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应用于儿童疫苗接种护理中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将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于本院接受疫苗接种的90例儿童择为研究对象,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护理内容基础上同步开展全程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护理后的疫苗接种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疫苗接种知识认知水平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疫苗接种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P<0.05;其疫苗接种知识认知水平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相对更高,P<0.05。 结论:全程健康教育应用于在儿童疫苗接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可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同时可显著提升儿童家属的疫苗接种认知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全程健康教育 儿童 疫苗接种护理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疫苗的接种率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策略和措施提供基础材料。 方法 在北京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里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酒仙桥街道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计算各疫苗接种率,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酒仙桥地区免疫规划接种门诊共有免疫规划疫苗10种,10种疫苗的接种率除白破疫苗和流脑A疫苗外,其他疫苗月接种率均达到90% 以上。

  • 标签: 免疫规划疫苗 接种率
  • 简介:摘要分析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及互联网技术干预社区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接种流感与肺炎球菌疫苗的效果。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流感季开始前,选取5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35岁及以上的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示范区选取2组社区并将其随机分成A组(实施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和B组(在A组干预基础上增加互联网技术干预措施)进行6个月的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疫苗接种知识得分、接种意愿及接种比例的差异。共纳入15 226例患者。干预后,2组患者的疫苗知识知晓得分、接种意愿与接种比例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经干预,疫苗知识得分中位数提高分值B组(50.00分)高于A组(42.86分);流感疫苗接种意愿提高幅度B组(6.91%)高于A组(4.16%);流感疫苗接种比例提高幅度B组(7.35%)低于A组(16.61%);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意愿提高幅度B组(7.90%)低于A组(9.08%);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比例提高幅度B组(3.37%)低于A组(4.06%)。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的疫苗知识水平、接种意愿与接种比例。在社区综合干预基础上增加互联网技术对提高疫苗知识水平、流感疫苗接种意愿上更有促进效果,但对疫苗接种比例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糖尿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流感疫苗接种 肺炎球菌疫苗接种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辖区中小学生流感疫苗接种结果。方法:选择2019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辖区3所中小学生2852人为研究对象,对其流感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性研究HPV疫苗接种者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针对HPV16病毒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特征。方法选取6名女性HPV疫苗接种者、5名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患者及8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的抗凝血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血浆,用HPV16 L1蛋白多肽库作为刺激物对其进行体外培养9-10天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样本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2及TNF-α的CD4+及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同时检测研究对象血浆中的HPV16 IgG抗体水平,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人群针对HPV16的特异性免疫特征。结果不同组别人群血浆中的IgG水平存在差异,疫苗接种者的IgG水平高于健康人和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接种者针对HPV16的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水平较健康人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人群体内针对HPV16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水平与其抗体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earson检验,r>0.4,p<0.05)。结论不同组别人群针对HPV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明显的特征差异,HPV疫苗接种者体内存在较高的特异性抗体及CD4+T细胞免疫。

  • 标签: HPV 疫苗 细胞因子 IgG抗体 细胞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成都市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的影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截至2021年4月15日,经成都市入境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史被分为疫苗接种组和疫苗未接种组。回顾性收集和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资料。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临床指标、血清抗体和淋巴细胞检测。采用WPS 2019软件整理数据,采用R 4.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5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包括疫苗接种组20例(出现临床症状4例)和疫苗未接种组55例(出现临床症状16例)。疫苗接种组的首针接种时间分布为2020年7-11月,其中接种2剂次疫苗采用一次性接种方式有10例,采取2次间隔接种方式有10例,2次接种间隔14~57 d,完成疫苗接种与发病时间间隔87~224 d。两组病例的分类和临床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疫苗接种组病例分类为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较高(40.00%,8/20),而疫苗未接种组的临床分型以普通型的比例较高(76.36%,42/55)。两组病例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2个靶标(ORF1ab和N基因)Ct值、淋巴细胞亚型、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接种组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低于疫苗未接种组(P<0.05),但新冠病毒血清抗体IgM、IgG及总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疫苗未接种组(P<0.05)。结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后,仍存在感染的风险,但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体内可迅速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对感染者产生一定保护作用,已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病例分类以无症状感染者为主。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接种 接种后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指引在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护理中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的新生儿纳入研究,一共选取100例,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组,一组在乙肝疫苗接种护理中应用护理指引,视为观察组、一组实施常规护理,不运用护理指引,视为对照组,将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非常满意31例,所占比62.00;满意18例,所占比36.00%;不满意1例,所占比2.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指引 新生儿 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 护理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2019冠状病毒病已形成全球大流行。当前疫苗接种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成为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慢性肝病、结核病和风湿免疫病人群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重症化的高危人群,应优先考虑疫苗接种。现结合国内外证据、指南,以及国内专家意见,编写了慢性肝病、结核病和风湿免疫病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操作细则,为这些特殊人群的接种提供具体建议。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慢性肝病 结核 风湿免疫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IV 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CD4)水平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探讨不同CD4水平的HIV感染者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其持久性,为优化HIV感染者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CDC和宁明县CDC管理的参加0-1-6月20 µg和60 µg乙肝疫苗接种随机对照试验的182名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在首针接种后6个月和全程接种后1个月、6个月、1年和3年时,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5 ml,并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方法定量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本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着重分析不同CD4水平下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及持久性。结果CD4<350个/µl的HIV感染者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1个月时,抗-HBs几何平均浓度(GMC)为442.50 mIU/ml,抗-HBs阳性率为71.05%(27/38),强阳性率为44.74%(17/38),明显低于CD4≥350个/µl者[583.90 mIU/ml、92.13%(117/127)和77.95%(99/1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因素后,CD4<350个/µl者乙肝疫苗抗-HBs阳性的概率是CD4≥350个/μl者的0.14倍(95%CI:0.03~0.62),CD4水平较低是乙肝疫苗无应答的危险因素。全程接种后6个月到3年时,CD4<350 个/µl者抗-HBs GMC(195.00~27.55 mIU/ml比300.10~45.81 mIU/ml)、阳性率(56.67%~36.67%比78.57%~51.58%)和强阳性率(33.33%~6.67% 比44.64%~15.79%)不同程度下降,且均低于CD4≥350个/µl者。结论CD4<350个/µl的HIV感染者乙肝疫苗无应答风险高,免疫持久性较差,应定期监测HIV感染者抗-HBs水平,并特别关注CD4<350个/µl者,抗-HBs阴性时应尽早全程及加强接种乙肝疫苗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乙型肝炎疫苗 CD4+T淋巴细胞 免疫原性 持久性
  • 简介:摘要从2021年1月30日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工作人员中选择28位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疫苗接种前后分别对受种者的双手进行采样核酸检测的同时,对接种疫苗后粘贴在接种部位的针后贴进行核酸检测。接种疫苗前,受种者双手表面采集的标本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接种疫苗后,受种者双手表面采集的标本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共3例,核酸检测结果可疑共8例,阳性率占10.7%;共收集25例使用过的针后贴标本,核酸检测结果阳性24例,核酸检测结果可疑1例,阳性率占96%。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接种的针后贴存在核酸污染的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灭活疫苗 核酸检测 受种者
  • 简介:摘要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风湿病学分会专家制订的《特殊人群(慢性肝病、结核病和风湿免疫病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专家建议》,妥善处理了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问题。根据3类疾病患者人群的特殊性,明确给出了疫苗种类选择的建议。还提出了此类患者需经专科医师评估后再接种、接种疫苗后常态防范不可放松、原有的基础疾病应继续有效治疗,以及接种疫苗后要强化监测等建议。另外,照护者也应首先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疫苗 结核 免疫系统疾病 慢性肝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组分无细胞百白破-Sabin株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DTacP-sIPV)或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cP-IPV/Hib)基础免疫大鼠后加强免疫破伤风类毒素、降低抗原含量的白喉毒素和无细胞百日咳联合疫苗(Tdap)是否产生免疫加强效果,为候选青少年及成人Tdap疫苗提供临床前研究参考。方法将自主研发的DTacP-sIPV和已上市的DTacP-IPV/Hib按0、1、2月3剂免疫程序分别免疫Wistar大鼠,检测免疫前和每剂次免疫后各组大鼠血清中各组分抗体水平。基础免疫完成10个月后,用候选Tdap加强免疫1次,并检测加强免疫前和免疫1个月、6个月后血清中各组分抗体水平。结果3剂次基础免疫1个月后,DTacP-sIPV组抗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oid,DT)、抗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抗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抗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hemagglutinin,FHA)和抗百日咳黏附素(pertactin,PRN)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Log2)分别为17.41、18.34、18.11、19.93、13.91,血清阳转率均达到100%;基础免疫10个月后,抗DT、抗TT、抗PT、抗FHA和抗PRN抗体的GMT分别下降至15.17、14.26、13.60、14.51、10.39,血清阳转率维持在89%以上。Tdap加强免疫1个月后,DTacP-sIPV组和DTacP-IPV/Hib组抗DT、抗TT、抗PT、抗FHA抗体的GMT分别为16.49和17.26、16.80和17.63、16.70和17.74、18.48和19.26,血清阳转率均达到1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PRN抗体的GMT分别为13.07和11.00,血清阳转率为100%和88%,DTacP-sIPV组高于DTacP-IPV/Hib组(P<0.05)。Tdap加强免疫6个月后,DTacP-sIPV组和DTacP-IPV/Hib组抗DT、抗TT、抗PT、抗FHA和抗PRN抗体的GMT分别下降至15.74和14.87、15.07和15.14、14.84和15.73、16.62和16.37、11.44和9.96,血清阳转率维持在88%以上。结论候选疫苗Tdap在基础免疫接种DTacP-sIPV和DTacP-IPV/Hib的Wistar大鼠模型加强免疫中可诱导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但抗体滴度随时间推移而衰减。

  • 标签: Tdap DTacP-sIPV 免疫 免疫持久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X40L作为H7N9全病毒灭活疫苗(whole-virion inactivated vaccine,WIV)免疫佐剂的保护效果。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进行肌肉免疫:未免疫组(对照组)、单独疫苗组(1.5 μg WIV)、佐剂疫苗组(1.5 μg WIV+0.6/1.8/3.0 μg OX40L/Fc)。免疫后21 d,通过ELISA和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试验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各类抗体水平,并使用50×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的H7N9流感病毒适应株攻击小鼠,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及存活率,以评价OX40L/Fc与H7N9 WIV共免疫后的保护效果。免疫后7 d,通过流式细胞术探究OX40L佐剂效应的机制。结果与单独疫苗组相比较,共免疫OX40L/Fc可使小鼠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3组佐剂疫苗组(1.5 μg WIV+0.6/1.8/3.0 μg OX40L/Fc)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lgGMT)分别为3.79、4.40和4.20。共免疫显著增加了IgG1和IgG2a抗体的滴度,但对Th1/Th2免疫应答平衡没有显著影响。与单独疫苗组相比较,共免疫1.8 μg和3.0 μg OX40L/Fc小鼠的HI抗体水平分别为6.25±0.50和5.70±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免疫1.8 μg和3.0 μg OX40L/Fc能够有效保护80%和75%的小鼠抵抗致死剂量病毒的攻击,损失的体重少于单独疫苗组,1.8 μg OX40L/Fc为最佳浓度。流式细胞术显示,与单独疫苗组相比,OX40L(0.6/1.8/3.0 μg)能够促进趋化因子受体CXCR5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高效表达,增强H7N9 WIV免疫后淋巴结中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的增殖(P均<0.05)。结论OX40L能够通过增殖Tfh细胞以增强H7N9 WIV诱导的抗体反应。

  • 标签: OX40L H7N9亚型流感 全病毒灭活疫苗 滤泡辅助性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对城区孕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筛查和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保健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方法:对二零一九年5月—10月之间,来我院进行住院观察和分娩的283名城区孕妇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进行了筛查,并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于二十四小时内完成乙肝疫苗和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的接种工作,同时于接种结束以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对283名城区孕妇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表达的孕妇为36名,在针对这些孕妇分娩的38名新生儿(其中有二对双胞胎)于分娩之后的二十四小时内,都完成了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及时接种比例做到了百分之百,其中,有三十六名新生儿于二十四小时内就同时完成了首剂乙肝疫苗与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水平的联合接种,及时接种率达到了94.74%;对另外247名经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检测结果为呈阴性的孕妇所分娩的249名新生儿(其中有二对双胞胎),在其分娩后二十四小时内接种的新生儿有243名,其中按时接种比例为97.59%,但其中有六名新生儿未能按时完成接种,因为这些新生儿都有早产、新生儿窒息和分娩时身体重量过轻等客观原因。结论:通过筛查发现,城区孕妇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筛查以及对婴幼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保护的工作体系相对健全,且婴幼儿首剂乙肝疫苗的按时接种率也较高。

  • 标签: 城区孕妇 乙型肝炎 便面抗原携带率 筛查 新生儿 首剂乙肝疫苗 及时接种 保健工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2、C3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2、C3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配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肌内注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 d、7 d、14 d、1个月、3个月分别采用VAS疼痛评分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VAS加权计算法评定疼痛缓解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14 d、1个月和3个月,联合治疗组[(2.3±1.1)分、(1.5±0.6)分、(1.3±0.5)分、2.1±1.2)分]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5±1.2)分、(3.8±1.1)分、(4.0±1.5)分、(4.3±1.7)分](P<0.05)。治疗后7 d、14 d、1个月和3个月,联合治疗组(80%、92%、94%、88%)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5%、58%、55%、50%)(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2、C3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治疗颈源性头痛作用持久稳定,疗效确切。

  • 标签: 颈源性头痛 神经刺激仪 脊神经阻滞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6岁儿童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后的加强免疫原性与安全性。方法分别在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市招募曾有8月龄和18月龄接种过1剂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和MMR疫苗免疫史的4~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为4、5、6岁组,进行MMR疫苗加强免疫研究。接种MMR疫苗前与接种后35~42 d各采集血标本3 ml。在研究期间,主动监测疫苗接种后30 min、1 d、2 d、3 d、4~12 d,以及13~42 d的不良事件。血清采用酶标法检测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IgG抗体。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研究组间麻疹、腮腺炎和风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阳性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共500名完成免后采血儿童纳入免疫原性分析,535名儿童纳入安全性分析。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37%,轻度不良事件最多。局部与全身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37%和20.00%。局部不良事件的症状以接种部位发红为主,全身不良事件以发热症状为主,其次为咳嗽、皮疹、流涕等。在4~6岁进行1剂MMR疫苗加强免疫后,麻疹抗体、腮腺炎抗体与风疹抗体阳性率均在99%以上,3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仅腮腺炎抗体G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麻疹与风疹抗体相关结果均无差异。免前阴性者的麻疹、腮腺炎及风疹抗体GMC均低于免前阳性者。结论在4~6岁儿童中进行MMR疫苗的加强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在4~6岁之间的加强免疫效果相近。

  • 标签: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 加强免疫 免疫原性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