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孕育。破土。流传。永恒。千年的文化,沉睡在粤北大地的红土上,历史的明眸,隐藏着沧桑的传奇。当现代文明开启尘封的梦,刹那间,历史的光影熠熠生辉。一个个远古的器具,远古生活的缩影:一

  • 标签: 遗址外 马坝人遗址
  • 简介:第一次知道弗里德里希·迪伦特(FriedrichDurrenmatt,1921-1990),是从王小波的书里。王小波把《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当成小说范本,在好几个地方提起。在二十年前的中文系学生眼里,王小波要算绝世高手了。迪伦特,是绝世高手的写作导师。王小波提到过不少写作导师:杜拉斯、尤瑟纳尔、图尼埃尔、迪伦特……凡是他称许的,必要去找,去读。他的书单,比老师的书单管用。这么一路读下来,至今仍然喜欢、惦念的,只剩尤瑟纳尔和迪伦特。哪怕只为他们,也该感激王小波。

  • 标签: 迪伦马特 随笔 叛徒 帝国 尤瑟纳尔 王小波
  • 简介:词群是指在词义上有着语源关系,在文字形体上有着家族标志特征的一类词。汉语""词群指以"()"为义符所构成的字(单纯词)和以""为义素构成的合成词、惯用语和成语。汉语""词群在字形发展、构词方式、词形发展及词义演变上,都是一个秩序井然并且有着深厚认知基础的层次系统。本文通过对"()"词群的字形发展、词形特点及词义演变的分析,揭示出""词群产生的认知基础。

  • 标签: “马”词群 字形发展 词形特点 词义演变
  • 简介:许多如我一样的读者,只知道知遥先生是回族作家,是一位真诚坦率的文人,是一位敢于为文学大声疾呼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对于文学新人倾心扶持、不吝指教的长辈,却很少知道知遥先生还是油画家,有其独特鲜明的艺术追求,更是没有机会一睹其色彩斑斓的油画作品,感受他那绚丽的色彩变化。

  • 标签: 油画作品 印象 随笔 色彩变化 知识分子 艺术追求
  • 简介:近日,美国通用汽车(通用)与四川腾中重工(腾中)就通用旗下高端全路面悍马车业务的出售签署最终协议。

  • 标签: 协议 通用汽车 悍马车 路面
  • 简介:红先胜1兵三平四将5退1①2五进六将5退1②3六进七将5进14炮九进二炮2退55兵四平五将5平46七退六炮2进87相七进五士4进5③8兵五进一将4进1④9炮九退一将4平510兵五平四炮2平311炮九平一卒8平712相五退三炮3平713炮一平三卒5进114帅四进一卒9平815六进四

  • 标签: 炮兵 红先胜 棋谱 残局
  • 简介:采西亚建国后对华人文化的区别对待,使大马华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进而直接催生了华文学的反乌托邦书写。一方面,对文化中国的美好想象形塑了文化乌托邦,但是融入过程中的失落感和文化归属的焦虑感迫使作家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原乡在想象中被“误读”.打上了华人家族垦殖史的深深烙印而成为作家们的“乡土乌托邦”。原乡“误读”和反乌托邦书写的纠缠.不但展现出马华作家们新时代的思考面向和轨迹,而且表达了他们对故土、家园在工业化社会的强势侵袭下不断变异而感到的无尽担忧。

  • 标签: 马华文学 反乌托邦 原乡“误读”
  • 简介:一1981年初冬,我收到父亲一封信,他说村里又要搞单干了,大块的方田被一根根木头橛子分割成条条块块,木头橛子上写着各家户主的名字。生产队的牛棚猪圈也都拆了,我家分到一匹。父亲说这还不错,身架大,有力气,就是老了一些,脾气不太好。父亲的信洋溢着兴奋与喜悦。似乎还有一点隐约的不安。这么多年了,自己家好像还从

  • 标签: 草原 冀中平原 父亲 拉车 孤独 心不在焉
  • 简介:正荣先生,六十多年来执着地勤于耕耘,结下了累累硕果。他情系民间,是一位扎根于民间的艺术人类学专家,是一位热爱民间、亲力亲为的民间艺术收藏家,还是一位取法民间的创新蜡染艺术家。

  • 标签: 艺术研究 民间艺术 民族 艺术人类学 收藏家 艺术家
  • 简介:我十分怀念巴彦塔拉,巴彦塔拉革原,和巴彦塔拉的一匹。那是一个大旱的夏天。时光穿过红山,又穿过萧太后的宫墙时,我远远地坐在巴彦塔拉的草地上,和身边的讲话。讲旱天的青草,讲高飞的鹰。巴彦塔拉的,静静地听着,眼睛充满语言,但不开口。我知道,这是的修养。其实,我讲述给的那些事物,比我熟悉。比如青草,那是的生命;比如鹰,那是走在天空的兄弟。

  • 标签: 塔拉 草原 讲话 青草 萧太后 穿过
  • 简介:探讨克尔兹与洛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然而,以前同行的研究更注重于讨论洛通过对克尔兹的堕落的认识而幸存下来,而忽略了通过洛的探索来研究一个真实的克尔兹.洛与克尔兹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本文旨在探讨在逐渐的接触中马洛对克尔兹及其探索的理解.

  • 标签: 马洛 克尔兹 真实 亲近感
  • 简介:<正>华文学从一九一九年的诞生到五十年代华文学独特性的形成,这段过程文学史家方修先生在他的巨著中已经作了详细的论述,我不再重复。这里我想大略谈一谈五十年代后华文坛的一些状况。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还得提一提华文学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其一是战后初期(1945——1948)发生的有关“华文艺独特性”和“侨民文学”的那场大论争。参与这场论争的作者非常多,论文洋洋洒洒,涉及的问题也非常广。这场论争建立起了“华文艺独特性”的理论指导,也纠正了“侨民文学”的创作偏向。其二是紧急法令初期(1948——1953)。英殖民

  • 标签: 马华文学独特性 马华文坛 马来亚 渊源 侨民文学 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