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抗菌药物控制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局部感染效果。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1600例符合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分为4组,包括空白对照组(CG组)、0.12%葡萄糖酸氯己定组(CHX组)、阿莫西林组(AMX组)和0.12%葡萄糖酸氯己定+阿莫西林组(CHX+AMX组),每组400例。CG组不予用药;CHX组术后第2天连续含漱用药5d:AMX组术后连续口服用药3d;CHX+AMX组为2组用药同时使用。随访、记录术后第1、3、7、14天患者出现干槽症(AO)、术区感染(SSI)以及疼痛、肿胀、开口受限等术后反应。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1452例患者纳入最终研究,其中35例AO(2.41%)、65例SSI(4.47%);CG组11例A0(3.03%)、22例SSI(6.06%);CHX组10例AO(2.78%)、17例SSI(4.72%);AMX组8例AO(2.21%)、15例SSI(4.14%):CHX+AMX组6例AO(1.63%)、11例SSI(3.00%)。4组术后感染及术后反应指标显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不能降低局部感染率。

  • 标签: 阿莫西林 葡萄糖氯己定 第三磨牙 感染
  • 简介:目的:检测TP53在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中突变情况,探讨TP53截断突变能否作为生物标志物筛选诱导化疗获益患者。方法:选择2008—2014年收治101例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信息、肿瘤及正常对照新鲜冷冻或石蜡包埋样本。采用IonTorrentPGM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突变识别及注释,采用SPSS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1例患者中,男74例,女27例,中位年龄5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4.9个月。平均测序深度肿瘤样本为2366乘,正常对照样本为2225乘。在73例患者中,检测出102个TP53非同义突变(等位基因频率≥3%)。与42例手术组口腔鳞癌患者相比,诱导化疗组(59例)无远处转移生存率较好(P=0.090),但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亚组分析显示,带有TP53截断突变患者可以从诱导化疗中得到无远处转移生存获益(P=0.038)。结论:本研究未发现诱导化疗能整体提高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期,但TP53截断突变可作为潜在预测生物标志物,筛选诱导化疗无远处转移生存获益患者。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TP53截断突变 无远处转移生存 生物标志物 诱导化疗
  • 简介:遗传牙龈纤维瘤病是一种牙龈纤维组织增生性病损,它带来美观和功能上问题。遗传和药物可以导致牙龈纤维瘤病。本文报告了一例5岁女童重度、广泛遗传牙龈纤维瘤病。治疗采用一系列传统牙龈切除手术去除增生纤维组织。术后36个月检查无复发迹象。

  • 标签: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 病因 牙龈切除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估赝复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主客观评价间相关分析。方法:选择因一侧上颌骨缺损就诊制作支架中空式永久赝复体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咀嚼功能调查问卷进行主观评价。采用吸光光度法测定赝复体戴入前后咀嚼效率;T-scanⅡ咬合力分析仪测定患者咬合加载时间(MLT)及咬合力分布状况,完成客观评价。对主客观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主观评价表明上颌骨缺损患者对戴用赝复体后咀嚼功能恢复表示满意;赝复体戴入后咀嚼效率吸光光度平均值由0.340abs提高到0.492abs(P〈0.01),咬合力中心向缺损侧平均移3.9mm,缺损区可承受一定咬合力,改善了患者咬合力分布(P〈0.01)。患者咀嚼功能问卷调查得分、咀嚼效率高低及咬合力分布测试结果相互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患者戴用赝复体后主观评价与客观测试结果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 标签: 赝复体 主观评价 客观评价 相关性
  • 简介:目的研究代谢谷氨酸受体第5亚型(mGluR5)在牙髓各部位中表达及分布。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山东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正畸或其他治疗需要而拔除健康前磨牙或第三磨牙5例,制成一系列石蜡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牙髓各部位mGluR5表达及分布情况,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表达强度进行半定量分析,探讨mGluR5在牙髓中作用和意义。结果正常牙髓从冠部、颈部到根部牙髓成牙本质细胞中mGluR5表达均呈阳性,且由冠部、颈部到根部mGluR5表达强度依次降低。结论mGluR5在牙髓疼痛传递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 标签: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第5亚型 牙髓 成牙本质细胞 免疫组化
  • 简介:一、病历摘要患者,女,20岁,主诉:嘴凸,牙齿不整齐,微笑露牙龈。5年前曾做过拔牙固定矫治。全身状况良好,其余无特殊。二、临床检查面部检查:正面观左右基本对称,微笑露牙龈约5mm。侧面观凸面型,下颌后缩,鼻唇角偏大,下唇外翻,颏唇沟深。

  • 标签: 固定矫治 推磨牙向后 种植体支抗 病例 骨性 矫正
  • 简介:目的:观察采用不同包埋液调拌磷酸盐包埋材料对铸造冠边缘适合影响。方法:制作模拟后牙全冠外形标准帽状试件及圆管,于试件上制作60个熔模,将熔模放置在60个铸型中,铸型随机分为6组。选用3种包埋液与2种包埋材料按厂商推荐比例混合调拌后,对铸型分别进行有圈包埋,采用相同NiCrMo合金进行铸造。铸造冠在原标准帽状试件上试骀,在扫描电镜下测量铸件边缘浮出量。结果:6组铸造冠边缘浮出量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不同包埋液调拌磷酸盐包埋材料对铸造冠边缘适合无显著影响。

  • 标签: 磷酸盐 包埋液 边缘适合性 边缘浮出量
  • 简介:目的探讨白假丝酵母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与重症婴幼儿龋(S-ECC)相关。方法以S-ECC患儿和无龋儿童口腔内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菌株共40株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YNB-BSA琼脂平板法及以牛血清白蛋白为底物配合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对比测定SAP蛋白酶活力,比较两组间SAP水平差异;并分析SAP水平与25SrDNA基因分型相关。结果全部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均表现为SAP蛋白酶阳性,且两种检测方法均显示S-ECC组SAP蛋白酶水平(0.36±0.03、1.59±0.92)高于无龋组者(0.39±0.05、0.79±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01);40株白假丝酵母菌25SrDNA基因型分为A、B、C三型,B型仅在S-ECC组出现,S-ECC组白假丝酵母菌A、B、C三型SAP蛋白酶活力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3、P=0.492)。结论白假丝酵母菌SAP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S-ECC进展密切相关;但其酶活力高低与25SrDNA基因分型并无明显相关

  • 标签: 白假丝酵母菌 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 婴幼儿龋
  • 简介:分别将1颗放射125I粒子或粒子空壳植入新西兰大耳白兔右侧面神经旁(n=12),另取12只家兔作为正常对照。植入后7、14、30、60d时取相应面神经行HE、AgNO3染色及丽春红G-亮绿sF双重染色,并制作透射电镜标本。结果:空壳粒子组面神经组织病理学结构与正常面神经结构相似;粒子组髓鞘及轴索出现不同程度损害和修复性变化。结论:放射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可引起面神经损伤以及修复性变化。

  • 标签: 放射性125I粒子 神经组织病理学 超微结构观 近距离照射 面神经 家兔
  • 简介:目的:探讨WWP2、第十号染色体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磷酸酶基因(PTEN)和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差异表达及相关,以期为其早期防治及生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2例正常口腔黏膜、20例白斑及54例OSCC组织中WWP2、PTEN和p70S6K蛋白表达和相关,并分析其与OSCC组中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关系。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KruskalWallistest、χ2检验和Fisher′s精确检验,WWP2、PTEN和p70S6K表达两两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WWP2、PTEN和p70S6K在正常对照组、口腔白斑组及OSCC组中强表达率分别为33.33%、40%和68.52%;91.67%、85%和48.15%以及25%、45%和75.93%,与其他组相比,以上三种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WWP2与PTEN之间呈负相关(r=-0.236,P=0.028)。PTEN与p70S6K之间呈负相关(r=-0.301,P=0.005)。WWP2与p70S6K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315,P=0.003)。OSCC组织中WWP2与OSCC临床分期有相关,p70S6K与OSCC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相关(P<0.05)。结论WWP2、PTEN和p70S6K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各阶段组织中差异表达,提示可能在OS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 口腔白斑 WWP2 第十号染色体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 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
  • 简介:目的研究不完全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乳牙期与替牙期颅面形态差异。方法选择21例乳牙期和20例替牙期不完全腭裂患者作为两个实验组,两组性别比例匹配,进行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替牙期相比乳牙期颅底大小、上颌长、下颌大小及各面高均显著增长。上颌矢状向位置、下颌矢状向位置、颅底角下颌角、下颌平面角、上下颌垂直向关系以及面高之比均无显著变化。面突度显著减小。结论随年龄增长腭裂患者颅面部增大,但各部分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基本保持不变。

  • 标签: 不完全性腭裂 乳牙期 替牙期 X线头影测量
  • 简介:目的:尽管计算机导板引导不翻瓣种植体植入方法拥有巨大优势,但种植体植入无牙颌牙弓位点偏离原计划位置风险可能会明显提高。这项研究评估了计算机导板引导下不翻瓣种植手术方法可靠与准确。材料和方法:通过锥体束CT扫描患者术前和术后颌骨.来比较术前计算机设计种植体计划植入位置与实际植入位置差异。一个非常合适全口义齿或匹配良好修复体将被使用或转换成放射模板。在扫描之前,要先进行美学和功能学方面的临床检查。种植体拟植入位点实际上是由与牙槽骨结构和预期牙齿位置相关种植体植入规划软件决定。当种植体植入以后.重新进行锥体束CT扫描。随后.软件会将种植体计划植入和实际植入图像融合.并且从位置和坐标轴两方面进行比较。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评价数据分布正态。通过基于上、下颌独立样本f检验来对不同分组平均值进行比较。显著水平固定在5%。结果:运用立体打印外科导板引导方法.将62颗种植体植入14名无牙颌患者颌骨内。由于导板使用,未观察到种植体植入损伤到任何重要解剖结构。与计划植入种植体相比,已经植入种植体表现出其颈部.中部和尖部区域平均值与标准差线性测量在上颌分别为2.17(±087)mm、232(±152)mm、286(±217)mm,在下颌分别为142(±0.76)mm、142(±O76)mm、1.42(±O76)mm。上、下颌角度偏差分别为193(±O.17)。和185(±0.75)°。上、下颌角度偏差之间差异不大.但线性偏差在上、下颔之间却有显著差异。结论:计算机导板引导下不翻瓣手术将会成为无牙颌牙弓重建修复一种可行治疗方法。

  • 标签: 准确性 牙弓萎缩 计算机导板引导下手术 模拟植入规划
  • 简介:目的评价氧化锆预成桩和树脂核或瓷核修复无髓患牙数年后情况。材料和方法用氧化锆预成桩对87例患者,共145颗经完善根管治疗后患牙进行全冠修复前桩核修复:87颗患牙采用直接法堆塑树脂核,58颗患牙采用间接法作Empress铸瓷核。对其中52例(79颗患牙)采用树脂核修复患者(平均使用57.7个月)以及19例(34颗患牙)采用瓷核修复患者(平均使用46.3个月)成功进行了复查。结果两组患牙牙周探诊深度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多数患牙美观程度也很高。采用直接法树脂核修复79颗患牙未发现失败情况:采用间接法瓷核修复患牙有3颗分别在修复42、43和55个月后因为脱位而失败。对失访病例进行最好情况为全部成功,最坏情况为全部失败假定后,直接法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1%,而间接法组分别为95%和53%。结论氧化锆预成桩和树脂核直接修复临床成功率显示这个方法是有前途;而氧化锆预成桩和瓷核修复方法其失败率明显高,且有相当高失访率,无法得出类似结论。

  • 标签: 桩核修复 功率显示 树脂核 氧化锆 患牙 临床
  • 简介:目的:研究金瓷冠和氧化锆基全瓷冠边缘和内部适合。材料和方法:制作40个标准化钢制后牙代型,随机分为4组(n=10)①金瓷组:②NobelProcera氧化锆组:③Lava氧化锆组:④VITAIn-CeramYZ组.并在其上制作后牙全冠。所有牙冠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粘固于代型上,并沿颊舌向截断。使用扫描电镜测量间隙大小.并使用WiI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α=0.05)分析。结果:金瓷组和所有氧化锆组之间在边缘适合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1).轴壁适合没有差异(P=0.057)。各组之间牙尖和殆面窝适合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P=0.0012.P=0.0062).在各截面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全部氧化锆组边缘适合均小于金瓷组。Procera氧化锆组间隙最小。

  • 标签: 边缘适合性 CAD/CAM系统 氧化锆 金瓷冠 Kruskal-Wallis检验 全瓷冠
  • 简介:目的研究放射颌骨坏死(ORN)局部病灶细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月5日至2015年9月10日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ORN患者局部病灶渗出液标本共106份,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检出菌群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06份送检标本中31份(29.2%)无细菌生长,75份(70.8%)分离培养出细菌。培养出细菌标本中,双重和多重感染14份(13.2%),单菌种感染61份(57.5%);所有有菌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6种(95株),其中需氧菌25种(78株)、厌氧菌11种(17株),分别占比69.4%和30.6%。药敏试验发现,细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比例较高。结论ORN局部病灶细菌谱分布广泛,呈现出菌群多样,且部分患者为无菌坏死,因此临床上有必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避免抗菌药物盲目使用。

  • 标签: 骨坏死 放射性 细菌 药敏试验
  • 简介:义齿树脂基托是全口义齿及局部义齿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吸水性和溶解,加之释放一些残留单体,影响了材料综合性能,降低了材料使用寿命,并给患者健康造成一定危害。本文就义齿树脂基托吸水性和溶解机制及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 标签: 树脂基托 吸水性及溶解性 残留单体 综合性能
  • 简介:慢性牙周炎是危害人类口腔健康常见病.是引起成人牙缺失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慢性牙周炎危害并不仅仅局限于口腔,它还会引起全身微炎症状态。目前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肺部疾病、消化道疾病、妊娠不良结局、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具有明显相关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微炎症状态 慢性肾脏病 相关性 全身系统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二硅酸锂双层瓷试件剖面影像学形貌与相应显微CT扫描成像和三维重建结果,分析显微CT与三维重建技术用于无损探测二硅酸锂双层瓷材料内部缺陷可靠。方法制作双层二硅酸锂双层瓷矩形试件,进行显微CT扫描;扫描后沿垂直于试件长轴将试件平均切成6段,对每段剖面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获取5个剖面图像。根据剖面位置确定显微CT扫描断层图像,并将显微镜图像与显微CT图像进行灰度差值匹配比对,分析显微CT对全瓷材料内部缺陷探测可靠与精确。对CT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二硅酸锂双层瓷试件内部缺陷二维形貌与三维形貌差异。结果显微镜图像与显微CT图像平均相似度为(83±7.9)%;缺陷二维剖面形貌与三维形貌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显微CT能够可靠地无损探测二硅酸锂双层瓷材料内部缺陷结构,但对尺寸接近探测分辨率孔洞成像较模糊。三维重建分析较二维形貌观察能更全面地反映缺陷形貌。

  • 标签: 牙瓷料 缺陷 可靠性分析 显微CT 三维重建
  • 简介:目的:比较3种不同程度萎缩无牙颌下颌骨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及其效果。方法:构建不同程度萎缩无牙颌下颌骨体部骨折治疗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相同应力条件下骨折段位移改变以及钛板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下颌骨Ⅲ度萎缩,采用1块2.0mm4孔钛板在下颌骨上缘进行固定,其骨折处移位较其余6种工况明显增大;相同萎缩程度下颌骨,采用重建板固定比采用其他内固定方式骨折断端位移明显减少。Ⅲ度萎缩下颌骨采用小型钛板固定,钛板所受应力分别接近及超过钛板屈服极限。结论:对于Ⅰ度萎缩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外侧双板固定以及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均能取得较为满意固定稳定性,对于Ⅱ及Ⅲ度萎缩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可以获得更好固位稳定性。

  • 标签: 老年人 下颌骨骨折 生物力学分析 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