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恶性细胞发生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243例口腔鳞癌患者病理资料,其中23例患者符合对侧颈部淋巴转移标准,通过对OSCC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与中线关系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以总结口腔鳞癌影响对侧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结果生长在口底和舌根的口腔与其他各部位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比较原发灶侵犯过中线对对侧淋巴结转移有影响(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种生长发方式对鳞癌对侧淋巴转移的影响,P=0.452>0.05,无统计学差异。讨论1.口腔原发灶侵犯过中线是发生对侧颈部淋巴转移重要的影响因素。2.生长在舌根和口底前份的细胞更容易出现对侧颈部淋巴转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口腔细胞的高发因素和流行病学现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口腔细胞患者124例,对其高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124例口腔细胞患者临床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主要致病因素为物理性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机体易感因素、遗传因素等。结论口腔细胞高发因素较多,致病因素较复杂,有利于对口腔细胞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高发因素 流行病学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 简介:背景:口腔细胞(SCC)的特点是早期转移和预后不良。白细胞介素17F(IL-17F)在许多肿瘤中起保护作用。然而,舌鳞癌组织中的IL-17F表达尚未被研究。方法:使用83个舌细胞标本和盲法评分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17F的表达、位置和分布。根据Kaplan-Meier方法构建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单变量和多变量生存分析。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保护作用 白介素 细胞外 COX比例风险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43岁。因右侧鼻塞伴出血在当地医院发现右鼻腔新生物,行手术切除。1个多月后再次出现右侧鼻塞伴出血。于2001年3月收入本科。检查见右侧鼻中隔利特尔区有一紫红色、表面光滑,触之易出血,直径约1.0cm的新生物。拟诊鼻中隔血管瘤型息肉,在表面麻醉下行新生物切除,基底部有弥漫性渗血,压迫止血,并于基底部注入50%葡萄糖注射液,标本送检。病理报告为鼻中隔高分化细胞。转上级医院行

  • 标签: 鼻中隔 鳞状细胞癌 放射治疗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盂细胞的诊治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9年9月上海仁济医院收治的28例病理检查确诊为肾盂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9例。中位年龄56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18例,腰背痛11例,腹部包块1例。28例均行CT或MRI检查,发现肾盂或肾占位26例,肾内大量积液2例。2例行PET-CT检查,发现骨转移1例。术前诊断为肾盂肿瘤13例,肾肿瘤13例,肾脓肿2例。合并肾结石或肾盂结石19例。28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性肾切除术13例,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12例,姑息性切除术1例,脓肾切除术2例。术中发现肿大淋巴结9例,行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平均直径8.5 cm;高分化9例,中分化11例,低分化8例;pT2期1例,pT3期15例,pT4期12例;淋巴结转移9例;合并肾静脉栓5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共同特征为CK5(+),34βE12(+),p63(+),CK20(-),GATA3(-)。术后12例行放疗、化疗或免疫治疗。中位随访时间6(1~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15例死亡,均死于肿瘤进展。结论肾盂细胞是一种罕见且高度恶性的肿瘤,与长期肾结石、尿路积水、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诊断基于术后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检查CK5、34βE12和p63(+)有助于细胞的诊断。本病确诊时常处于进展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但是复发和转移风险高,预后极差。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肾盂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报告1例头皮巨大细胞。患者女,56岁,头顶部菜花样肿物5月余,逐渐增大。皮肤科检查:头顶可见一巨大肿物,约10cm×9cm大小,表面粗糙呈菜花,高出皮面。组织病理示:表皮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真皮见细胞瘤团和角化珠,少许细胞异型,见角化不良细胞,瘤团及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诊断:头皮巨大细胞

  • 标签: 头皮 鳞状细胞癌
  • 简介:摘要甲状腺滤泡合并细胞非常罕见,本例肿瘤具有滤泡细胞的组织学特点,两种成分存在移行和过渡,诊断依靠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详尽的全身检查。该病进展较快,预后不一,规范治疗后需长期随访。

  • 标签:
  • 作者: 杨帆 管晓燕 刘建国 肖琳琳 岳超弈 龙茜 廖成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二组,遵义 563000,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二组,遵义 563000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口腔疾病研究特色重点实验室,遵义 563000,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口腔疾病研究特色重点实验室,遵义 563000,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遵义 563000
  • 简介:摘要叉头框蛋白O1(FOXO1)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在口腔细胞中,研究证实FOXO1能够抑制肿瘤细胞氧化应激、干细胞性和上皮间质转化,并促进肿瘤细胞自噬和凋亡。FOXO1可作为治疗口腔细胞的潜在靶点。

  • 标签: 叉头框蛋白O1 口腔肿瘤
  • 简介:摘要口腔细胞(OS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头颈部细胞(HNSCC)之一,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多种治疗方式联合的综合治疗方式来应对,由于其术后可能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仍然不足50%,因此仍然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案。Hippo信号通路在调控器官大小、细胞数量和调节组织稳态平衡,以及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Hippo信号通路在调控OS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凋亡和维持肿瘤干细胞特性等生物学行为中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Hippo信号通路可能为OSCC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综述了Hippo信号通路的组成、调节机制及Hippo信号通路在OSCC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OSCC的研究和防治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细胞增殖 肿瘤转移 Hippo信号通路 生物学功能
  • 简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个调节上皮细胞增殖、免疫功能和新血管生成的关键分子,TGF-β及其信号通路在维持上皮细胞内环境稳态时发挥重要作用.TGF-β信号通路的失调在众多恶性肿瘤中均可见,包括口腔细胞(OSCC).TGF-β信号通路的失调会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强,促进肿瘤上皮间质转化.而肿瘤炎症微环境中TGF-β会代偿性升高,提高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促进巢内的新血管生成,增强炎症对肿瘤的促进作用.本文就TGF-β信号通路在OSCC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做一综述.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 口腔鳞状细胞癌 Smad家族蛋白
  • 简介:摘要口腔细胞(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由口腔上皮细胞发展而来的一种常见癌症,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畸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Hippo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干细胞稳态的调控、组织再生以及器官大小的控制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OSCC中,激活Hippo通路信号可抑制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上皮-间质转化和远处转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考虑到Hippo信号通路在癌症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总结了它的组成和调控机制,阐述了它在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对临床上针对该通路,OSCC患者的潜在治疗方法及降低耐药性风险的策略进行简单归纳。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Hippo信号通路 分子靶向治疗 耐药性 联合用药
  • 简介:基底细胞(BSC)被定义为包含基底细胞(BCC)和鳞癌(SCC)以及二者移形区域的肿瘤。梭形细胞鳞癌(SCSC)可能含有普通鳞癌和梭形细胞的变异成分。作者报道一89岁女性患者,患头皮皮疹数十年。肉眼可见损害大小为8.5cm×6.0cm×1.8cm,为一灰白色中部黑色的肿块。镜下,肿瘤上部未溃烂部分由巨大的多角形细胞组成,偶伴角化过度(SCC),外周栅栏的基底样细胞呈柱状生长(BCC),并有一部分区域两种细胞混杂生长。肿瘤的其余部分为一黏液样区域,含狭长的纺锤梭形细胞,系起源于普通鳞癌。免疫组化显示,SCSC的肿瘤细胞(普通SCC细胞和梭形细胞)区域共同表达CAM5.2和弹性蛋白。Ber—EP4在BCC区域表达阳性而在SCC和BCC移形带表达减弱。上皮膜抗原在普通SCC区域呈局灶阳性表达。据作者所知,这是皮肤鳞癌具有向BCC和SCSC双重分化的首例报道。

  • 标签: 基底鳞状细胞癌 梭形细胞 细胞变异 皮肤鳞状细胞癌 重分化 皮肤鳞癌
  • 简介:摘要皮肤细胞是非黑素瘤皮肤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诊断技术、Mohs显微描记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发展,皮肤细胞的诊疗取得了较大进展。该共识在国内外近期文献及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诊疗现状,重点阐述皮肤细胞的临床表现及分型、病理活检及报告规范、风险等级评估、分级分期以及规范化治疗等,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肿瘤,鳞状细胞 皮肤 诊断 临床方案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细胞起源于上皮或发生上皮化生的组织,是人类实体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尽管细胞可发生于不同解剖位置,其发病机制具有共性且各有特点。基因突变及分化标志物表达异常,表观遗传修饰调节靶基因表达,肿瘤微环境诱导癌细胞免疫逃逸等机制均参与细胞的发生。目前,关于细胞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现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就基因组改变、表观遗传学改变、非编码RNA调节、肿瘤微环境变化及危险因素诱导等方面对细胞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细胞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鳞状细胞 遗传学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