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儿童家长满意度的作用。方法:以单双号随机分组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本院接收的接种百白破疫苗儿童2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将两组儿童的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家长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家长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儿童中可有效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家长满意度,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护理干预 预防接种 百白破疫苗 家长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对新冠疫苗预防接种态度进行调查。方法:选取2020年4月5日到2020年4月15日期间重庆市黔江区预防接种门诊逐渐恢复接种期间收到接种门诊通知进行接种的群众,对其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870份,调查群众对新冠疫情期间门诊防控措施的态度以及群众预防接种的态度。结果:群众对暂停门诊接种的措施满意度93.4%;群众对接种期间医生主动预约举措满意度为97.9%;对接种现场秩序维持满意度为97.5%;对接种过程中的防护措施满意度为97.4%。群众对预防接种重视度加强率89%;对接种及时性的重视度认可率为13.6%;对暂停接种不会影响到免疫效果认可率为81.3%。结论:通过调查群众对疫情防控期间预防接种态度了解到各项措施对群众正面与负面的影响,以便在防疫期间加强宣传,提升群众对预防接种的正确认识。

  • 标签: 新冠肺炎 预防接种 态度调查 重视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对于预防接种知晓率与疫苗接种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地区疾控中心2016年1月~2019年12月300例免疫接种流动儿童资料,其中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干预前(2018年以前)的150名流动儿童作为对照组,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干预后(2018年及以后)的150名流动儿童作为观察组,采用调查问卷对两组流动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免疫接种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评价,统计两组流动儿童乙肝、百白破、脊髓灰质炎、麻疹及卡介苗等疫苗接种情况。结果 观察组流动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对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注意事项、接种次数、接种后护理等各项免疫接种知识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内儿童的乙肝、百白破、脊髓灰质炎、麻疹及卡介苗等疫苗接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流动儿童 免疫规划管理 预防接种知晓率 疫苗接种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免疫规划工作中对提高疫苗及时接种率的作用。方法:选择免疫规划工作中需要接种疫苗的200例儿童作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2020年1月开始实施信息化管理,实施前为对照组,实施后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结果:观察组疫苗接种率为99.00%,与对照组疫苗接种率97.00%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疫苗及时接种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疫苗及时接种率91.0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免疫规划工作中实施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规范了管理流程,在提高疫苗接种率及接种及时率方面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应该在免疫规划工作中予以实施和落实,普及推广。

  • 标签: 免疫规划 信息化管理 疫苗接种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阳性对照病毒在不同细胞基质中的最适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以优化水痘减毒活疫苗外源病毒因子检查法(细胞培养法)。方法致细胞病变观察: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0.005、0.010、0.020的MOI分别接种至Vero、2BS和MRC-5细胞,培养7 d后观察细胞病变,病变较典型时对应的MOI即为最适MOI。血细胞吸附观察:将牛副流感病毒3型以0.1、0.2、0.4的MOI分别接种至Vero、2BS、MRC-5细胞,培养7 d后分别于2~8 ℃和20~25 ℃放置30 min,观察血细胞吸附,血细胞吸附较典型时对应的MOI即为最适MOI。结果对Vero、2BS、MRC-5细胞,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MOI分别为0.020、0.010、0.005时,30%~50%细胞出现典型病变;对Vero、2BS、MRC-5细胞,当牛副流感病毒3型MOI分别为0.1、0.2、0.4时,30%~50%细胞出现典型血细胞吸附。结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Vero、2BS和MRC-5细胞的最适MOI分别为0.020、0.010、0.005;牛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Vero、2BS和MRC-5细胞的最适MOI分别为0.1、0.2、0.4。

  • 标签: 外源病毒因子 致细胞病变 血细胞吸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12岁儿童接种国产1剂次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北省疫苗临床试验基地采用随机、盲法、同类疫苗对照的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开展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1~12岁健康儿童,共计1 080名,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种1剂试验疫苗(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对照疫苗(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观察疫苗接种后30 d内的不良反应,在接种疫苗前和接种疫苗后30 d分别采集儿童2.5~3.0 mL静脉血,采用膜抗原荧光抗体法(FAMA)检测抗水痘病毒抗体,并计算抗体阳转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试验组的抗体阳转率96.00%(240/250),高于对照组的88.74%(χ2=9.128,P<0.01);试验组人群阳转率(4倍增长)为92.95%(501/539),高于对照组的78.52%(χ2=45.915,P<0.01);试验组GMT为192.42(167.92~220.50),高于对照组的85.65(73.29~100.09)(t=7.683, P<0.01);试验组抗体GMT≥1∶128的比例为61.97%,高于对照组的38.33%(χ2=60.266,P<0.01)。试验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12%(130/539),对照组为26.48%(143/5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以发红、肿、疼痛为主。两组均未发生与疫苗接种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在1~12岁儿童中进行国产1剂次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免疫,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 标签: 水痘疫苗 安全性 免疫原性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慢性HBV感染女性及其所生儿童1岁时HBV感染状况、对乙肝疫苗接种的应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慢性HBV感染母亲及完成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儿童,通过医院HIS系统及LIS系统收集产妇孕期临床生化、病毒学指标、抗病毒治疗及妊娠期和分娩期并发症等信息,入组儿童1岁时儿童采取静脉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和HBV DNA。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的母亲及儿童1 302例,其中高病毒载量组(母亲HBV DNA≥2×105 IU/ml)600例,低病毒载量组(母亲HBV DNA<2×105 IU/ml)共702例。高病毒载量组中587例孕中晚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用药组),13例未使用抗病毒药(未用药组)。低病毒载量组儿童无慢性HBV感染发生,高病毒载量组5例(0.83%)发生HBV感染,3例(0.51%)发生在用药组,2例(15.38%)发生在未用药组。低病毒载量组母婴阻断失败率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χ2=5.87,P=0.015),用药组母婴阻断失败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χ2=29.195,P=0.001)。1 297例未发生HBV感染儿童HBsAb水平<10 mIU/ml、10~<100 mIU/ml和≥100 mIU/ml的百分率分别为1.15%、15.65%和83.1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均显示母亲孕期总胆红素水平和是否患甲状腺功能减退与1岁HBsAb水平相关(χ2=29.003,P <0.05)。结论高HBV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降低HBV母婴传播。HBV感染女性所生儿童出生后应加强随访乙肝疫苗应答效果。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疫苗 免疫应答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疫苗的研发和接种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最有效的手段。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紧急使用和我国附条件批准上市及紧急使用的COVID-19疫苗有4类,包括灭活疫苗、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和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上市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疫苗均能有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总体安全性较好,疫苗接种后的不良事件多为轻、中度。因COVID-19疫苗接种涉及的人群数量大,范围广,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医务工作者和研发人员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并进行长期监测,确保疫苗安全。

  • 标签: 疫苗接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 疫苗可预防疾病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引起的传染病已在全球大流行,社会各部门工作均受到了严重干扰。由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来控制和缓解病情,可能增加IBD患者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接种新冠疫苗是长期抑制新冠感染并保护患者免受新冠侵害的机会。近期,英国胃肠病学会就国外3种新冠疫苗在IBD患者中的接种发表了立场声明,但目前尚无中国IBD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的相关报道。本文对我国IBD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的现状进行综述,建议IBD患者可以接种我国已上市的新冠疫苗并以疫苗说明书为准。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炎性肠疾病 免疫抑制 疫苗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是一种可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人畜共患病毒。自2013年我国出现了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型AIV病例以来,人们对该病毒产生了担忧与恐慌。AIV在全球广泛传播,人感染不同型别AIV事件也持续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异性治疗措施与药物,疫苗成为最有可能预防控制病毒传播的手段。现有针对H7N9型AIV的兽用与人用疫苗种类繁多,其中,4类人用H7N9型AIV疫苗已经率先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主要包括了病毒样颗粒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及DNA疫苗,并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因为暂无上市的人用AIV疫苗,所以其真实效力不得而知。此外,现有的流感疫苗在人群中虽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但对H7N9型AIV并无交叉抗体反应。本文回顾AI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职业暴露人群调查与防控策略、H7N9型AIV疫苗及H7N9型AIV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讨论尚存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加深对疾病的了解以及控制AIV在全球的蔓延提供防控策略与方针。

  • 标签: 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 H7N9型 单克隆抗体 疫苗 临床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0-1-6月20 μg和60 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1年抗-HBs情况,探讨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方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0-1-6月20 μg和60 μg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基础上,以完成全程接种后1年随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定量检测其抗-HBs,采用χ2检验、t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交互作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程接种后1年时,20 μg组和60 μg组各有125例和124例完成抗-HBs检测,60 μg组抗-HBs阳性率(77.42%,96/124)明显高于20 μg组(65.60%,82/125)(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60 μg组抗-HBs阳性的概率是20 μg组的1.925倍(95%CI:1.068~3.468);透析年限≥5年(OR=0.523,95%CI:0.293~0.935)和合并糖尿病(OR=0.376,95%CI:0.173~0.818)的患者抗-HBs阳性的概率较低;且透析年限≥5年与合并糖尿病存在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0-1-6月高剂量(60 μg)乙肝疫苗接种1年免疫持久性优于20 μg,接种剂量、透析年限和合并糖尿病是免疫持久性的影响因素,透析年限≥5年与合并糖尿病存在相加及相乘交互作用。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持久性 影响因素 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新型非天然氨基酸标记的HiD-Hin47融合载体蛋白。方法选择融合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合适位置的20个氨基酸位点,利用非天然氨基酸标记技术将原有氨基酸位置插入一种含叠氮基的非天然氨基酸N6-(2-叠氮乙氧羰基)-L-赖氨酸(NAEK),对不同位点插入NAEK的融合蛋白进行表达和纯化,纯化后产物经SDS-PAGE分析,观察各位点融合蛋白产量,最终E677位点表达稳定性更高,均能达到野生型的70%,选择E677位点表达的融合蛋白与3型和6B型肺炎球菌多糖发生click反应完成偶联,所得结合物纯化后进行动物实验和免疫学检测,并与CRM197、破伤风类毒素(TT)、HiD以常规结合方式与3型和6B型肺炎球菌多糖结合产物进行对比。结果以HiD-Hin47为载体蛋白的3型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物的免疫原性稍优于与其余3组结合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HiD-Hin47为载体蛋白的6B型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物的免疫原性显著优于以TT、HiD为载体的结合物,与以CRM197为载体结合物的免疫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AEK标记的HiD-Hin47具有作为肺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载体蛋白的潜力,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融合蛋白 非天然氨基酸 免疫原性 结合疫苗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国加快新型冠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的研发。已有多个候选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或附条件上市及紧急使用。虽然所有年龄段人群均对新型冠状病毒易感,但孕妇仍被排除在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之外,因此无法确定新冠疫苗对妊娠期妇女及其子代的安全性,也缺乏孕期及准备妊娠人群新冠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数据。本专家建议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机构推荐和我国相关政策规范,经过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组讨论,为我国准备妊娠和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助孕人群新冠疫苗接种提供指导性意见。

  • 标签: 生殖技术,辅助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医用冷贴敷预防流感疫苗注射所引起局部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于2020年1月-12月期间进行流感疫苗接种者纳入研究,并以随机数表法均分成AB两组。予以A组针后贴,B组医用冷贴敷,并对比应用效果。结果 在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对目前疾控系统卫生医护人员对流感认知及流感疫苗接种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对于本市的疾控系统卫生医护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其中问卷调查的内容包含有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流感的认知以及流感疫苗的接种信息。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的方式开展。结果: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调查472份,有效率为94.4%,卫生医护人员中以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且流感知识的总体得分与卫生医护人员的文化程度、应急队伍以及参加应急次数有关(P<0.05)。结论: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疾控系统卫生医护人员对流感认知较好,但是流感疫苗接种率不高,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疾控系统卫生医护人员对流感的重视,推动疾控系统卫生医护人员积极接种。

  • 标签: 疾控系统 流感 疫苗接种 卫生医护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Sabin株毒种制备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IPV)生产工艺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方法采用Vero细胞培养Sabin株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病毒,制备3价Sabin株IPV(Sabin strain IPV, sIPV)。通过ELISA检测D抗原含量。检测病毒滴度,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纯化病毒形态并电泳鉴定,分析抗原纯度,同时检测纯化原液宿主细胞残余DNA和蛋白含量。通过大鼠体内接种法比较sIPV和野生株IPV免疫原性,并观察中和抗体滴度变化。结果Ⅰ、Ⅱ、Ⅲ型收获液D抗原含量分别为2 437、365、1 253 DU/ml,病毒滴度分别为每毫升8.4 、7.8和7.9 lg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纯化病毒抗原纯度均>99%。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直径20~30 nm病毒颗粒,电泳鉴定正确。纯化原液的残余宿主细胞DNA和蛋白含量分别12.3 pg/500 μl和9.8 ng/ml。sIPV3针免疫后在大鼠体内诱导产生抗Ⅰ、Ⅱ、Ⅲ型中和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9 397.8、554.7和4 668.4,与野生株IPV相比Ⅰ型明显增高(t=-3.429,P=0.004),Ⅱ、Ⅲ型无明显差别,初免后19周内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建立了稳定的sIPV生产工艺,制备的sIPV免疫原性较好。

  • 标签: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灭活 免疫原性 制备
  • 简介:摘要滤泡调节性T细胞(T follicular regulatory cell, Tfr)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CD4+ T细胞亚群,其来源于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 Treg),兼具Treg细胞及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Tfh)相似的生物学特征。Tfr细胞在次级淋巴器官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GC)调控Tfh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辅助筛选高亲和力抗体,并防止自身抗体产生,确保免疫平衡。本文通过综述Tfr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总结Tfr细胞在病毒感染及疫苗免疫后抗体应答中的作用,旨在深刻理解病毒感染后抗体产生和成熟的免疫调节机制,为病毒疫苗的设计与免疫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 标签: 病毒 滤泡调节性T细胞 滤泡辅助性T细胞 中和抗体 疫苗
  • 简介:摘要:为了解城市女性对自身健康关注度和健康认知情况、HPV疫苗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文章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衢州、金华、杭州三地城市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所受访者中,超过半数的城市女性都非常关注健康并愿意接种宫颈疫苗,结论表明城市女性对自身健康关注度越高越愿意接种宫颈癌疫苗。所以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女性防范疾病的意识,有利于HPV疫苗的推广和普及。

  • 标签: 城市女性 健康认知 HPV疫苗 接种意愿。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西安市新城区2015-2018年出生儿童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方法 根据西安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登记在册的2015-2018年出生的儿童接种信息进行描述性及分析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西安市新城区2015-2018年共出生儿童37032人,接种流感疫苗25867剂次,10-11月为接种高峰,2015-2018不同出生年儿童流感疫苗首针接种率分别为41.80%、47.93%、 41.22%、32.99% ( χ2 = 450.652,P

  • 标签: 流感疫苗 接种率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