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0 个结果
  • 简介:福安是明清时期中国天主教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教案频发之地,而清乾隆十一年爆发的福安教案在中国传教史上极具影响力。它不仅是中国天主教传教史上第一次流血的教案,而且还促成了嘉道时期清政府在立法中订立了对西洋人治罪的律令专条。这对中国天主教的正常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以往对此事件研究者虽多,但由於资料、档案屡屡披露发现,故以往成果多有偏颇。本文竭力综合各类中西原始档案,深挖全案的过程、原因及影响,以图超迈。

  • 标签: 天主教 多明我会 福安教案 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
  • 简介:复社研究在明末政治史、社会史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对研究复社来说,《复社纪略》无疑是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正如井上进所指出,“如果想就复社说些什麽的话,那《复社纪

  • 标签: 复社 作者问题 王时敏 记事 社会史研究 政治史
  • 简介:本文首先对吐鲁番新发现的《唐永徽五年至六年(654-655)安西都护府案卷为安门等事》文书进行了细致解读,并由此出发,清理了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与关文有关的文书,特别讨论了关文的成立与用印制度之关系、关文所反映的录事司与各曹关系,以及县衙各司之间关文的使用情况。我们相信,对关文格式与运行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唐代地方政府内部政务运行机制的理解.

  • 标签: 关文 新获吐鲁番文书 唐代 地方政府 行政运作
  • 简介:近年来,史学界出现了暂时不景气的状况。北大历史学系应该怎么办?全系师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1992年11月我们举办了'北大历史学系建系九十周年纪念'的系庆活动。系庆举办得十分成功,深深鼓舞了全系师生和历届系友。系庆以后,一些教师和学生干部讨论最好能举办一些学生的学术活动,既能活跃全系的学术空气,又能优化育人环境,促使学

  • 标签: 历史学系 周年纪念 学术活动 中国史学 翦伯赞 学术讨论会
  • 简介: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和敏感的时期,因清代乃是满人人关后以异族身份建立的新朝,其政权易手发生的鼎革含义与前朝以汉人为主体的更新换代大有不同。故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对这段历史的诠释主要受制于立宪派和革命党激辩后留下的思想遗产。革命党认为,明清易代出现的大量遗民舆论正可为清末的反满行动提供抗争资源.

  • 标签: 明末清初 思想文化研究 范式 中国历史 民国初年 思想遗产
  • 简介:罗香林的《兴宁二十五家诗选》以有诗集的诗人为限,选宋代1家,明代4家,清代15家,民国时期5家,计25家诗人275篇作品。每位诗人作品选辑前均有小传,述诗人行状及诗况,文字洗炼,可一窥全貌。从诗传及诗作中也可看出这是一部微缩的客家诗选,目前对此作出探讨的不多,现仅就其选诗标准、选诗目的及其影响作一下评述,以证于方家。

  • 标签: 罗香林 诗选 文艺观 史学家 选诗标准 民国时期
  • 简介:潮州北宋笔架山窑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标本和器物,它们都收藏于潮州市博物馆。本文通过对这些出土器物的胎釉、刻划花、雕塑等装饰工艺的解读,并将笔架山窑运用最广泛的刻划花工艺与同时期定窑及湖田窑的刻划花工艺进行对比,探究笔架山窑与定窑及湖田窑的关系,从而揭示笔架山窑刻划花工艺的独特之处,并对笔架山窑刻划花工艺的发展进行了探源。

  • 标签: 宋代 笔架山窑 刻划花 雕塑
  • 简介:学者讨论经学,自然离不开唐人注疏。今天我们研读经疏,大多采用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俗称阮刻本。根据长泽规矩也的考察,阮刻本所据底本,多为所谓“正德十行本”。十行本系经、注、疏并附《释文》合刻本,原为南宋末年建阳书坊所创,因每半页十行而得名。“正德十行本”多为元代刊刻,经过明代正德年间修补而成。

  • 标签: 《礼记正义》 《十三经注疏》 钞本 校勘 北宋 《释文》
  • 简介:抗战时期,大批考察家来到西北腹地的甘青藏区,对经济的调查是重点内容之一。局部抗战时期是调查研究的起步发展阶段,全面抗战时期是繁荣鼎盛阶段,其中抗战救国是最大的推动力。通过此类研究,一方面提高了国人对边疆社会的关注,增强了他们对藏边社会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对甘青藏区经济情况的系统描述为开发该区提供了认识上的支持。

  • 标签: 甘青藏区 经济调查 报刊资料
  • 简介: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词,“社区”指的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某一个或某一系列非遗项目的施行和传承,并认同该(系列)非遗项目是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人。社区的规模可大可小,具有非固定性和非均质性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界定。社区以及构成社区的群体和个人是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不仅应当最大限度地参与从非遗项目认定、清单编制、保护措施的规划和实施到非遗项目申请进入各类名录的整个过程,而且应当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成为所有保护措施和计划的中心,成为非遗项目列入名录之后的受益方。

  • 标签: 社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主体
  • 简介:新见整理本杨复编辑《祭礼》为杨氏《仪礼》学提供新见材料。分析其与黄轹、己之《仪礼图》及此新见文献之章句论,乃考见其礼学之发展,而将其定位于朱子礼学思想之一环。

  • 标签: 杨复 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 章句 朱子礼学
  • 简介:19世纪中期,安徽基层社会兴起了捻军与淮军.这两种原本对立的政治力量,在以宗族为背景、为基础方面,却全无二致.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审视安徽基层社会的宗族势力及其与上层政权统治的关系.

  • 标签: 十九世纪 安徽 基层社会 宗族势力
  • 简介:国民革命时期,中共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对国民革命的进程和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1923-1925年中共机关刊物周报的考察,分析中共在此时期宣传策略的转变和宣传话语的特点,即中共如何将"左派"、"右派"、"阶级斗争"等概念引入国民革命的过程,从而勾勒出国民革命期间中共在宣传上从被动到主动,争取到宣传强势,并最终将阶级斗争理论与国民革命结合起来的轨迹.

  • 标签: 国民革命 中共 国民党 《向导》 宣传
  • 简介:余家湖是武昌城东北方向的一处湖泊遗留至今的地名。随着清末民国城市化,以渔业为主的湖逐步淤积,湖地向城郊农业用地及城市建设用地转变。这一过程恰逢中国社会的近代变革,王朝传统下的臣民土地业权开始向近代法制下的公民产权转化;同时,地方权力纠葛复杂。两者共同作用下,余家湖湖地的权利归属成为地方社会的焦点问题。通过对民国前期武昌余家湖官民产业划分案的个案分析,可以一窥城市地权演变的制度性变革的过程,及其引发的地方社会分化与重组的机制。

  • 标签: 余家湖 城市地权 近代中国 地方社会分化
  • 简介:对中国人种起源的探讨,是20世纪上半期广泛关注的话题,经历了一个从"西来说"到"土著说"的过程.这一转变,考古发现是个重要原因,但其中蕴含了一点民族情感,二者共同促成了"土著说"的确立.从民族主义立场来看,"西来说"与"土著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建构民族认同的努力.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中出现的民族溯源,其发生与变化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族主义的曲折发展.

  • 标签: 中国人种 西来说 土著说 民族溯源 民族认同
  • 简介:从里耶秦简官署文书中反映的情况来看,秦代称县的长官为“令”,而秦简牍中所见“县啬夫”为泛指称谓的可能性比较大,并非是与县令不同职权的监理机构职官。里耶秦简中出现的“迁陵公”,应该是战国时期楚地对迁陵县长官的旧有称谓,也可能是张楚时期对县长官的称谓。县长官的职能主要是掌管县辖区内所有的事务,包括民政、司法、经济等等,战国乃至秦汉县令所拥有的职权基本变化不大,而里耶秦简官署文书体现的主要是其司法职权特点。

  • 标签: 里耶秦简 县令 县啬夫 迁陵公
  • 简介:本文以《中州启札》内三十余通写给吕逊的书信为线索,重构吕逊在金元之际的动向和其横跨华北地区的书信网络,揭示吕逊作为元初两大儒学集团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并借分析与吕逊诸通信的内容和时代背景,探讨士人如何透过书信传达请托与勉励的讯息,在金元之际的困境中相互扶持。

  • 标签: 中州启 之际士人 书信中心
  • 简介:《蒙古源流》是1662年鄂尔多斯贵族萨冈彻辰所著的编年史书。作者是鄂尔多斯名门贵族,对鄂尔多斯政治有重要影响,所以对达延汗以后的右翼蒙古①,特别是有关鄂尔多斯历史的记述是比较详细的。此书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仍是研究元朝在整个中国的统治崩溃到内蒙古归附...

  • 标签: 《蒙古源流》 鄂尔多斯 库图克台 俺答汗 达延汗 塔布
  • 简介:<正>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我想说对能在你们面前讲话,感到十分高兴,因此特别感谢贵校为我提供这样的机会。校方让我同你们谈谈一位法国名人,一位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民族独立和战后法兰西共和国复兴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他就是夏尔·戴高乐。戴高乐于1890年出生在法国北方的里尔市,很年轻时就立志从戎。我认为有两个

  • 标签: 共和国 副主席 戴高乐 将军 法国政府 德国人
  • 简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迪化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迪化是一座传统、现代与多民族交融的城市,革故鼎新的趋势尤为明显.城市公共空间布局和现代化建设显示了迪化城市发展的重要一面.迪化民众日常生活受多民族聚居环境、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呈现异于内地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探究迪化城市变迁和民众日常生活有助于从微观视角考察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市民生活的实态.

  • 标签: 迪化 城市建设 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