果(1)、与单纯肥胖组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BMI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AHI,平均SaO2%和平均最低SaO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与单纯肥胖组比较,OSAHS患者脑白质损害较单纯肥胖者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HS患者随着病情加重,WML越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HS患者hs-CR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AHI与hs-CRP呈正相关(r=0.562,p=0.021);平均SaO2%与hs-CRP负相关(r=-0.689,p=0.004);hs-CRP与WML呈正相关(r=0.601,p=0.014)。结论OSAHS患者hs-CRP水平明显升高,hs-CRP可能参与了OSAH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导致脑白质损害的机制之一。因此,尽早对OSAHS患者采取干预措施,有利于减缓脑白质损害。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超敏C反应蛋白 脑白质损害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肾组织中的病理性互逆变化规律,研究清化湿热瘀血方药对病理性互逆变化的调节作用。方法复制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模型,并以清化湿热瘀血方药(慢肾蛋白停)进行防治。分别于造模第2、4、8周末,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TGF-β1、HGF,观察其动态互逆变化的规律及慢肾蛋白停的调节作用。结果模型组第2周以后TGF-β1开始升高,第4周以后快速升高,而慢肾蛋白停组第2周TGF-β1同样升高,但第4周以后则快速下降而呈相反变化;模型组第2周以后HGF持续降低,而慢肾蛋白停组HGF则持续升高亦呈相反变化,并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系膜增生性肾炎肾纤维化过程与TGF-β1升高和HGF降低的病理性互逆动态表达有关,清化湿热瘀血方药可以调节这种病理性的动态互逆表达,延缓肾纤维化的发生。

  • 标签: 肾纤维化 清利湿热 慢肾蛋白停 转化生长因子-Β1 肝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高热导致热性惊厥(FC)患儿血清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的变化,了解单纯性热性惊厥(SFC)与复杂性热性惊厥(CFC)发作后脑损伤的情况。方法分别采用比色法及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对32例SFC、20例CFC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CK-BB和NSE含量进行测定。结果SFC组CK-BB和NSE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FC组与正常对照组和SF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血清CK-BB和NSE能较全面反映FC后脑损伤的程度。SFC发作后血清CK-BB和NSE的正常水平不能排除脑神经元损伤,CFC后有明显脑神经元损伤。

  • 标签: 热性惊厥 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脑损伤
  • 简介:目的:研究咬合创伤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骨形成蛋白-2(BMP-2)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于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粘结方丝,抬高咬合0.5-0.8mm,建立1、3、7、14、28d组咬合创伤模型,通过拍摄X线片及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的损伤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观察各大鼠Vc内BMP-2mRNA的表达及变化。结果:咬合创伤第1天BMP-2表达下调,第3、7、14dBMP-2表达持续上调,28d组BMP-2表达量下调趋于正常水平,14d组表达量最高(P〈0.05)。结论:BMP-2mRNA在咬合创伤大鼠Vc内表达,表达量的高低与牙周组织的损伤程度相一致,即牙周损伤程度重时Vc内BMP-2高表达,牙周损伤程度轻时Vc内BMP-2低表达。

  • 标签: 骨形成蛋白-2(BMP-2) 咬合创伤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KD患者各期血清BMP-2的浓度变化,并探讨BMP-2在CKD的发生、发展及其在并发CV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和CKD组65例进入本研究,根据GFR将CKD患者分为五组其中合并CVD者28例。采用ELISA方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BMP-2,分析血清BMP-2水平与心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1)各组间BMP-2的比较CKD3组、CKD4组、CKD5组血清BMP-2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KD1组、CKD2组比正常对照组略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KD5组血清BMP-2浓度比CKD34组进一步升高(P<0.01),但CKD34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CKD合并CVD组血清BMP-2水平明显高于无CVD组(P<0.01)。结论CKD患者血清BMP-2水平较健康者普遍升高,并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呈由低向高逐渐升高的趋势;CKD合并CVD组患者血清BMP-2水平明显高于无CVD组,提示BMP-2可能与CKD患者发生CVD有一定关系。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骨形态发生蛋白-2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Tregcell)健康人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NSCLC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各20例。分别抽取患者和志愿者的外周血3ml,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T细胞比例、CD4+CD25highTreg细胞比例(%)。结果健康组CD3+T细胞比例为61.52±13.46%,肺癌组CD3+T细胞比例为55.15±20.1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健康组CD4+CD25highTreg细胞的比例为2.14±0.85%;肺癌组CD4+CD25highTreg细胞的比例为2.76±0.53%,较健康人明显升高(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免疫受损,可能对此开发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

  • 标签: 肺癌 外周血单核细胞 调节性T 细胞 CD3+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β-淀粉样蛋白、APP、TGF-β1及M-CSF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的35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3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将两组人员的血清炎性因子、β-淀粉样蛋白、APP、TGF-β1及M-CSF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炎性因子、β-淀粉样蛋白、APP、及M-CS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GF-β1低于对照组。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β-淀粉样蛋白、APP、TGF-β1及M-CSF均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为其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血清炎性因子 &beta -淀粉样蛋白 APP TGF-&beta 1 M-CSF 变化规律
  • 简介: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17(IL-17)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对屋尘螨过敏的哮喘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健康志愿者2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IL-17Treg/Treg的百分比,及其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结果:间歇一轻度哮喘组m=16)、中重度哮喘组m:11)、正常对照组(n=25)IL-17Treg/Treg百分比分别为(7.51±2.90)%、(19.13±9.80)%、(45.30±2.23)%,间歇.轻度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中重度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及间歇.轻度哮喘组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别P〈0.001、P〈0.01)。IL-1TTreg/Treg百分比与FEV,%呈显著负相关(r=-O.465,P〈O.01)。结论: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可分泌IL-17,IL-1711reg细胞可能为Treg细胞向Thl7细胞转化的中间态,IL-17CFreg细胞可能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影响了哮喘患者的病情。

  • 标签: 过敏性哮喘 调节性T细胞 白细胞介素17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特异性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与大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40例对照组和80例IGR者(其中IGR者40例,合并大血管病变者40例)血清中的MMP-9和TIMP-1的水平,分析其与大血管病变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大血管病变组血清中MMP-9、TIMP-1的水平显著高于单纯IGR组和正常对照组。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MP-9与总胆固醇(TC)、餐后2小时血糖(P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中层内膜的厚度(IMT)呈正相关;TIMP-1与总胆固醇(TC)、颈动脉中层内膜的厚度(IMT)呈正相关。血清MMP-9、TIMP-1、总胆固醇、餐后2小时血糖是IGR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中MMP-9、TIMP-1水平的检测对监测IGR及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糖调节受损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力竭运动后不同时相心脏窦房结、房室结和浦肯野氏纤维细胞骨架因子肌钙蛋白T(cTnT)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特点,为运动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阐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0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一次力竭运动、反复力竭组及相应的其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于力竭运动后0、4、12及24h应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定位并收集窦房结、房室结和浦肯野氏纤维细胞团,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cTnT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一次力竭运动后,窦房结cTnT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不大,各时相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房室结cTnTmRNA和蛋白表达在运动后12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浦肯野纤维cTnTmRNA和蛋白表达呈逐渐升高趋势,在运动后24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反复力竭运动后窦房结、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cTnTmRNA和蛋白表达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运动后即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力竭运动后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细胞骨架支撑因子cTnT在mRNA和蛋白水平呈异常高表达提示心脏传导系统细胞骨架结构损伤,可能构成运动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 标签: 肌钙蛋白T 窦房结 房室结 浦肯野纤维 力竭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原家兔胸部爆炸伤后血浆NO的变化特点。方法家兔随机分为高原致伤组,高原对照组和平原致伤组。分别于伤前和伤后1h、3h和6h各时间点检测各组血浆NO浓度。结果致伤前高原各组血浆NO浓度比平原组低(P<0.05),伤后各组NO浓度持续升高,A、C两组与伤前有明显差异(P<0.05),A组伤后各时间点NO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NO可能是参与高原胸部爆炸伤后急性肺损伤过程的介质之一,这对于高原胸部爆炸伤的早期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高原 胸部 爆炸伤 一氧化氮
  • 简介:目的:探究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在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宿主早期免疫应答中的变化及白细胞介素17(IL-17)在此类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中IL-17、干扰素1(IFN-1)、IL.4、角质形成细胞趋化物(KC)、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d及MIP-2的浓度变化;流式分析IL-17的来源细胞;应用抗IL-17抗体探究IL-17的作用。结果:在小鼠感染模型中,IL-17在感染后4h明显增高,且在8h达到峰值,与PBS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均P〈0.01)。Th17细胞在感染后8h表达升高。抗IL-17小鼠BALF中KC、G-CSF、MIP-1仪及MIP-2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BALF中细胞分类提示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在感染16h后,抗IL-17小鼠肺内的细菌负荷量是对照组的100倍。结论:IL-17在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宿主免疫应答早期起积极的保护作用,Th17细胞是其来源之-。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白细胞介素17 辅助性T细胞17 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皮肤炎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早期离断治疗方法对糖尿病足大鼠治疗前后血清中3-NT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较的优势。方法建立糖尿病足大鼠实验动物模型,对照1组在皮肤炎症与正常交界处进行离断,断端敞开,加压包扎止血。术后第一日开始,每日进行清洁换药治疗。对照2组取高位截肢法,断端缝合包扎,每日清洁换药治疗。治疗组在皮肤炎症与正常交界处进行离断,断端敞开,加压包扎止血。术后第一日开始,每日外用中药换药包扎。三组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1周、治疗后3周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的方法(ELISA)检测血清中3-硝基酪氨酸的浓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3-NT含量较高位截肢法与早期离断碘伏换药两组低,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皮肤炎症与正常交界处进行离断,断端敞开,加压包扎止血,术后每日外用中药换药包扎治疗大鼠糖尿病足在降低血清3-NT含量方面有明显优势。

  • 标签: 糖尿病足 3-硝基酪氨酸
  • 简介:目的:探讨CPAP治疗前后的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多导睡眠图确诊重度OSAHS患者经CPAP治疗前后和40例健康对照组抗凝血酶Ⅲ及D二聚体的变化,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重度OSAHS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反应纤溶活性的抗凝血酶Ⅲ降低,D二聚体升高,与对照组比较以上两种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重度OSAHS患者经CPAP治疗后抗凝血酶Ⅲ升高,D二聚体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重度OSAHS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CPAP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高凝状态,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