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低氧血症的发生与年龄、术前肺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体外循环时间、肺部感染的关系及低氧血症发生后的处理效果和死亡率。结果6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17例,发生率为26.6%。低氧血症组与正常组在年龄、FEV1.0%、LVEF、体外循环时间、肺部感染率等相关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防治低氧血症是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低氧血症 危险因素
  • 简介:当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既往多基于危险因素及是否已经发生冠心病、卒中糖尿病等疾病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然而,约半数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于表面健康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明显升高者¨。,如何在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外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危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前期病变(preclinicalatherosclerosis,PCA)的研究。PCA通常指已有客观的动脉硬化证据,而尚无重要动脉血管(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以及外周动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而导致明确相应临床症状的情况,也有人称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subclinicalatherosclerosis)。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临床症状 前期病变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疾病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的49例病人的临床和造影资料.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病人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等29个变量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再狭窄组明显短于无再狭窄组.再狭窄组病人合并有糖尿病史比例较无狭窄组明显增多.Logistic回归分析:再狭窄与复查造影时间、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支架直径、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糖尿病史、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冠状动脉病变分类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病人发生再狭窄多在术后6个月以内.糖尿病史,术前TIMI血流分级,支架直径,ACC/AHA病变分型,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为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再狭窄 冠状动脉支架术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影像正常的急性心股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在349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有17例冠状动脉影像正常,分析这1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预后。结果冠状动脉影像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占17/349(4.87%),平均年龄(43.6±6.32)岁,45岁以下者15例,全部为男性,临床无心衰、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预后好。结论生心肌梗死可以发生在正常的冠状动脉基础上,此种情况多发生在45岁以下的男性患者,病前多健康,临床无严重并发症,预后好,预防冠状动脉痉挛是该病的主要策略。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术 心肌梗死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臂踝指数检测对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或)CT血管成像证实的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老年患者48例(狭窄组),另选择无锁骨下动脉病变患者50例(对照组)。采用无创伤全自动外周动脉检测仪测量臂踝指数、两侧肱动脉收缩压差、脉搏波上行时间和脉搏波形。结幕狭窄组患侧肢体的臂踝指数明显低于健侧肢体和对照组;狭窄组患侧肢体的脉搏波上行时间较健侧肢体和时照组明显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狭窄组两侧肱动脉收缩压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狭窄组患侧肢体的脉搏波形呈低钝波40例(83%),呈低平波8例(17%)。结论检测臂踝指数等参数有助于快速筛查和诊断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为临床寻找后循环缺血的原因和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血压测定 四肢 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2例新生儿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完善术前检查,用药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尽早采取介入手术方法.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尿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温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结果病例1术后2个月院外死亡,考虑死亡原因为动脉导管支架再狭窄后的低氧血症.病例2半年后顺利进行2期外科手术.结论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新生儿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护理的关键.

  • 标签: 动脉导管 新生儿 支架 护理
  • 简介: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FD)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体现出从动脉瘤囊内填塞到载瘤动脉重塑治疗理念的转变,为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方法.国际动脉瘤治疗研究(InternationalStudyofAneurysmTherapy,ISAT)和最近发表的Barrow破裂动脉瘤研究(TheBarrowRupturedAneurysmTrial)均已证实,在经过选择适应证的病例中,血管内治疗优于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血流导向装置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且致死率高,故早期诊断及临床干预变得尤为重要,目前诊断冠心病主要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1],但其是一种有创检查,会对心脏有一定的损伤,故寻找一种诊断价值高的无创指标变得更加重要。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是由一种急性时相蛋白[2],是肝细胞在炎症基础上合成和分泌的,研究发现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独立于血脂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高敏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病变 单支病变 多支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顺性分析3333例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资料。结果3333例双源CI’冠状动脉成像中,共检测出心肌桥患者1349例,共1532段,心肌桥检出率45.96%。其中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1284段,占83.81%;前降支近段心肌桥7段,占0.47%;前降支远段心肌桥44段,占2.87%;右冠状动脉近段7段,占0.47%;右冠状动脉中段15段,占0.97%;右冠状动脉远段22段,占1.43%;左回旋支中远段58段,占3.78%;左回旋支远段心肌桥95段,占6.20%。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晰显示正常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心肌下的壁冠状动脉,是诊断心肌桥的重方法。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心肌桥
  • 简介: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破裂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危险性大。近10多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的日趋成熟,手术的风险已逐渐下降,而围手术的正确处理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护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行血管内治疗的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提高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coronaryflow,SCF)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帧计数(TIMIframecount,TFC)法作为测定SCF的指标,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SCF组107例,正常对照组107例,均排除既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及其他类型心脏病。入院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测量并记录糖代谢、脂代谢等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CF组糖尿病史、吸烟史、酗酒史、脂代谢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7例SCF患者中,最常见的受累血管为3支血管同时存在SCF,其中右冠状动脉(RCA)为最常见的受累血管。结论吸烟及酗酒患者更易发生SCF,SCF患者存在糖代谢和脂代谢异常。

  • 标签: 冠状动脉慢血流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解除颈动脉狭窄对慢性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30只,将制模成功大鼠12只随机分为狭窄纽和狭窄解除组,每纽6只。另选6只大鼠为假手术纽。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狭窄组大鼠SOD活性明显下降,丙二醛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狭窄组比较,狭窄解除组大鼠SOD活性明显升高,丙二醛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氧化损伤参与了重度颈动脉狭窄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且解除颈动脉狭窄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脑血流、抗氧化作用有关。

  • 标签: 认知障碍 脑缺血 颈动脉狭窄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方法。4例海绵窦段动脉瘤行颈动脉血流阻断试验(Matas试验)后,施行颈内动脉孤立术,其余8例行“假性瘤颈加固夹闭术”或“破口夹闭术”。并对取下的瘤体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取下瘤体的病理学显示为大量血栓及机化物,无弹性纤维或平滑肌细胞等正常血管壁成分,符合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出院时按Barthel指数(BI)评价预后,9例日常生活能力良好(BI≥75分),2例生活能力中度缺陷(BI:50~70分);1例死于术后脑梗死。9例进行了3个月至7年的门诊随访,有5例复查了DSA,2例复查CTA。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所有被随访的患者均未再出血。结论: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术前需了解颅内血管的代偿充盈情况,有必要行Matas试验。必须充分认识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并行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动脉瘤 假性 诊断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患者冠脉Gensini积分及血浆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的相关性,了解Lp(a)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80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择期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成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组(对照组),单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和(或)主干病变组。多组间两两血浆Lp(a)浓度及Gensini积分比较采用LSD-t检验进行分析;Lp(a)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选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分析。结果4组间Lp(a)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三支组和(或)主干病变组Lp(a)浓度与Gensini积分有弱相关性(Sr=0.281,P=0.042)。结论在严重冠脉病变患者中Lp(a)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浆脂蛋白a GENSINI积分
  • 简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arterioscleroticencephalopathy,SAE),又称宾斯旺格病(Binswangerdisease,BD),是一种血管性痴呆,由德国学者Binswanger于1894年经过病理学证实后最先报道。SAE最初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因此检出率较低。截至1987年,文献报道尚不足50例,因此曾被认为是罕见病。随着CT、MRI等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SAE检出率逐渐增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文献报道,

  • 标签: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神经影像学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ECGf波特点与血栓栓塞危险性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NVAF患者69例,根据是否合并血栓栓塞事件,将患者分为栓塞事件组(23例)和无栓塞事件组(46例)。描记ECGV1导联,测量f波的振幅、f波时限和f-f间期,并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相关分析及logistis回归分析。结果栓塞事件组患者f波振幅较无栓塞事件组低(0.076±0.018)mVvs(0.092±0.03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间期较无栓塞事件组短(0.115±0.009)svs(0.126±0.01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波时限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f波振幅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P〈0.05),而与左心房、LVEF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波振幅减低是老年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CGf波特点有助于评估老年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超声心动描记术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颅内血管畸形。近年来随着微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发展,脑动静畸形经血管内治疗的指征不断被拓展,α-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经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脑AVM的成熟方法之一。作者就近5年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NBCA栓塞治疗32例脑AVM的临床资料及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丙烯酸正丁酯 血管内栓塞 临床疗效 疗效分析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结合二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栓塞结合二期SRS综合治疗AVM并获得影像学随访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7~96个月。将DSA显示血管流空影完全消失视为治愈。按照是否治愈分为治愈组29例,未治愈组37例,观察两组AVM是否破裂、栓塞前体积大小和栓塞程度等不同因素对综合疗法治疗AVM治愈率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因素。结果(1)治愈组中,AVM破裂22例(75.9%),未破裂7例(24.1%),直径〈3cm和≥3cm分别为26例(89.7%)和3例(10.3%),患者Spetzler-Martin(SM)分级Ⅰ~Ⅲ级;未治愈组中,AVM破裂20例(54.1%),未破裂为17例(45.9%),直径〈3cm和≥3cm分别为18例(48.6%)和19例(51.4%),34例患者(91.9%)SM分级Ⅰ~Ⅲ级。(2)随访过程中,29例(43.9%)达到影像学治愈,64例(97.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1分;发生并发症6例。(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AVM大小(OR=0.141,95%CI:0.035~0.570,P〈0.01)和介入栓塞程度(OR=2.414,95%CI:1.038~5.613,P〈0.05)是治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管介入栓塞联合SRS治疗颅内AVM是有效且安全的。AVM直径〈3mm是综合疗法治愈率的独立保护因素,介入栓塞程度是未达到影像学治愈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伽玛刀 介入栓塞 多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溶栓与单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3例急性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被随机分为溶栓组(n=32)与单纯抗凝组(n=31)。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动脉血气指标及右心功能指标变化,进行疗效分析。统计两组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及右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0.01);与单纯抗凝组比较,溶栓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77.8±7.3)mmHg比(83.4±8.7)mmHg]、右室前壁活动度[RVAWM,(4.9±1.7)mm比(5.8±2.2)mm]显著上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23.1±2.8)mmHg比(16.5±2.4)mmHg]、肺动脉收缩压[PASP,(54.6±7.9)mmHg比(34.2±7.5)mmHg]显著下降(P<0.05或<0.01)。溶栓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抗凝组(100%比80.6%,P=0.002)。两组出血发生率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压力,改善氧合及右室功能指标,无禁忌患者可考虑优先推荐。

  • 标签: 肺栓塞 心室功能障碍 血栓溶解疗法 抗凝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