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日前,江苏天成集团第六届职工技能比武落下帷幕,该公司从2005年起.已连续六年举办员工技术比武,为职工提升技能铺设了“星光大道”。每年的职工技能比武大赛.根据岗位设置叉车比赛、辨认原料等比赛项目。考核内容、标准、方式和评定细则不断完善,细化深化,难度也逐年增加,促使评选出的“岗位技术能手”素质和水平逐年提高。

  • 标签: 职工技能 技术比武 集团 江苏 不间断 科技
  • 简介:现代条件下,武警部队在执行"处理突发事件"任务时,通信保障系统极易遭到破坏.如何在"处理突发事件"行动中保持通信的畅通成为摆在各级指挥员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在"处理突发事件"中保持通信不间断的方法.

  • 标签: “处理突发事件”行动 通信不间断 通信保障 武警部队
  • 简介:编辑同志:我原所在单位是一个国营企业,1998年7月集体出售给个人。我与单位许多职工下岗失业,下岗失业职工多数是70年左右参加工作的,截止95年7月1日连续工龄已满20年。单位和个人均是从1992年1月1日开始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的,至1998年6月30日单位集体出售给个人为止,单位和个人至现在均再未缴纳养老费,因我们现已下岗

  • 标签: 养老费? 发退休 缴费年限
  • 简介:科尔曼提出,社会科学的解释重点应该是社会系统的行为,而对于社会系统行为的解释存在“从宏观到宏观”和“从微观到宏观”两种解释逻辑。“从微观到宏观”的解释逻辑面临着如何从微观向宏观转换的难题,这一难题可以称为“科尔曼难题”。理解政策变迁逻辑,也面临着政策过程中的“科尔曼难题”,需要回答微观的政策行动者如何推动了政策变迁这一宏观现象。以“科尔曼难题”作为参照系可以更加清晰地厘清间断一均衡理论的发展轨迹。间断一均衡理论起源于“从宏观到宏观”的解释逻辑,强调政策场所和政策图景对于间断~均衡现象的解释,从而分别发展了“认知摩擦和制度摩擦”、“不成比例信息处理模型”和“注意力分配、随机过程和一般间断假设”等理论,不自觉地回答了科尔曼“从微观到宏观”转换中的三个理论命题。目前,理论演进的最新趋势是从间断一均衡理论向行为公共政策理论跨越,它预示着“科尔曼难题”成为理论自觉的组成部分之一。

  • 标签: 间断-均衡理论 科尔曼难题 微观 宏观 演进逻辑
  • 简介:意识在静止中流动,在间断中保持同一,这是意识之谜或意识的悖谬现象。这一现象,可以根据胡塞尔时间现象学的三个维度,即对象理论、“时间视角”现象和“两条河流”之喻,以及胡塞尔关于非主动的、未清醒的“无意识”层面的构造学说,而得到辨明。基于此,我们发现,G.艾格勒和K.黑尔德两位学者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严重的偏差。

  • 标签: 胡塞尔 静止与流动 间断与同一 意识之谜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间断平衡框架因融合了渐进与变革两种政策变迁状态而被认为是对渐进主义理论的重大超越。该框架认为,注意力状态及其信息处理模式是政策选择和变化的基础,而政策变迁状态取决于问题界定与制度结构之间的互动。在政策变迁过程中,子系统政治的负反馈作用使得政策处于垄断状态,宏观政治的正反馈作用促使政策垄断崩溃。政策变迁存在长期渐进均衡和短期重大间断两种政策变迁状态。但在我国缺乏子系统政治与宏观政治这一制度基础的特定的政策环境中,利用政策议定场所的变化来界定间断与平衡存在很大不适用性。因此,借鉴霍尔的"政策范式"概念,本文认为政策变迁状态取决于政策总体性目标:政策总体性目标变化反映政策间断式变迁,政策工具及其水平设置变化反应政策均衡性变迁。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基于中国背景对间断平衡框架作出一定的修正和本土化说明。

  • 标签: 间断平衡框架 政策变迁 政策议定场所 政策范式 政策总体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