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0 个结果
  • 简介:该文用卫星云图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1年7月8-9日青海东部的大到暴雨过程。分析认为:这次大到暴雨出现在亚欧强经向环流形势下的融高西北边缘特定的有利地区,主要受两个中尺度云团直接影响。该云团的形成和发展,是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近地面层弱冷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青海 暴雨 中尺度云团 2001年 7月 天气过程分析
  • 简介:2005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分别与上海市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局、安徽省气象局和湖北省气象局就联合建立多轨道、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型的业务签订了合作协议,本着“优势互补、多层推进、注重实效、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将在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数值预报、生态环境气象、大气成分、城市环境气象、雷电防护、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开展进步的合作。已明确的具体合作内容包括:

  • 标签: 合作协议 气象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城市环境气象 人工影响天气 灾害性天气
  • 简介:托克逊县是中国干旱地区之,年平均降水量约9.4mm,2013年6月19日13时至20日19时,托克逊县出现了区域大风、持续降水、降温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数值预报、卫星云图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此次天气的环流背景及演变形势,分析表明:这次明显的降水是受中亚低涡系统影响,在有利的水汽条件和持续的水汽输送下,配合垂直抬升运动与地形的作用,是造成这次明显降水天气的直接原因。

  • 标签: 大降水 成因 动力条件
  • 简介:以2009年11月5~8日北京地区发生的次特殊天气形势下的重污染天气过程为例,研究分析本次污染特点和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以及此天气过程的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结构特点。激光雷达是探测大气边界层及气溶胶的个高效工具,利用ALS300激光雷达系统测量信号,应用Fernald方法反演大气消光系数,根据反演的气溶胶消光系数的最大突变,即最大递减率的高度来确定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利用其观测的退偏比分析大气污染物特性。利用微波辐射计数据,确定大气温度和湿度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次污染天气下,大气具有很强的逆温结构,逆温最大可达近1K(100m)^-1,500m以上的大气相对湿度很低,在这种天气特征下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在400m左右,非常稳定。污染结束降雪开始前,大气逆温结构消失,大气湿度大幅度增加,接近饱和。根据lidar(lightdetectionandranging)退偏比的分析,本次污染天气是次典型的烟尘类颗粒物的污染,污染具有区域性特点。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与AOT(AerosolOpticalThickness)之间有明显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72。该lidar系统能够反演出秋季降雪前本次污染天气背景下北京城区上空的大气污染特性和大气边界层高度。

  • 标签: 激光雷达 污染天气 逆温 大气边界层 北京
  • 简介: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和实况资料,诊断分析了2008年1月16—26日克州地区出现的罕见的持续性连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造成冷空气频繁,是此次降雪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降雪量大的直接原因,而数值预报产品中的物理量的配置有利于降雪的形成和维持。

  • 标签: 环流形势 数值预报 物理诊断
  • 简介:利用NCEP/NCAR的2.5°×2.5°逐6h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1月17—19日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的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暴雪天气过程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两脊型,深厚的南支槽、西南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暴雪过程气旋性涡度可达15.0×10~(-5)s~(-1),低层辐合和中高层辐散有利于产生上升运动,250hPa附近正散度为3.5×10~(-5)s~(-1),中高层的强抽吸效应和强上升运动对暴雪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水汽来源为阿拉伯海,水汽通量增加和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说明西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暴雪区输送水汽并辐合;同时,地形的抬升作用有利于水汽凝结,云系接近西藏高原时云顶亮温(BlackBodyTemperature,TBB)明显减小,到达暴雪区上空时TBB为-50℃以下,其中西藏高原西部的普兰地区上空TBB达-60℃以下。

  • 标签: 西藏高原 暴雪 南支槽 云顶亮温 诊断分析
  • 简介:从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特征等方面对2009年9月6日至7日发生在青海海南地区的灾害性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灾害性天气的内在机制是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影响青海海南地区,使水汽、能量大量堆积,之后巴湖槽加深其底部下滑的短波槽处于海南地区,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是造成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这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 标签: 青海 海南地区 灾害性天气 分析
  • 简介:利用在线耦合的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V3.6(WeatherResearchForecastingModelwithChemistryVersion3.6)及环境、气象观测数据,在完成大气化学方案优选的基础上,研究了华北地区次重霾污染过程(2013年2月15-17日)对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重点关注次颗粒物、无机气态成分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人为排放对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即细颗粒物)生成的贡献,探讨了由此引发的气象条件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上述3种人为源的综合排放对华北地区PM2.5浓度的平均贡献率为91.27%,其中对北京、秦皇岛和沧州的贡献率分别达96.9%、95.9%和97.2%。这使区域地面太阳向下短波辐射降低近15.99%,区域平均地面辐射强迫达-26.51Wm^-2,由此导致地面温度下降0.14°C(3.68%),逆温增强,垂直温度梯度(?T/?z)升高0.026Kkm^-1,边界层高度降低18.92m(8.77%),平均风速减少约0.014ms^-1(0.35%),相对湿度绝对值升高0.51%,地面平均气压降低0.86Pa。对于15-17日污染过程,人为源综合排放的气溶胶对短波辐射的影响在天气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对边界层高度的影响较大,但不起主导作用,对温度、风速、相对湿度、气压的作用则远小于天气系统本身。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作为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OrganicAerosol,SOA)的前体物,其人为排放对SOA浓度的贡献率约为99.6%。同时,VOCs通过调整大气反应活性促进无机气态成分向无机盐转化,它对硫酸盐和硝酸盐浓度的贡献达50%以上。然而,VOCs对整个PM2.5浓度的贡献不及各种源综合贡献的1/4。人为排放的VOCs对气象场的反馈与综合排放的作用基本致,但对地面气压的影响VOCs排放时以热力因子为主,而人为源综合排放时以动力因子为主。上述结果暗示,灰霾污染过程所引发的气象条件向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方向

  • 标签: WRF-Chem模式 华北地区 灰霾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 反馈作用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6月28日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适应新形势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这重要讲话具有

  • 标签: 思想政治工作 气象部门 气象服务 气象工作人员
  • 简介:利用美国国家气候数据研究中心开发的Pairwise均性检验订正方法、加拿大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PMFT方法和PMT方法,结合20世纪再分析资料和详细的元数据信息对1951—2008年中国123个探空台站的温度资料进行均性检验和订正。结果表明:3种方法对中国探空温度资料订正幅度和订正前后的趋势变化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方面由于Pairwise方法设计的问题,导致对中国大部分台站同时改变辐射误差订正方法和系统升级造成的断点检测能力较弱;另方面由于PMFT方法未使用参考序列,不能去除气候变化本身的变化趋势,导致PMFT方法在断点判断上存在漏判的现象。而PMT方法结合20世纪再分析资料的客观判断方法较适合中国探空资料的均性检验和订正,其订正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中国探空温度数据的统计学特征在低层小于全球尺度探空温度的订正结果,而在高层基本和全球探空数据的订正尺度相当。两个间断点和0.0—0.2℃的订正量所占的比例最大。从中国范围来看,对流层为增温趋势,这种增温趋势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弱,至对流层顶100hPa转为弱的降温趋势。

  • 标签: 探空温度资料 均一性检验 PMFT方法 Pairwise方法 PMT方法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榆林CINRAD/CB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陕西北部绥德县2012年7月15日夜间次短时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对流有效位能为大暴雨积累了能量条件,850hPa两条湿舌为该次大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850hPa的“人”字型切变和地面中尺度低压加强了暴雨区辐合上升运动,干线过境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的爆发。强降水时段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合并增强且缓慢移动;雷达回波显示3个对流单体发展较快,后向传播且合并增强为深厚的湿对流风暴,其中个对流单体有中气旋生成,水平尺度12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65kg/m^2,并有三体散射现象,强降水开始后,三体散射消失。

  • 标签: 特大暴雨 高对流有效位能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中气旋 三体散射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多发易发频发的国情,不断拓展公共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领域,丰富服务产品,不断创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加快现代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自治区、盟(市)、县(旗)三级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不断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 标签: 气象服务 优势 防灾减灾服务 气象防灾减灾 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经济
  • 简介:2004年12月8—16日南昌市出现了次连续空气污染过程。利用城市空气污染观测资料和气象常规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和主要气象要素两个方面,对此次空气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续空气污染事件都是出现在风速小、无雨和有雾或霾的气象条件下,高空主要为高压脊的形势或是处在西风槽底的平直气流中,低层大气稳定,中层大气增温明显;地面形势主要为地面高压脊、高压底部或是倒槽前部,地面有弱冷空气南下时不定能改变污染状况。极厚、极强的逆温层和极小风速的持续存在是造成污染物高浓度最重要的气象条件。此外,地形也是影响南昌市空气质量水平的因素之

  • 标签: 空气污染 天气形势 静风 逆温
  • 简介:利用汉中市环境监测站提供的空气污染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对2007年12月17—26日汉中市城区连续空气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受高脊影响或平直西风气流控制,大气层结稳定,不利污染物垂直扩散;地面处于弱高压底部或均压场中,水平风速较小,不利污染物的水平扩散;近地层逆温更易造成地面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指数的变化与风速、气温日较差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85。

  • 标签: 连续空气污染 气象条件 汉中
  • 简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的人为和自然驱动因子、观测到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归因以及预估的未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最新科学进展,这些最新进展主要是基于大量新的和更全面的数据、对数据更复杂的分析、对各种过程更进步的认识、模式对这些过程模拟的改进以及对不确定性范围更广泛的分析得到的。

  • 标签: 评估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工作组 IPCC 未来气候变化 驱动因子
  • 简介:Gstar-Ⅰ型自动土壤水分站出现了次特殊故障。通过对这次故障的检查过程、处理方法和讨论,说明在检修自动观测设备故障时不应忽略检查机壳接地这环节,同时也说明PE保护接地(机壳接地)的不可或缺,提示台站在建筑设计、机房改造施工时,对市电电路布线、PE保护接地、防雷接地等方面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设计安装,避免因这些因素引发的人身安全及设备故障。

  • 标签: 自动土壤水分站 故障处理
  • 简介:引言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气象常规业务工作用计算机处理已成为可能,前些年在气象业务中,推出了种种“专家系统”,它对日常业务预报提供了有用的“专家预报指导信息”,但这些系统提供的仅仅是些重要天气(如暴雨、冰雹等)指导信息,作为常规预报方法,即预报员经天气总结,得出的预报指标,这些年直处于手工套用,且经常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指标材料丢失,造成不必要损失。为此,根据省局业务处要求,我

  • 标签: 预报指标 业务预报 气象业务 指导信息 计算机方法 专家系统
  • 简介:对2011年7月24~25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以NCEP资料为初值场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实况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模式对本次华北暴雨的模拟比较成功,基本反映出了本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分布特点。利用湿热力平流参数对本次华北地区的降水落区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指出,湿热力平流参数纬向平均的垂直剖面图上,湿热力平流参数的高值区及大值中心与地面的强降水雨区对应得较好,其梯度大小及向上延伸高度均可以定性地指示降水的强弱;垂直积分的湿热力平流参数与地面6h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在示踪弱降水区时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大值中心并不与强降水中心完全重叠,而是其梯度大值区与降水中心相对应;垂直积分的湿热力平流参数与6h累积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趋势比较相似,并且其变化趋势能反映降水的发展和消弱。

  • 标签: 华北暴雨 数值试验 湿热力平流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