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孕激素受体(PR)对雌激素受体阳性(E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的疗效及无疾病进展时间(PFS)的影响。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9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0(27,80)岁]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对比生存的差异;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相关预后因素。结果显示,PR+、PR-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2.5个月和9.0个月,两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临床获益(CBR)分别为81.1%和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R+乳腺癌患者的PFS较PR-型乳腺癌患者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PR是ER+及HER-2阴性患者一线芳AI内分泌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PR+型较PR-型晚期乳腺癌对一线AI内分泌治疗反应好,PFS时间更长。

  • 标签: 孕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 芳香化酶抑制剂 疗效
  • 简介:探讨汉黄芩素对急性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不同浓度(10,20,40,80,100μmol/L)的汉黄芩素分别作用于HL-6024,48,72h后,采用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台盼蓝拒染法观察汉黄芩素作用HL-60细胞48h后,对细胞活力的影响;Westernblot法检测汉黄芩素对HL-60细胞中PI3K/AKT/mTOR和Raf/MEK/ERK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汉黄芩素能够显著抑制HL-60细胞增殖,具有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性.此外,汉黄芩素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p-PI3K、pAKT、mTOR和p-mTOR蛋白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Raf/MEK/ERK信号通路中的MEK、ERK蛋白表达增加,抑制ERK1/2的磷酸化水平.汉黄芩素抑制HL-60细胞增殖和逆转耐药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和下调Raf/MEK/ERK信号通路中ERK磷酸化水平有关.

  • 标签: 汉黄芩素 HL-60细胞 细胞增殖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耐药性 Raf/MEK/ERK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PD-1/PD-L1)信号通路是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的途径之一,针对该机制的PD-1抑制剂已经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选择。但在这种治疗方式下,免疫系统会过度激活导致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其中肾脏方面以肾小管间质损伤为主,出现肾病综合征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使用PD-1抑制剂治疗霍奇金淋巴瘤期间出现肾病综合征,停药并予激素治疗后缓解的病例。

  • 标签: PD-1抑制剂 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肾病综合征
  • 简介:人白血病细胞K562经3,6,9,12,24,36,48,60,72h不同时间磁场处理后,利用MTT法检测其生长活性,台盼蓝拒染法进行活细胞计数.结果表明,K562细胞经9mT稳恒磁场处理0~72h后,从12h起磁场对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效应(p<0.05).K562细胞生长曲线结果与MTT实验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 标签: 白血病细胞 生长抑制作用 研究初报 稳恒磁场 K562细胞 磁场处理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是全球重要卫生健康问题,临床上大量患者需进行根除治疗。然而,随着常用抗生素耐药率的明显升高,现有根除方案疗效显著下降,根除治疗形势日趋严峻,亟需开发安全、高效、可广泛应用的新方案。近期,4次/d口服的质子泵抑制剂和阿莫西林双联方案以其良好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其历史、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优缺点等进行了综述,有利于指导未来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质子泵抑制剂 阿莫西林
  • 简介: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抑制HGC-27人胃癌细胞系生长的作用.利用cck-8法分别在24h、36h、48h检测ATRA对人胃癌细胞株HGC-27的抑制率,并检测瘦素水平.不同浓度组间的生长抑制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ATRA剂量组之间差异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个ATRA剂量组的细胞抑制率和ATRA浓度之间呈正相关.抑制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依赖关系,ATRA的最佳抑制浓度和时间分别是400μmol/L和48h,最大抑制率达92.27%,800μmol/LATRA可下调瘦素水平.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ATRA作用于HGC-27细胞的形态结构改变,显微镜观察显示ATRA使HGC-27人胃癌细胞生长受抑制,细胞出现皱缩变小、细胞核固缩等异常现象,细胞凋亡呈典型形态学改变;得出结论:ATRA对人胃癌细胞HGC-27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与ATRA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密切相关,其机理可能与瘦素有关.

  • 标签: 全反式维甲酸 胃癌细胞HGC-27 抑制率 瘦素
  • 简介:摘要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的系统性治疗以化疗为主,免疫治疗仅对部分亚型有效,以培唑帕尼和安罗替尼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靶向治疗的主要药物,已被国内外指南明确推荐为非特指型软组织肉瘤的二线治疗。近年来这类药物除了用于晚期二线单药治疗,其在二线联合治疗、维持治疗、一线治疗和新辅助治疗等方面也陆续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现就抗血管生成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软组织肉瘤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做简要述评。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软组织肉瘤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抗血管生成 靶向治疗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小鼠免疫治疗相关(irAE)结肠炎模型,探讨鼠李糖乳杆菌(LGG)对irAE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C57BL/6小鼠分为葡聚糖硫酸钠(DSS)组3只、DSS+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组4只,DSS+抗PD-1+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组4只、DSS+抗PD-1+抗CTLA-4+LGG组4只,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和菌群干预。通过体重下降、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结肠组织病理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结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免疫组化染色CD4+、CD8+和FoxP3+调节T细胞。结果与DSS组比较,DSS+抗PD-1+抗CTLA-4组小鼠第9天体重[(87.40±1.79)%比(94.57±0.53)%]和结肠长度[(5.33±0.27)cm比(6.63±0.12)cm]较低(P<0.05),DAI评分(2.66±0.24比0.89±0.48)、结肠组织病理评分(12.50±1.04比5.67±0.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6.73±1.68比0.91±0.40)较高(P<0.05);CD8+T细胞(156.80±8.84比89.00±6.66)和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103.80±2.66比48.33±3.18)较多(P<0.05)。与DSS+抗PD-1+抗CTLA-4组比较,DSS+抗PD-1+抗CTLA-4+LGG组小鼠DAI评分(1.83±0.17比2.66±0.24)、结肠组织病理评分(8.75±0.63比12.50±1.04)、炎性因子TNF-α(1.32±0.18比6.73±1.68)均较低(P<0.05);CD8+T细胞较少(97.75±3.75比156.80±8.84, P<0.01),FoxP3+Treg细胞较多(126.00±8.33比103.80±2.66, P=0.046)。结论DSS联合抗PD-1和抗CTLA-4成功构建小鼠irAE结肠炎模型,补充LGG通过调节Treg细胞减轻irAE结肠炎。

  • 标签: 结肠炎 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鼠李糖乳杆菌 T细胞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KR)抑制剂2-氨基嘌呤(2-AP)对盲肠结扎穿刺(CLP)的脓毒症模型小鼠器官损伤血浆炎症因子表达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无特异病原体(SPF)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CLP组、2-AP组和CLP+2-AP组(n=10)。术后24 h收集外周血血清,进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及炎症因子(IL-1β、IL-10和TNF-α)的检测;取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测;取外周血和腹腔灌洗液进行细菌清除率检测。另外取60只C57BL/6小鼠,按照上述分组(n=15)进行7 d生存率观察。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CLP组和CLP+2-AP组小鼠肝损伤指标(ALT和AST水平)和肾损伤指标(Cr和BUN)均较Sham组显著升高(均P<0.001)。CLP+2-AP组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低于CLP组(t=27.88、11.33,均P<0.001);肾功能损伤指标方面,CLP+2-AP组Cr和BUN水平均较CLP组显著下降(t=11.02、7.15,均P<0.001)。与Sham组相比,CLP组血浆中促炎(IL-1β和TNF-α)及抑炎(IL-10)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01);CLP+2-AP组小鼠血浆IL-1β和IL-10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01),而血浆TNF-α水平下降不明显(P=0.33)。Sham组小鼠7 d生存率为100%,CLP+2-AP组为13.3%,2-AP组为86.7%,CLP+2-AP组为20.0%。抑制PKR活化可轻微改善CLP模型小鼠7 d生存率趋势(Mantel-Cox检验分析,χ2=0.0012,P=0.97)。结论在脓毒症小鼠模型中,抑制PKR活性可对降低血浆中炎症因子表达,减少血液和腹腔中细菌负荷,对器官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提示抑制PKR活性在脓毒症治疗中具有应用潜力。

  • 标签: 脓毒症 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抑制剂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酶9(PCSK9)抑制剂与他汀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异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脂异常的T2DM患者140例,其中男80例,女60例,年龄41~72(55±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72)。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等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他汀类药物调脂,观察组给予PCSK9抑制剂调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介素(IL)-1、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LDL-C达标率的差异。T2DM患者血清PCSK9水平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DL-C为(2.3±0.7)mmol/L,低于对照组的(2.7±0.7)mmol/L(P=0.024);观察组LDL-C达标率为89.7%(61/68),高于对照组的68.1%(49/72)(P=0.002);观察组治疗后IL-1、IL-6、TNF-α、CRP、IL-10和IL-8水平分别为(27.6±6.6)、(36.7±6.9)、(40.1±8.9)、(7.8±1.8)、(19.2±3.3)、(13.7±3.3)ng/L,均低于对照组的(30.6±7.9)、(40.1±7.3)、(43.4±9.2)、(10.4±2.5)、(30.7±3.7)、(26.8±3.4)ng/L(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PCSK9水平为(74±13)μg/L,低于对照组的(97±14)μg/L(P<0.001)。T2DM患者PCSK9水平与LDL-C、IL-1、IL-6和TNF-α呈正相关(r=0.390、0.433、0.398、0.562,均P<0.05)。结论PCSK9抑制剂在T2DM患者中调脂作用较好,同时可改善炎症水平。

  • 标签: 糖尿病,2型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酶9 抑制剂 他汀类药物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正在彻底改变癌症的治疗。但越来越多的报告及研究发现ICIs使用过程中出现活动性结核病(TB),现症的结核感染也会影响ICIs的使用。本综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及临床经验,简要描述了免疫治疗中TB的发病率、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通路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活动性TB发生的机制,重点介绍了免疫治疗前TB的筛查、预防性抗TB治疗的时机、抗肿瘤治疗前及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确诊TB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调整,以期为晚期肺癌的临床诊治和长期管理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肺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单一药物对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PPI)和P50缺陷的影响。方法应用德国脑诱发电位新技术,数字随机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金华市第二医院2个病房的精神病患者,对38例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和3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入组患者,采用可变剂量(2~6 mg/d)的利培酮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同日完成PPI和P50的测定。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PANSS减分率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PPI和P50指标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I比值首发组43%±29%,慢性组42%±27%,P>0.05。P50 S2/S1比值首发组83%±33%,慢性组82%±24%,P>0.05)。PPI和P50抑制指标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PANSS总分、阳性总分、阴性总分及一般精神病理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治疗前后比较,除P50中的S2波幅的组别主效应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5,P=0.019)外,其余P50测量指标以及PPI抑制率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0 S2/S1比值,首发组治疗前83%±33%,治疗后85%±49%,P>0.05,慢性组治疗前82%±44%,治疗后84%±35%,P>0.05。PPI比值首发组治疗前43%±29%,治疗后42%±27%,P>0.05,慢性组治疗前42%±27%,治疗后41%±28%,P>0.05)。但是利培酮对PPI和P50测量指标的影响与疗效无关。结论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均存在感觉门控抑制缺陷;利培酮难以改善PPI和P50抑制缺陷。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感觉门控 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 P50 利培酮
  • 简介:摘要该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MM/PBSA)方法计算了抑制剂OBA与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结合能。结果表明与实验值非常吻合。此外,进一步研究了抑制剂、蛋白与复合物相对晶体结构的均方根偏差(RMSD)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的了解OBA与PTP1B的动力学与相互作用机制,而且还可为以PTP1B为靶标的有效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分子动力学模拟 抑制剂OBA 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 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MM/PBSA)
  • 简介:【摘要】汉代豪族是汉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至于有日本学者认为:“抛开豪族一词来谈汉代史甚至是不可能的。”①而在汉代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研究中,在汉代国家与社会互动问题的研究中,豪族更是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学术界对汉代豪族问题的关注,至少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较为专门系统的研究,大约起自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②,二战以后的日本以及80年代之后的中、日学术界又进行了大量深人的探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且在有关豪族及其与国家关系的问题上,取得了不少一致或者相近的认识和看法,即便是一些相忤的观点,也是研究深人的结果和必要,也同样有意义和价值。检讨梳理以往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目前应该继续围绕汉代国家权力与豪族的关系互动这个中心问题,加强研究的理论化指导和阐释,同时也在地域性与阶段性研究方面加大力度,促进深化。

  • 标签: 两汉国家 关系发展 历史基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对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不良反应及预后。方法前瞻性选取彭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80例确诊为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研究组加用奥曲肽,对比两组止血效果、PH值变化情况、并发症、复发及死亡情况。结果研究组平均止血时间为15.92±8.26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14±9.68h(P<0.01),研究组72h止血率97.50%高于对照组80.00%(P<0.05);研究组治疗后12h、24h、48h、72h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50%(P<0.05);研究组复发和死亡率分别为20.00%、5.00%均低于对照组的42.50%、22.50%(P<0.05)。结论奥曲肽和奥美拉唑协同作用良好,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预后良好,可作为治疗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首选方案之一。

  • 标签: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奥曲肽 奥美拉唑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对骨髓瘤骨病(MBD)血清骨代谢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同工酶(TRACP-5b)、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及维生素D3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新诊断的MBD患者68例,均给予以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检测治疗前、治疗4个和8个疗程后患者血清TRACP-5b、β-CTX、PINP、维生素D3浓度及影像学变化。结果TRACP-5b、β-CTX和维生素D3在患者治疗4个(68例)和8个疗程(63例)后都较治疗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NP治疗前浓度为(78.1±44.9)ng/L,4个疗程后为(94.5±56.1)n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1,P=0.063),8个疗程后升高至(173.3±80.5)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72,P<0.001)。治疗前影像学骨病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为66.2%,4个疗程后降至60.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9,P=0.477);8个疗程后降至44.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0,P=0.012)。8个疗程后,可评估患者63例,其中治疗有效者50例,无效者13例,有效组患者血清PINP浓度为(190.7±78.5)ng/L,高于无效组(106.5±47.3)ng/L(t=5.762,P<0.001),维生素D3浓度为(11.7±4.8)μg/L,低于无效组(15.6±5.5)μg/L(t=-2.478,P=0.016),骨病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为38.0%,也低于无效组的69.2%(χ2=4.076,P=0.044),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血清TRACP-5b和β-C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蛋白酶体抑制剂为主的方案治疗后,MBD患者血清中反映破骨细胞活性的TRACP-5b、β-CTX和维生素D3减低,反映成骨细胞活性的PINP升高,影像学骨病分级下降。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破骨细胞 硼酸盐 骨疾病,代谢性 维生素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