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半量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tirofiban)在老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过渡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就诊于泰山医学院附属菏泽市立医院并诊断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严重的三支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并需外科CABG的患者117例。患者年龄60~75(67.76±3.07)岁。停止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半量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LMWH)组(A组,60例)和单纯LMWH组(B组,57例)。其中,A组造影后持续应用半量替罗非班至术前12h停用;B组仅单纯使用LMWH;所有患者造影后给予LMWH皮下注射至术前24h,并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过渡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如顽固性心绞痛发作、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死亡等)和出血情况。结果加用替罗非班组和单纯LMWH组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渡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中,顽固性心绞痛发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20/60)vs57.9%(33/57),P=0.01],加用替罗非班组较单纯LMWH组减少;加用替罗非班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死亡事件的发病人数较单纯LMWH组减少。术前加用替罗非班组发生轻微出血2例(鼻出血1例、痔疮出血1例),单纯LMWH组发生轻微出血1例(为牙龈出血),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输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564.17±125.58)vs(542.46±94.46)ml,P=0.30;术后:(4.63±1.40)vs(4.39±1.28)u,P=0.32]。结论对于拟行CABG的NSTE-ACS老年患者术前持续加用替罗非班组较单纯使用LMWH作为过渡,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且不增加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

  • 标签: 替罗非班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血管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和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1血型A型,病例2血型O型。术中均发现肿瘤包裹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包裹长度分别为6cm,决定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及同种异体血管(血型B型)移植。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肿瘤转移、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6月。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病例1手术时间为480min,脾静脉阻断时间为45min,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阻断时间为3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0mL,术中输RBC10U,血浆600mL。血管切除长度为7cm。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第5天恢复进食,第5、7天拔除腹腔引流管,第21天出院。术后患者至随访截止时间仍生存,未见肿瘤复发。病例2手术时间为480min,脾静脉阻断时间为30min,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阻断时间为25min,术中出血量为600mL,术中输RBC2U,血浆400mL。血管切除长度为7cm。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第5天恢复进食,第5、7天拔除腹腔引流管,第14天出院。至随访截止时间仍生存,未见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的血管重建,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肠系膜上静脉 门静脉 血管移植
  • 简介:目的观察帕瑞昔布对人结肠癌SW1116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建立人结肠癌SW1116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24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帕瑞昔布组和5-Fu组。记录各组裸鼠的体重和瘤体积变化,用药30d后取瘤及脾脏,计算脾脏指数、抑瘤率,检测血清ALT和BUN,并用透射电镜观察瘤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帕瑞昔布组未见明显的药物相关毒副反应。帕瑞昔布能抑制SW1116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在干预前18d,帕瑞昔布组的肿瘤抑制率逐渐增加,但随着药物干预时间的延长,抑制率却逐渐降低。结论裸鼠体内短期应用帕瑞昔布(15~18d)是安全的,并能抑制SW1116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 标签: 帕瑞昔布 人结肠癌SW1116细胞 裸鼠 皮下移植瘤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进行综合护理,观察其近期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抗病毒治疗,治疗期间进行综合护理,于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分别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水平(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于术前1d、术后8周采用SF-36中文版量表对生活质量各评定1次。结果58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抗病毒治疗后,术后4周复查肝功能即出现明显的改善,术后8周ALT逐渐降低,由治疗前的平均138.3±44.6U/L下降至51.2±31.2U/L;AST由平均81.7±19.2U/L降至40.4±15.3U/L;ALB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由平均24.3±6.1g/L上升至35.8±8.7g/L。部分患者皮肤黄染症状明显改善,整体TBIL水平由术前49.3±16.2μmol/L于术后8周下降至38.4±17.7μmol/L,PTA亦有显著改善。数据显示肝硬化患者在自体骨髓肝细胞移植联合抗病毒治疗后各维度评分均较前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髓肝细胞移植联合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近期疗效确切,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联合5-FU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人胃癌组织块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人胃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7-DMAG组(腹腔注射17-DMAG25mg/kg)、5-氟尿嘧啶(5-FU)组(腹腔注射5-FU20mg/kg)、联合组(腹腔注射17-DMAG25mg/kg,5-FU20mg/kg,调整药物浓度到总量10ml/kg)及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每周3次,4周后测量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及重量,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1(以阳性细胞数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17-DMAG组移植瘤体积为(286.24±20.83)mm^3,5-FU组移植瘤体积为(358.62±23.54)mm^3,联合组移植瘤体积为(216.82±21.65)mm^3,对照组移植瘤体积为(926.46±108.62)mm^3,前三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移植瘤重量比较,联合组(0.55±0.03)g、17-DMAG组(1.13±0.12)g和5-FU组(1.29±0.15)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11±0.17)g(均P〈0.05);联合组瘤重比其他两组单药实验组明显减轻,有统计学差异(P〈0.05);17-DMAG与5-FU两组之间的瘤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MVD(20.36±1.38)、17-DMAG组MVD(21.43±1.24)比5-FU组(37.28±1.63)、对照组(37.68±1.54)均明显减少(P〈0.05);而联合组与17-DMAG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5-FU组和对照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联合组和17-DMAG组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分别为(P〉0.05)(14.83±3.78)和(15.39±4.37),与5-FU组(25.76±7.12)和对照组(36.45±7.45)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和17-DMAG组之间以及5-FU组和对照组之间VEGF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17-DMAG可抑制

  • 标签: 胃肿瘤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HSP90抑制剂 5-氟尿嘧啶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经桡背侧入路带筋膜血管蒂桡骨茎突骨瓣移植结合加压空心钉固定治疗13例腕舟状骨陈旧性骨折患者,术中腕关节桡背侧切口,充分暴露桡骨茎突及舟骨,以桡动脉腕背支直达桡骨茎突的分支为蒂并携带周围筋膜组织,凿取大小适中带血管筋膜蒂骨瓣植入舟骨,加压空心钉内固定,管型支具固定患手于拇指外展腕关节中立位4w。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6~16个月的随访,平均12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4个月,腕部疼痛、无力症状消失。按Knimmer临床评分系统评定:优6例,良5例,可2例。结论:桡动脉腕背支位置表浅,变异少,血管蒂长,容易解剖,操作简便,操作中不单独游离动脉,而是将血管携带周围筋膜组织一起游离,使得蒂部抗张力性增强,即可保护血管亦可增加骨瓣的供血来源,带血管筋膜蒂骨瓣成骨作用强,能促进骨折愈合,因此应用经桡背侧入路带筋膜血管蒂桡骨茎突骨瓣移植结合加压空心钉固定治疗腕舟状骨陈旧性骨折愈合率高,疗效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空心钉 舟状骨 陈旧性骨折 骨瓣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两枚空心钉内固定加缝匠肌骨瓣移植预防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干预组各2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两枚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给予干预组患者行两枚空心钉内固定加缝匠肌骨瓣移植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骨折愈合率。结果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对比,干预组(92.00%)明显优于观察组(72.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两枚空心钉内固定加缝匠肌骨瓣移植预防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预防效果好,能够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率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空心钉内固定 缝匠肌骨瓣移植 青壮年 股骨颈骨折 后股骨头坏死
  • 简介:目的:探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初步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术后观察患者回输的MNC、CD34+细胞数,GVHD发生率,血象恢复时间,SDF-1α、G-CSF、IL-6、GM-CSF、TPO、IL-11、SCF等细胞因子变化情况,以及骨髓有核细胞磷酸化ERK1/2蛋白改善情况,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血小板恢复时间平均为15d,血细胞恢复时间平均为10.4d。3例患者发生Ⅲ度aGVHD,3例患者发生局限性cGVHD,经治疗后均好转,4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73d死于真菌性肺炎。移植后患者血清SDF-1α、G-CSF、IL-6、GM-CSF、TPO以及SCF水平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骨髓有核细胞磷酸化ERK1/2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1例患者EB病毒血症,2例出血性膀胱炎,2例真菌性肺炎。结论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安全且并发症低,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应用研究。

  • 标签: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小梁金属重建棒植入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32例,随机分两组,66例患者实施骨小梁金属重建棒植入治疗为对照组,66例患者实施骨小梁金属重建棒植入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小梁金属重建棒植入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 标签: 骨小梁金属重建棒植入 自体松质骨移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临床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