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社区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其满意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80例社区居民进行了研究,深入了解了他们对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和满意度。结果:社区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较高,主要集中在常见病诊疗、健康咨询和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同时,大部分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表示满意,认为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最为重要,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排队时间长、设备设施不完善等。结论: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的满意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 标签: 社区居民 基层卫生服务 满意度 需求 研究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慢性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面临着严峻的防治形势。文章首先分析了城市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我国国情特点提出具体防治对策,可以为城市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借鉴。

  • 标签: 城市社区 社区居民 慢性病防治
  • 作者: 戴广平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3-30
  • 机构:扬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江苏省,扬州市,225003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土地整治项目中居民参与与社区治理的协同机制。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策略和方法,旨在促进居民积极参与土地整治,实现社区治理的协同发展。文章总结了这些策略的实施效果,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土地整治项目 居民参与 社区治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居民就诊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7月间我社区诊所收治的800例就诊社区居民,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0例,对照组居民未给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观察组居民给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果:观察组居民就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我市实行以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幅改善了全民健康状态,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提高居民的自我护理管理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社区居民就诊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南京市若干城乡社区的调查与解析,发现由于基层政府信任与居民参与社区社会政策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的困境,使当前充分实现社区“参与式民主”似乎还比较理想化。因此,本研究尝试对形成基层政府信任与居民参与社区政策之间内在矛盾和冲突的深层原因进行反思,期望可以为社区“参与式民主”从虚幻的民主景象走向民主的真实图景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数据支持和建议。

  • 标签: 中的社区 信任居民 参与社区
  • 简介:负面情绪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是每个社会个体都会遇到的情绪困扰、干扰。近年来社会物质浮华,但人心浮躁,部分人心灵恐惧、忧虑等负面情绪凸显。因此,挖掘中国优秀文化蕴涵的情绪调适元素,建构本土化的情绪调适理论,通过社区教育培育居民价值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对社会转型时期调适居民负面情绪、弘扬积极向上社区精神、促进社区有效治理,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负面情绪 传统文化 社区教育
  • 简介:社区教育不仅是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内容,更是政府为社区居民提供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通过对珠海市社区居民社区教育满意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社区居民社区教育满意度的现状以及影响社区教育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社区教育存在财政支持不足、教育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建议从加大财政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社区教育所需的经费来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丰富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服务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等方面入手,构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教育模式以提高社区教育的满意度。

  • 标签: 社区教育 居民需求导向 满意度
  • 简介:社区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居民满意的社区社区治理的根本目的。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以社区治理的根本目标,即居民满意度为出发点,利用五分量表法和满意度综合评价方法对武汉市L社区的治理效度进行测评,发现L社区的治理成效虽然得到了居民的基本认可,但是总体治理水平偏低。由于治理主体单一、社区治理开放性较低、回应性不足等原因,L社区的基础设施维护、养老服务供给和基层民主建设仍然难以让居民满意。L社区社区治理中应该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更加重视社区治理的开放性和回应性,提高居民社区治理成效的满意度。

  • 标签: 社区治理 效度测评 居民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居民进行院前急救培训时选用同伴支持教育对急救知识掌握状况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参与者为社区居民=200例(时间选择:2020年10月-2020年11月),以急救培训方案进行分组(共2组,各100例)。对照组在此次中采用常规培训,观察组在此次中采用同伴支持教育,比较两组居民培训效果。结果:实验组、对照组的三个指标(心肺复苏技能掌握、包扎和止血技能掌握、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比较中有差异,2组存有统计学意义(P值范围

  • 标签: 院前急救培训 常规培训 同伴支持教育 心肺复苏
  • 简介:4月5日早上8点,一辆满载着中老年人的大巴从卓达中苑小区向革命圣地西柏坡出发了。这是中苑物业公司根据杨总的指示,组织小区中老年业主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旅游的一次活动。

  • 标签: 旅游 居民 社区 中老年人 物业公司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苏州市居民体力活动水平,探索社区建成环境与居民体力活动的关联。方法2017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苏州市25~64岁常住人群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长卷(IPAQ-L)评估居民体力活动水平,采用居民环境步行量表简表(NEWS-A)评价社区建成环境主观感知。结果苏州市居民过去1周总体力活动水平M=3 610.42 MET-min/w,以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为主,交通、家务及休闲相关体力活动水平较低。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后,公共服务可及性与社区居民的总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OR=0.522,95%CI:0.329~0.830),场所设施多样性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OR=0.701,95%CI:0.492~0.999),步行和自行车道设施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OR=1.603,95%CI:1.004~2.559);交通安全与交通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OR=0.642,95%CI:0.416~0.990);住宅密度与休闲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OR=1.001,95%CI:1.000~1.002);此外,社区美观与舒适的主观感知程度越高,工作、交通、家务及总体力活动水平越高(OR=1.889,95%CI:1.176~3.033;OR=1.671,95%CI:1.120~2.495;OR=1.775,95%CI:1.143~2.756;OR=1.593,95%CI:1.079~2.350)。结论完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设施、提高社区的美观和舒适程度对于增加居民体力活动有重要作用。

  • 标签: 体力活动 建成环境 关联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基本情况、口腔卫生行为和接受健康教育等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提出合理化健康教育模式和就诊方案,促进社区成年居民口腔健康。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分层随机抽样调查2021年3月1日—4月30日成都市某区9个镇(街道)中城市社区和涉农社区的800名成年居民,采用微信二维码扫码填写问卷,调查其基本情况、口腔健康行为和口腔健康教育获得相关3个方面情况。结果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800份,其中55.6%(445/800)的成年居民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问题。在居民获得口腔健康相关知识途径方面,61.3%(490/800)的居民通过电视或广播获得健康教育知识,而成年居民更倾向于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39.4%(315/800)]、医院宣传栏[36.9%(295/800)]和口腔医护人员[34.0%(272/800)]获取健康知识。文化程度、年收入、自评口腔健康状况、刷牙频率、刷牙持续时间、牙刷更换频率、牙膏类型、刷牙方式、口腔健康知识获取途径(社区健康大讲堂)是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口腔健康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口腔健康问题较突出,健康相关知识匮乏、获得途径单一,且缺少个体化的口腔健康指导方案。建议通过政府引领、社区牵头,以多种形式为居民提供科学、个性化的口腔健康服务,完善三级口腔医疗联盟,上下联动,动员社会力量,有效促进全民口腔健康。

  • 标签: 横断面研究 成年人 居民 社区 口腔健康 健康教育
  • 作者: 马虹 吴洁 马天佩 高博 赵光斌 陈泽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61005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衰老与肿瘤研究室,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健康与社会行为学系,成都 610041,四川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成都 610072,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办公室 610041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市某社区居民两周患病的主要情况和两周疾病就诊情况,为更好地提供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3—4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社区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了解调查对象两周患病情况、疾病严重程度(两周内患病伤持续天数、卧床天数、休工天数和休工率等)及就诊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周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成都市某社区居民共2 714名,715人存在两周患病,共900人次,两周患病率为26.3%;两周患病的主要症状分别为头晕(6.4%,58/900)、咳嗽(6.2%,56/900)、腰腿痛(4.9%,44/900)、心慌/心悸(3.3%,30/900)和头痛(3.1%,28/900);两周患病前3位病种为高血压(38.3%,345/900)、糖尿病(19.3%,174/900)和感冒(6.4%,58/900)。本次调查两周患病卧床率为20.6‰(56/2 714),休工率为4.8‰(13/2 714);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工作状况是居民两周患病的影响因素(P<0.05);居民患病后对各级医疗机构的就诊选择也不同。结论在基层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高龄、女性、文化程度低、离退休和失业/无业等重点人群;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定位,引导患者合理分流。

  • 标签: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居民 两周患病 就诊现况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医务人员与社区居民的营养认知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寻找社区营养教育培训的切入点。方法在社区招募符合条件的医务工作人员及居民,采用一对一、面对面调查的方法,对351名社区医务人员及居民进行营养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社区人群营养知识得分9.93±3.12,医务人员营养知识得分11.43±1.99,显著高于居民8.49±3.33(F=50.66,p<0.001),及格率及优秀率也均高于社区居民(分别为30.65及24.40,p均小于0.001)。营养知识知晓率中食物加工时需要生熟分开知晓率最高95.7%,保健品是否对健康有益知晓率最低33.2%,其他食物提供的营养素、预防缺钙的主要食物知晓率也较低。社区居民的营养知识知晓率与社区医务人员趋势一致。结论社区医务人员营养知识水平尚有改进空间,社区居民营养知识的改善依赖于医务人员营养知识的提高,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营养知识培训,提高营养教育技能水平,从而提高社区居民营养知识知晓率,改善营养饮食行为习惯,达到饮食促进健康的目的。

  • 标签: 社区医务人员 居民 营养知识 知晓率 比较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城乡社区居民对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分析动画视频的科普宣传效果,与传统科普方法进行对比,探索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的防治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社区居民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预防工作提供基线数据和决策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 河南省林州市某一社区居民 620 人,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作为动画视频科普和传统文字科普干预对象,并在干预后对社区居民对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认知进行比较。 结果 进行动画视频宣传的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知识总体平均分( 18.17 ) 高于 文字宣传人群总体平均分( 1 5.83 ) ,宣传方式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学习有差异( χ 2 = 37.8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动画视频对提高居民新型肺炎认知效果较好。 结论 对城乡社区居民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的预防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对社区居民预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持续对社区居民进行动画视频科普,针对调查中发现的知识薄弱点,有计划性地对社区居民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知识动画视频科普,有助于居民对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相关知识知晓率维持在一定水平,能够增强社区居民对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预防能力,保障全民科普,遏制近来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大规模流行传染态势,保障居民身心健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构建柳州市社区居民灾害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拟定柳州市社区居民灾害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德尔菲法对 25 名专家进行反馈匿名函询问卷调查,经过 3 轮的整理、归纳、统计,再反馈的方法,第一轮 共发放调查问卷 25 份,有效回收 25 份,有效率为 100% , 第二轮 共发放调查问卷 25 份,有效回收 22 份,有效率为 88% , 第三轮 共发放调查问卷 25 份,有效回收 20 份,有效率为 80% , 最终确定社区居民灾害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结果 经过 3 轮反馈匿名函询调查,确定 5 个一级指标, 9 个二级指标及 34 个三级指标的柳州市社区居民 灾害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论 为柳州市社区居民灾害应对能力评价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社区居民 灾害 应对能力 评价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行为习惯对高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B型行为习惯测量表评定患者的不同行为习惯特点,按照分数高低分为低分组(时间利用率不高,生活、工作节奏不快,行为习惯良好)和高分组(生活及工作压力大,渴望事业有所成就,竞争意识强烈,争强好胜),每组均为10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降压治疗药物(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前列地尔药物)。结果低分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显著低于高分组(P<0.05)。治疗后,低分组患者的平均舒张压、平均收缩压水平下降幅度显著高于高分组(P<0.05);结论中老年人行为习惯对高血压疾病治疗有直接的影响。

  • 标签: 中老年人 行为习惯 高血压 效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