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血液流动力学监测与床旁超声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2例,按照平行的原则将这6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多参数无创监测,观察组患者应用床旁超声与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血液动力学检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超声图像、检测指标与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超声图像特征差异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AP、PaO2/FiO2均明显高于治疗前,HR与EVLW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血液流动力学监测与床旁超声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续心排血量监测 血液流动力学监测 床旁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治疗中使用腹腔镜手术联合不同药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2例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随机分为A组(51例,腹腔镜手术+米非司酮)与B组(51例,腹腔镜手术+孕三烯酮)。对比不同组别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复发情况。结果两组腰骶坠胀改善率、性交痛改善率、痛经改善率以及不良反应出现率、复发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治疗中使用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或孕三烯酮在促进患者症状改善、复发率降低上效果相当,并且均未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卵巢 巧克力囊肿 米非司酮 孕三烯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来我院行I类切口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来我院行I类切口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2017年6月1日起临床药师对I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合理率及抗菌药物使用平均费用。结果研究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平均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对I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不仅可有效降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不合理率,还可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费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临床药师 I类切口 围术期 抗菌药物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抗甲状腺药物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致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6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8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按照肝功能异常出现的原因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致,观察组为抗甲状腺药物所致。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的肝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及生活指标异常,比较两组患者甲状腺素水平和治疗转归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临床表现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的比例分别为,观察组患者出现ALT和AST升高的比例分别为100%、100%,二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抗甲状腺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二者在临床表现方面无明显差异,二者的鉴别可依赖肝功能检测如ALT及AST,后者出现生化异常较为明显。

  • 标签: 抗甲状腺药物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肝功能异常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原因、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者30例,所有患者立即停用导致相关性腹泻的抗菌药,采用补液、补钾、禁食等治疗,避免使用抑制肠蠕动的药物。结果30例患者中有轻症27例,经过治疗症状均好转,治愈率达100%,重症3例,其中2例症状完全消失所需时间平均比轻症多十天,1例治疗无效死亡。年龄大、抗菌药物种类、多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时间长等均与相关性腹泻的发生有关。结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个体化用药、减少侵入性操作、补充益生菌、鼓励早期进食、肠内营养。

  • 标签: 呼吸内科 抗菌药物 相关性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标本50例微生物学检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方法按丹麦国立血清研究所微生物诊断实验室常规方法进行,我们用丹麦王国提供的NEO-SENSITABS系列11种抗生素药片对50株细菌做药敏试验。结果各类标本总阳性率为31.4%,高于国内其他同类资料公布的数据,其中血标本为51%,这是由于我们采用的需氧,厌氧同时培养的方法有关,厌氧菌如类杆菌及兼性厌氧菌得分离出来,痰检率较低为19.9%。结论传统意义上的传染性疾病(如由伤寒杆菌,白喉杆菌引起的疾病)逐步减少,而由人体自身的正常菌群和来自周围环境的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逐年递增。耐药菌株明显增加,我国由于微生物检验工作尚为广泛开展,大多数临床医生根据经验,而不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对病人进行抗生素治疗

  • 标签: 细菌培养 药物敏感 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头孢菌素类联合应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病例。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间出现的头孢菌素类联合其他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资料110例,对其联合用药种类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10例不良反应病例中饮酒或服用含乙醇的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比例最高为28.2%,其次为联合考来烯胺、中药制剂、非甾体抗炎药,联合用药中抗凝血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最低为3.6%;在110例不良反应病例中发生过敏样反应患者最多为32例,其次为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结论应加强临床药师和医师的专业知识,重视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不可盲目联合用药,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 标签: 头孢菌素 联合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2例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48%VS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MT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IMT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少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症状,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脑梗死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临床疗效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病毒性脑炎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及药物疗效。方法将2013年2月份-2017年10月份收治的病毒性脑炎后继发性癫痫的患者2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值情况,药物使用名称,联合使用等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统计相关的治疗效果。结果VPA,CBZ,TPM,CNZ,LEV,PB治疗总有效率较比PHT、LTG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毒性脑炎是引发癫痫疾病发生危险因素,临床对于其治疗中左乙拉西坦(LEV)治疗效果较好,长期治疗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继发性癫痫 临床特点 药物疗效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房颤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ACS患者平均分作甲乙两组,每组50例,甲组采取非他汀类药物治疗,而乙组则均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发生房颤的情况。结果甲组50例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房颤的几率是18.0%,明显高于乙组的4.0%,两组对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积极采取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房颤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临床价值颇高。

  • 标签: ACS 他汀类药 房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单用或联合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否会增加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75例住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起病前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分为对照组(A组,无服药史),药物组(B组)包括阿司匹林(100~300mg/d)、氯吡格雷(75mg/d);按药物类别将药物组(B组)分为阿司匹林组(B1组,单纯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B2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结果B组年龄高于A组(66.72±9.99岁VS55.79±12.07岁,t=-6.230,P<0.05),B1组与B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4±10.87岁VS66.71±9.46岁,t=0.015,P>0.05)。B组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A组(?字2=6.118,P=0.013),B2组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B1组(?字2=4.498,P=0.034);内镜下表现A组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B组以胃溃疡为主;B组中既往有溃疡史或上消化道出血史患者严重性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无溃疡史或上消化道出血史患者(?字2=10.53,P=0.001)。B组中联合使用PPI患者严重性上消化道出血率低于未使用PPI患者(?字2=8.339,P=0.004)。结论单用或联合服用抗血小板可增加患者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以胃溃疡为主,年龄、既往溃疡史或上消化道出血史、联合使用PPI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上消化道出血 Blatchford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终止早期妊娠中运用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60例早期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流产组和人工流产组,分析不同方式下患者流产效率与腹痛持续时间、出血量与出血时间情况。结果在完全流产率上,观察组为98.75%,对照组为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痛持续时间、出血量与出血时间上,观察组各项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止早期妊娠中运用人工流产术比常规药物流产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减少腹痛持续时间,降低出血量与出血时间,整体的治疗感受更为理想。

  • 标签: 终止早期妊娠 药物流产 人工流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思考与探索用儿童药物利用指数评价儿科用药剂量合理性的方法;方法以韩璐等人根据限定日剂量和药物利用指数提出的儿童药物利用指数为依据,总结了儿童药物利用指数公式形成中的五点因素,如年龄、体重、病种、病情、联合用药等,就儿童用药剂量的评价标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结果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及不同因素在不同阶段的权重,形成了完善的评价体系;结论当前儿童药物利用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因素,尤其是在药剂量的使用中更是如此。利用儿童药物利用指数可以规范儿童药物的使用。

  • 标签: 儿童药物利用指数 儿科药剂量 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医院2016年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不良事件(AEFI)主动监测数据,并分析预防策略。方法对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2600例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并分析AEFI主动监测的数据,包括AEFI类型、性别、年龄、发生距离接种时间、发生月份、接种疫苗次数和临床表现情况。结果本组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2600例幼儿中经过监测发现共有59例发生AEFI,AEFI发生率为2.27%;一般反应的构成比(96.61%)远高于异常反应(3.39%),且男性、年龄≤3岁和>3岁且≤5岁、发生距离接种时间≤1d、4-6月、7-9月和10-12月、接种疫苗次数>3次的构成比均较高,且59例患儿均有发热症状,多伴有局部红肿表现,部分患儿伴有硬结表现。结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后AEFI的发生率较高,经过监测分析可了解其基本临床特征,有助于制定防控措施。

  • 标签: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接种不良事件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水质污染处理成了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构建城市供水水质卫生监测及应急处理系统,实现对城市供水水质实时监测及水质污染应急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对城市供水水质监测及应急处理系统的概述、逻辑层次、功能体系、处理流程进行了设计,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数据录入模块、水质监测及应急事件处理模块。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的体系结构,以Flex作为前端展示技术、将MapGISK9IGServer作为地图服务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对城市供水时空数据进行一站式管理,实现对城市饮用水的水质指标监测和应急处理。

  • 标签: 城市饮用水 卫生监测 信息管理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重监测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收取本次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时间为2015年10月18日至2017年12月26日,对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CHF体重管理量表对其体重监测依从性进行调查,后分析结果。结果影响患者体重监测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以及体重管理相关知识;影响患者体重监测依从性的独立因素包括体重管理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以及文化程度。结论影响体重监测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体重管理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其中文化程度较低患者依从性较差,应对此类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由此提高其体重监测依从性。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体重监测依从性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13年至2016年永州市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流感流行趋势,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预防控制流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流感监测点医院所收集流感样病例(ILI)采集咽拭子,以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HA)及血凝抑制(HI)方法进行毒株型别鉴定。根据所采集流感样病例对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从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收集到流感样病例标本共计2483份,经病毒分离和分型鉴定的流感病毒168株,总分离培养阳性率占比6.77%;这4年中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活跃,在2014-2015年度成为优势流行株,2013年-2016年则是B型、H3N2亚型两种病毒交替流行;新甲型H1N1流行态势较低;在每个监测年份中流感病毒在冬季呈现流行高峰期,有两个年度在夏季呈现流行小高峰期,主要以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从年龄段分析,流感病毒以5-15岁年龄组分阳性率最高。结论永州市2013年至2016年间流感病毒流行态势整体维持平稳;每年流感主要在冬春季节流行,夏季流感偶尔呈现流行小高峰,H3N2亚型病毒在几个年份中流行趋于活跃。重点做好冬、春两季流感预防控制工作,对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态势与病原学变化做好监督,可及时研究分析是否存在发生流感病毒变异情况。

  • 标签: 流行性感冒 病原学监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卒患者心电图监测与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卒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资料及心率变异情况,其中,急性脑卒(脑梗塞与脑出血)患者60例,非心脑血管者患60例,患者发病1周内,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的实际心电信号,患者24h最快心率与最慢心率,分析并比较患者的24h平均心率,比较患者24h室性、室上性心率失调的实际情况,分析患者心率变异性。结果研究组脑卒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两组在SDNN、rMSSD、PNN50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1,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相比较其在SDNN、SDANN、rMSSD及PNN50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急性脑卒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其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较低,患者交感与副交感间的平衡被打破,其心率变异性降低。

  • 标签: 急性脑卒 动态心电图监测 心率变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心率失常性冠心病的诊断与监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至2018年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别进行常规的心电图检查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检查率。结果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显著(p<0.05);且动态心电图在病变部位的检测率也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24h监测患者的心率以及冠脉缺血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效果,为心肌缺血无症状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的3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作为研究组,选同期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动态心电监测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比对照组长,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研究组的心肌缺血检出率和阵次比例比对照组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发作期动态心电图ST段降低幅度无差异性。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能提高监测的灵敏度,能在发作情况准确检出,是一种有效的监测方式,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心肌缺血 监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