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3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画从来只画“活的”不画“死的”,所以,“花鸟画”从不称“静物画”,中国画家也不会像西画家那样去画静止中的死鱼、死鸟或杯子、盘子、瓶子。但张卫偏偏用中国画去画西洋的静物画,去画那些静置的反叛文人画情调的瓶瓶罐罐。

  • 标签: 张卫 中国画 图式 《水墨静物》 绘画技法 艺术精神
  • 简介:1972年,年近60的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9-29——2007—7-30)以其特有的理性和“日常的方式”纪录了《中国》。然而,这部纪录片却引发了一场中意外交事件和在中国持续了一年多的大规模的全国性批判运动。如今,纪录片《中国已远---安东尼奥尼与中国》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师晚年的影像,同时也将当今的中国与32年前的中国穿插对应,为大师、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生命面貌流转的记忆。晚年的安东尼奥尼,专心于绘画,他的画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有着莫名的相似。大师说:“对于中国,我尊重,然后热爱。”在当下,世界急速发展着,许多值得珍视的东西慢慢变得不重要了,大师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依然有一些人栖息在大师曾为他们营造的梦境里,久久不愿离去。当大师通过一部纪录片向我们走近的时候,《中国》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 标签: 《中国》 纪录片 流转 生命 刘海平 安东尼奥尼
  • 简介:一、西方现代文明的理性危机和对生命诗性的呼唤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以它的科学技术和追求资本的商品消费主义,消解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尽管科技发达和生产力的进步曾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生活上的无比富裕,但人也被逐步异化,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丧失了主体的能动性和高级的精神情感以及道德品格,从而机械、物欲、功利地生活在现代世界。

  • 标签: 《阿甘正传》 商品消费 意义解读 西方现代文明 精神情感 生存智慧
  • 简介:2010年11月18日.“直面生命——吴长江青藏高原作品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隆重开幕。该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举办,集中展出吴长江近年来赴青藏高原写生创作一百余件,其中既有严谨细腻的版画.酣畅淋漓的水彩.也有言简意赅、生动流畅的速写.素描。

  • 标签: 青藏高原 作品展 长江 生命 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0年
  • 简介:本文回顾了欧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有关情节剧"文本协商"理论及当代学者对中国30年代情节剧的研究,并由此提出积极阅读20世纪30年代情节剧及其中女性角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女性主义情节剧的批评方法认为研究者应该找到电影文本中的异质性声音。鉴于此,笔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电影文本中的女性角色可能是各种意识形态力量协商的结果,这种协商使得女性角色呈现出多元的意涵。

  • 标签: 20世纪 30年代 情节剧 异质性 “文本协商”
  • 简介:多丽丝·萨尔赛多(DorisSalcedo)的《无用的祷告》是对不公正、犯罪和虐待的强烈谴责,以及对一个更好世界的无声祈祷。一个为纪念全世界谋杀案中牺牲者的空间被建立起来,它颂扬的是那些唯一的过错就是没有权力,甚至连坟墓都没有的普通人。它还给予“希望”,因为——如萨尔赛多说的——“生命或将胜利”。

  • 标签: 祷告 生命 “希望” 谋杀案 普通人 世界
  • 简介:"昏迷/死亡"事件刺穿了世纪末华丽的富足神话,使《一一》反转进入一个"由死及生"、追问生命意义的叙事进程。而在镜头语言上,杨德昌一方面运用丰富的都会建筑元素展开对人性异化境况的暴露;更重要的是其创造性地对镜像时代的高度自觉与批判性思考,正是借由对镜像的反身指涉,他不仅实现了对电影本身的解码,同时完成了对新千年虚实边界模糊的科技时代的重新编码。

  • 标签: 《一一》 由死及生 镜像时代
  • 简介:“鹰舞”在塔吉克祖先跋涉的历史中诞生,无声地传承、记录着塔吉克人几千年的文化密码。本文阐释了田野调查所观察到的民间自娱形态与教学规训形态中鹰舞的文化意蕴,从不同的表演场域出发揭示塔吉克民族的生命智慧。

  • 标签: 塔吉克族 鹰舞 文化意蕴 文化传承 身体形态
  • 简介:2015年台湾电影金马奖,导演张作骥的《醉·生梦死》受到重点关注,最终获得10项提名并赢得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音乐4项大奖,此片参展德国柏林电影节,也获得广泛好评。电影涉及到了很深的伦理讨论,对母子、兄弟、情人、同性恋等复杂的情感进行展现,触及到台湾底层、边缘人物徘徊无奈、被生活压迫的细微情感,整体的梦幻、沉沦是台湾文艺片中少见的风格。

  • 标签: 隐喻分析 表现主义 人物 台湾电影 生命 柏林电影节
  • 简介:称之为巧合也好,称之为天意也罢,但是泰伦斯·马利克翘首以待的《生命之树》戛纳首映,就安排在一位加利福尼亚的福音派信徒预言的“被提”(TheRapture)发生日期之前不足一周。这位信徒的预言当时曾被广泛报道。在此,有趣的不是预言,而是一位异想天开的耄耋老人,能够凭借一条满脑子都是启示录之类的训谕的传教者自从基督教创立以来就刺刺不休的断言,而制造国际版的头条。奇怪的是,美国人对于此类不经之谈缺乏抵抗力——瞧瞧,

  • 标签: 《生命之树》 天堂 加利福尼亚 预言 福音派 基督教
  • 简介:蔡小丽的画,是细腻清新而又充满感情的心灵之歌。她无论画什麽花卉,都单纯而丰富,清新而别致,有着分明的秩序,精到的传情效能,善于使用鲜明单纯不依特定光源而转移的假定色,但已非传统的形态,不仅减少了装饰意味,而且大大地发挥了光与色表现力,极大地强化了视觉感受的直观性。

  • 标签: 花卉画 心灵之歌 视觉感受 装饰意味 善于使用 表现力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5-21
  • 简介:这种文化生命审美惯例的象征意象的图像展示,二、吉祥图像文化象征的生态环境我国的吉样图像有着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形成的独特的生命图像象征意象艺术

  • 标签: 中国传统 传统吉祥 吉祥图像
  • 简介:时代赋予了这一代学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学术素质和人格特征。他是其中的一分子,早年深受家乡民间音乐浸染,60年代初进入在学。“文革”打碎了梦想,心灵却只有在民间音乐中才能得到抚慰。曾经失去,所以格外珍惜,珍惜时间,珍惜学术生命,一生致力于清贫的民族音乐研究事业而无怨无悔。这正是这一代学者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们无法规避的精神归宿: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伴随着对传统音乐遗失的忧虑;长期艰苦的田里工作奠定了他们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学术素质 乔建中 研究历程 民歌
  • 简介:2001年6月3日,美国著名“配角”大师安东尼·奎因在波士顿的一家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6岁。这位以影片《巴黎圣母院》中“钟楼怪人”形象而为我国广大观众所熟知的大明星,从艺几十年来虽拥有一张“被视为绝对丑陋之典型的面孔”,却深得女人缘,生活中的故事远比银幕上的更加精彩。母亲如果说安东尼·奎因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的话,那么这个传奇的创造者便是他的母亲奥露卡。奥露卡是墨西哥印第安人,年轻时长发飘飘,甚是好看。她长着一对绿色的眸子,是印第安人中的美女。奥露卡在一个爱尔兰裔的家庭做佣人时,结识了这家的儿子弗兰西斯·奎因,弗兰西斯身材高大,沉默寡言,有种与众不同的威仪。俩人相恋不久,墨西哥爆发了内战,弗兰西斯奉召入伍。根据墨西哥的习俗,男子从军女友或妻子都要陪着爱人共赴战场,为他包扎伤口或准备饮食,奥露卡自然义无反顾。只有16岁的奥露卡就在开往战场的列车上和弗兰西斯成婚了。一天,军方下令所有怀孕的“女战士”都必须撤退到后方。奥露卡偏巧有孕,迫不得已,与丈夫依依惜别,辗转回到弗兰西斯的老家——墨西哥的奇瓦瓦。但是,还未到奇瓦瓦,奥露卡便在路上临产了。1915年4月21日,安东尼·奎因伴随着战火和枪炮声来到了这个世界。等到了奇...

  • 标签: 中的女人 女人专稿 安东尼·奎因脆弱
  • 简介:寻找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问题的切入点潘公凯(中央美院院长.“建筑与城市文化研究”博士班导师)关于本次论坛的初衷首先我想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对远道来参加这次研讨会的郑培凯教授、夏铸九教授、王鲁湘先生等几位客人,包括在北京市内的其他几位,像阿城先生、郑也夫教授等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各位都是美术方面、规划方面、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今天在这里将一同讨论关于发展中的城市形象的话题。

  • 标签: 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形象 文化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 文化研究 专家学者
  • 简介:电视连续剧《突出重围》播出以来,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对军事题材不感兴趣的人,锁住频道,“太好了,没看够”。而一些有着几十年军旅生涯的老兵却反映“不真实,看不下去”。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该剧不愧为“五个一工程”获奖的优秀作品,但在艺术的真实性上,有几个问题愿与编导者商榷。一、方英达的角色定位准不准?扮演者自述说:“方英达经历了我军小米加步枪、飞机加大炮、火箭加卫星的三个阶段,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军人。”这个经验应该首先包括

  • 标签: 于真实电视剧 生命于真实 电视剧突出重围
  • 简介:高大钢“流动的记录”2005年个人油画艺术展让我有机会较为完整系统地面对面地“阅读”画家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各个时期的油画创作精品。从高大钢作品的图象形式中,我发觉其对生命主题的深度追求和探索是建构在其带点狂野的浪漫主义抒情本性之上的。他的作品充分借鉴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大师蒙德里安的艺术元素,但在心灵的探索、意境的营造、抽象话语的阐释上又有其个人独特的风格。

  • 标签: 生命主题 风格派 流动 构成主义 本性 作品
  • 简介:中国人喜欢龙、崇拜龙,中国书法也喜欢以龙蛇作喻。龙是大龙,蛇是小龙,中国古代书论常以龙蛇来比喻书法。比如,“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矫若游龙,疾若惊蛇”;“龙蛇竞笔端”;“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见蛇斗而草书长”等等,都是这方面的显例。因为龙善变,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显、能飞能潜,而书法的线条之所以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充满运动和变化,一切都在流动中、变化中和游走之中。龙蛇的意象,充分体现了书法的生命精神。在中国书法的线条里,龙蛇形象充分表达出书法家对于永恒生命活力的赞颂和向往。

  • 标签: 中国书法 生命精神 生命活力 中国人 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