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p·26· 10罗尔斯专门把"Peoples"和传统的国家观进行了比较,10基于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等当代哲学家对"传统主权"和"民族国家"做出的这种解构,罗尔斯在他的《万民法》中创设了一种新型的、不同于传统民族国家的"弱势国家"(弱势国家"(Thin State)────"People"

  • 标签: 国家命运 极权民族 民族国家
  • 简介:在中外文学关系中,弱势民族文学对于中国作家来说是一种被引为知己的异域文化,有着贯穿始终的被关注、介绍和翻译的过程。说其原因并不奇怪,中国在20世纪初是从经济上的后发国家起步,学习、追赶西方先进国家的,这个历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屈辱、被动和异化感。所谓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列强在殖民运动中向外倾销的一种文化观念,随着强势的军事侵略,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被普世化了,

  • 标签: 中国作家 民族文学 中外文学关系 异域文化 后发国家 先进国家
  • 简介:文学写作在新世纪以来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相对于甚嚣尘上的市场化商品文学和现代主义余脉的所谓"纯文学",民族文学这一最初由官方文化规划下的严肃文学日益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由最初带有众声合唱的一体化意识形态下的组成因素进而逐渐生发出自己的主体性话语,成为边

  • 标签: 民族文学 蒙古族 小说 意识形态 哈萨克族 阅读
  • 简介:雨果是我喜欢的外国作家之一,他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和敲钟人加西莫多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故事结尾的浪漫一笔:当爱斯梅哈尔达遭受绞刑后遗体被拖到巴黎郊外的一处坟窟,痴情的加西莫多紧抱着爱斯梅哈尔达长眠窟中。十八个月后,人们发现并想把他和他抱着的那具尸骨分开,他就倒下去化作了尘土。加西莫多的忠贞,曾让我唏嘘不已。后来读明史,知道明末大将袁崇焕为崇祯冤杀,余义士终身守墓。一位北京的朋友告诉我,自余义士始,余家世代守墓,其十七代传人佘幼芝女士仍在默默地践行先祖的承诺,这就更让我敬佩万分。一场冬雪使北京的气温骤降至零下12度。12月18日清晨,辗转问道,终于在崇文门外东花市斜桥一个拥挤的大杂院里寻到了余女士的家。余幼芝女士和其丈夫焦立江古道热肠,开门延客。主家陈设简陋,是典型的京城普通人家,主客简单寒暄后,主人奉上温热的红茶。接着,我熟知的袁崇焕与佘义士的故事梗概在余女士夫妇深

  • 标签: 民族英雄守墓
  • 简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族舞蹈作为其中有代表性的艺术对于展现各民族的精神风貌,表现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及审美倾向都有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比如《雀之灵》《太阳女》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虽然民族舞蹈作品不断涌现,但是能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却又乏善可陈。

  • 标签: 民族舞蹈 舞蹈作品 声光电 审美倾向 雀之灵 太阳女
  • 简介:清初遗民诗人持守“夷夏大防”的儒家观念,存道救亡,在社稷倾颓异族入侵之时,悲慨愤激,效一己之力奋勇抗争,对抗清兵之入侵与征服,牺牲生命而在所不惜;国亡之后不忘国仇家恨,愤于异族压迫之酷烈,哀民生之多艰,多有秘密奔走,积极参与抗清运动,以图恢复,相与砥砺志节,坚持操守,坚持民族气节;在奔走无力、复国无望后选择了无奈退隐、老于布衣,著书立说,以图民族精神之不亡、民族文化之保存,以待终有一日,河山重归,日月重明。他们以诗描写明末清初的动荡局面和抗清战争,称颂抗清英雄遗民节士,表现了国家沦亡之痛、生灵涂炭之悲、江山易代之恨,复国之志、亡国之悲、故国之思、忧民之情、悯世之心都见于诗中,而在这些情感背后是遗民诗人坚定的民族立场。

  • 标签: 遗民诗 民族立场 抗清斗争 复国之志
  • 简介:柳蒿芽是一种很神奇的野菜。很久以来,我就想为它唱一支歌,因为柳蒿芽本身就是一首歌,一首在我心中常唱不衰的歌……说它神奇,是说与柳蒿芽相比,没有哪一种野菜能和一个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会使人们怀着崇敬和殷殷的感恩情愫,把它形成一种文化,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 标签: 柳蒿芽 邻居们 水洼 布袋子 林地资源 晴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德昂族是云南人口仅几十万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滇西南各州县。德昂族种茶的历史悠久,他们男女老少对茶向来都是情有独钟,别具深情,这种心态世代相沿,从而形成了渗透到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各个方面的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德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即“茶文化”。

  • 标签: 云南 德昂族 茶文化 民俗文化 景颇族 哈尼族
  • 简介: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文学给当代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民音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之的搜集、整理与改编以及文人吸取其营养的创作中。前一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共名”的制约,显示出多民族民间文学尤其是非汉民族文学的边缘化地位,后一类作品中较优秀的部分则显示出另一条道路:即知识分子与民间结合的道路。

  • 标签: 多民族文学 民间精神 中国 民间文学 文学创作
  • 简介:1938年,毛泽东提出要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要求将“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结合。1940年春,毛泽东又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后来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该刊第二期发表洛甫的《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两篇文章都提出了“民族形式”问题。由此,引发了从延安到国统区甚至蔓延到香港知识界的热烈争论。

  • 标签: 民族形式 延安文艺 “民族性”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文化》 民性
  • 简介: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我国民族音乐研究已走过了三个阶段80多年历程,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延安吕骥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和重庆国立音专“山歌社”为代表的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为代表的第二阶段以及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以“南京会议”为起始标志的第三阶段。从方法论和价值观上看,第一、二两个阶段的研究是“在大量搜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用西方音乐理论对这些作品进行形态学的分析,从而达到为音乐创作服务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方式”。第三个阶段由于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高厚永教授为首的一批音乐学者首先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概念,所以可以称之为“民族音乐学的方式”。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民族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学科意识 民间音乐作品
  • 简介:九十年代的中国,恐怕没有一个作家学者像余秋雨那样在文化的“高位”上,把文化当作伟大旗帜,为文化文化,充满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享有呼风唤雨的“文化”的号召力,像他那样成为一个文化“旗手”,让所谓“中国文化”的旗帜海内外迎风飘扬。

  • 标签: 文艺批评 余秋雨 作家
  • 简介:很多初中生对于历史课堂都兴趣不大,觉得枯燥乏味,这极大地影响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于教师来说,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课堂氛围变得活泼而生动,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应用历史故事无器是一种非常存效的方法,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国民众的文学观念发生了怎样变化?当下俄国大学和中学如何面对本土的文学史?在普通居民阅读中(俄国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文学的国度之一)哪些作家属于经典?这种阅读对支撑当代俄国社会转型有怎样的积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是国际社会和中国人颇为关注的。然而,局限于当代俄国学者所编撰的《俄国文学史》教科书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这次文学史变动、文学观念变迁、审美革命等远不是学术界同仁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宏大语境下发生的社会性行动:20-21世纪之交因为疆域变动、民族国家重构、政治制度重建等原因,俄国这种社会性巨变导致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型,而且当代俄国文化转型具体语境是相

  • 标签: 民族主义 俄罗斯 本土文学史 审美导向 审美价值 文学研究
  • 简介:路易斯·厄德里克是当代美国创作得奖最多的本土裔女作家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她不仅书写了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的苦难历史和心理创伤,还细致描述了部分白人在这段历史记忆中复杂的心理纠葛,引发人们对印第安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本文立足于杰弗里·亚历山大的文化创伤理论,试图解读作品中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经历的集体创伤,分析其产生的过程以及给不同族群带来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作者本土裔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 标签: 《鸽灾》 路易斯·厄德里克 文化创伤理论
  • 简介:7月4日至9日,为落实中国作协党组“作家要关注农村、关注农业、关注农民,努力反映农业新发展,表现农村新变化,塑造农民新形象”的指示精神,《民族文学》杂志组织部分在京及外省少数民族作家,赴辽宁凤城大梨树村进行采风和调研。作家们参观了大梨树村“全国水土保持示

  • 标签: 少数民族作家 民族文学 杂志社 梨树 丹东地区 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