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癌肝切除术后护理中不同进食时间对患者肝功能指标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肝胆外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营养均以脂肪、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对照组给予常规进食,观察组给予早期不同时间(术后第1~7天)进食,观察患者肝功能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两组肝功能指标(AL、AST、STB)和营养指标(ALB、T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第7天肝功能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留置胃管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开始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结论肝癌切除术后根据患者疾病病情给予不同类型的食物,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以及提高患者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 标签: 肝癌 不同进食时间 肝功能指标 术后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癌肝切除术后护理中不同进食时间对患者肝功能指标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营养均以脂肪、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对照组给予常规进食,观察组给予早期不同时间(术后第1~7天)进食,观察患者肝功能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两组肝功能指标(AL、AST、STB)和营养指标(ALB、T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第7天肝功能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留置胃管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开始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结论肝癌切除术后根据患者疾病病情给予不同类型的食物,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以及提高患者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 标签: 肝癌 不同进食时间 肝功能指标 术后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群体中侵入性意象对于身体不满意与进食障碍风险之间可能的中介途径,以及情绪调节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发放心理评估工具,包括身体部位的满意度和不满意量表(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Body Parts Scale)、侵入性意象量表(Intrusive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IVIQ)、进食障碍调查问卷(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EDI)和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ERQ),对4座城市的5 746名大学生身体不满意程度、侵入性意象倾向水平、进食障碍风险、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侵入性意象在身体不满意与进食障碍风险之间可能的中介作用,以及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调节作用,并采用简单斜率进一步分析。结果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身体不满意与进食障碍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β=0.19,t=13.03,P<0.01),且放入中介变量侵入性意象后,该正向效应仍然显著(β=0.09,t=7.00,P<0.01)。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身体不满意与侵入性意象以及身体不满意与进食障碍风险的正向效应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认知重评使用倾向较高的被试者较使用倾向较低的被试者,身体不满意与侵入性意象的正向效应更高(简单斜率分别为0.28和0.24,P<0.01),身体不满意与进食障碍风险间的正向效应也更高(简单斜率分别为0.29和0.23,P<0.01)。同样表达抑制使用倾向较高的被试者较使用倾向较低的被试者,身体不满意与侵入性意象的正向效应更高(简单斜率分别为0.27和0.21,P<0.01),身体不满意与进食障碍风险间的正向效应也更高(简单斜率分别为0.25和0.17,P<0.01)。结论侵入性意象在身体不满意和进食障碍风险的相关性中起中介作用。同时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可增强身体不满意与侵入性意象,以及身体不满意与进食障碍风险的相关性。

  • 标签: 进食障碍 身体不满意 侵入性意象 认知重评 表达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STA3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侵袭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ESCC细胞KYSE150、ECA109,构建过表达TSTA3基因的KYSE150-TSTA3-WT组和ECA109-TSTA3-WT组,以及空白对照组(KYSE150-NC组和ECA109-NC组)。对各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依据KEGG数据库进行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活性。结果TSTA3基因过表达对ESCC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以增强ESCC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TSTA3过表达前后KYSE150细胞的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出817种基因表达上调,584种基因表达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Jak-STAT通路、苯丙氨酸代谢、MAPK信号通路等(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野生型TSTA3基因的ECA109和KYSE150细胞中p-ERK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用MAPK-ERK通路抑制剂U0126处理后,p-ER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U0126处理可逆转TSTA3过表达引起的促侵袭、迁移能力(P<0.05)。MMP2和MMP9在TSTA3过表达的KYSE150、ECA109中表达增高,活性增加;U0126处理后MMP2及MMP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活性下降(P<0.05)。结论TSTA3基因可能通过MAPK-ERK通路作用于MMP2及MMP9发挥促进ESCC细胞侵袭、迁移的作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