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一例B细胞淋巴患者在输注美罗华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后的抢救措施及各项护理措施。

  • 标签: 美罗华 B细胞淋巴瘤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探讨PIM1基因与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对1例PIM1基因阳性的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学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使用R-CHOP 方案治疗,效果较好。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是一种惰性淋巴。PIM1在调节正常造血细胞和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PIM1基因 淋巴瘤 B细胞 边缘区
  • 简介:摘要高级别B细胞淋巴(HGBL)是WHO 2016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的新增独立类型。本病为高度侵袭B细胞淋巴,诊断主要通过病理组织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而确定。少数病例无明显髓外肿物,以累及外周血和骨髓为主要表现,并以此作为诊断依据。HGBL形态学为胞体中等至大的肿瘤细胞,需要与伯基特淋巴(BL)、弥漫B细胞淋巴(DLBC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套细胞淋巴(MCL)的母细胞型鉴别。我们报道1例伴有MYC和bcl-6基因重排的HGBL,以白血病形式为主要表现,形态呈原始细胞/母细胞型,与原始细胞标记阴性的B系ALL(B-ALL)容易混淆。本文将在2016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诊断标准基础上,结合新近文献复习,讨论HGBL的诊断与鉴别,提高对骨髓中母细胞形态B细胞淋巴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对B淋巴细胞Raji的抑制作用和周期阻滞作用。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AS2O3对Raji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S2O3作用72小时后Raji细胞p21的表达变化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下降。AS2O3可使Raji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并上调P21WAF1/CIP1的表达。结论AS2O3可使Raji细胞阻滞于G0/G1期,其诱导周期阻滞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21WAF1/CIP1的表达。

  • 标签: P21WAF1/CIP1 三氧化二砷 细胞周期Inhibitory effect of arsenic trioxide on the growth of human B lymphoma cell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B-NHL)患儿的临床特征、疗效、生存情况,以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67例儿童B-NHL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伯基特淋巴/L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L/L3-ALL)、弥漫B细胞淋巴(DLBCL)及其他B-NHL(病理检查结果为骨髓B淋巴细胞高增殖活性,除外上述2种B-NHL)分别为51、11及5例,将其分别纳入BL组、DLBCL组及其他B-NHL组。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3组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确诊年龄、性别、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B-NHL临床分期、治疗与随访结果及预后等。对本组67例B-NHL患儿进行生存分析,如2年和5年总体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3组患儿的生存曲线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根据既往研究结果,并结合临床经验及B-NHL患儿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对B-NHL患儿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3组患儿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患儿年龄、性别:67例B-NHL患儿确诊时,中位年龄为7.0岁(1.8~14.6岁);其中男性患儿为48例(71.6%),女性为19例(28.4%),男、女患儿比为2.5∶1。3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4、8.677,P=0.018、0.013),并且DLBCL组患儿年龄和男性患儿所占比例,分别大于或高于BL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Z=2.866、P=0.004,χ2=3.892、P=0.049)。②B-NHL原发部位及骨髓和CNS受累情况:化疗前,67例B-NHL患儿均完成影像学、骨髓穿刺涂片及脑脊液检查。BL组中,BL/L3-ALL原发部位位于腹腔者最多,占39.2%(20/51),DLBCL组患儿中,DLBCL原发部位位于外周淋巴结为主,占45.5%(5/11),其他B-NHL组患儿中,原发部位位于腹腔者最多,占60.0%(3/5)。此外,11例患儿存在骨髓和CNS受累(均为BL组患儿)。③实验室检查结果:39例(58.2%)患儿血清LDH水平升高,中位血清LDH水平为498 U/L(153~6 640 U/L)。BL组患儿Bcl-6阳性表达率(86.4%,38/44)和C-MYC基因重排阳性率(96.3%,26/27),均显著高于DLBCL组的54.5%(6/11)和0,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60、26.527,P=0.031、<0.001)。④临床分期:3组患儿的临床分期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49、P=0.012)。BL组患儿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所占比例(80.4%,41/51),均显著高于DLBCL组的36.4%(4/11),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0、P=0.009)。⑤随访结果:对67例患儿随访截至时间为2019年3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49个月(2~104个月),完全缓解(CR)为49例,部分缓解(PR)为7例,进展/复发为9例(5例死亡、3例失访、1例经治疗后无病存活),其他原因所致患儿死亡为2例(1例因严重感染放弃治疗而死亡,1例化疗疗程结束后死亡)。⑥生存情况:67例B-NHL患儿的2年OS率、EFS率分别为88.8%、85.7%,5年OS率、EFS率分别为88.8%、83.2%。3组患儿5年OS率和5年EFS率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儿的中位复发时间为9个月(2~37个月),2年、5年累积复发率(CIR)分别为11.3%、13.9%。存在骨髓/CNS受累患儿的5年OS率(71.6%)和5年EFS率(59.7%),均显著低于无骨髓/CNS受累者的92.2%和87.6%,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01、6.319,P=0.025、0.012)。⑦单因素分析:复发/进展和非复发/进展患儿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进展患儿骨髓/CNS受累者所占比例和肿瘤裂解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50.0%(4/8)和25.0%(2/8),显著高于非复发/进展患儿的11.9%(7/59)和1.7%(1/5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6、P=0.026;P=0.036);复发/进展患儿2个疗程内达CR率(12.5%,1/8)显著低于非复发/进展患儿(69.5%,41/59),二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9.782、P=0.002)。⑧多因素分析: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以及单因素分析结果,对B-NHL患儿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髓/CNS受累(OR=6.536,95%CI:1.085~39.380,P=0.040)和2个疗程内未达CR(OR=14.682,95%CI:1.582~136.240,P=0.018)是B-NHL患儿疾病复发/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B-NHL以病理类型为BL最为常见,原发部位位于回盲部最为常见;其次为DLBCL,其原发部位位于外周淋巴结最为常见。骨髓/CNS受累和2个疗程未达CR是B-NHL患者发生复发/进展的危险因素。尽管B-NHL患儿2年EFS及5年EFS均>80%,但是,临床分期为Ⅳ期及进展/复发的B-NHL患儿的预后仍然尚待提高。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B淋巴细胞 复发 失随访 Logistic模型 无病生存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淋巴细胞淋巴/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LPL/WM)骨髓细胞形态学主要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 2011一 2017年确诊 LPL患者 15例的骨髓增生程度,淋巴样浆细胞 (LPC)比例及分布,浆细胞比例,骨髓活检免疫标记,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结果 LPL骨髓有核细胞增生较活跃占 66.6% (10/ 15),极度活跃 13.3% (2/ 15);淋巴样浆细胞可见集簇分布患者占 86.7% (13/ 15),骨髓浆细胞占肿瘤细胞比例平均为 9%; IgM免疫球蛋白升高占 93%( 14/15)。结论 LPL/WM是一种少见的惰性淋巴系统肿瘤, LPL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有独特的特征,系统掌握 LPL临床、骨髓形态学特征可以快速、准确诊断。

  • 标签: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骨髓形态学 免疫球蛋白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1例弥漫肺泡出血的钩端螺旋体病例,展示了该病影像上从少量出血到大量出血,直至病变吸收消散的动态演变过程,简述重型钩端螺旋体肺出血综合征(SPFL)的发病、影像及治疗,分析并总结了疾病的诊断思路,为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凶险的弥漫肺泡出血,从影像学可看到病变急起、进展迅速且弥漫分布,经俯卧位通气,有创机械通气及药物治疗后病变较快吸收的动态演变过程,并结合文献讨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肺泡出血的发病、影像和治疗,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细胞增强因子2B(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B,MEF2B)在套细胞淋巴(mantle cell lymphoma, MCL)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亚型、结构亚型、SOX11表达的相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2年1月至2019年5月60例M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石蜡组织,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进行染色,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MCL,男性占优势(男女比为3∶1)。组织学分组,经典型MCL居多(经典型48例,变异型12例)。结构学分组,非全网型比例高(非全网型50例,全网型10例)。经典型MCL的患者多见于>60岁老年人(29例)。无论病理亚型还是结构亚型MCL,病变多为结内、结外共存病变。SOX11(+)MCL常见于经典型(P=0.040),倾向于全网型(P=0.086)。MEF2B在MCL的表达率为60.0%(36/60),MEF2B在经典型、全网型、SOX11(+)MCL中表达率高,分别显著高于变异型、非全网型、SOX11(-)MCL(P<0.05)。MEF2B阳性及阴性组MCL临床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OX11(-)MCL相比,SOX11(+)MCL的细胞表达MEF2B百分比显著增高(P=0.027)。MEF2B表达与细胞增殖无关(P=0.341)。MEF2B及SOX11不同表达组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304,P=0.819)。变异型(母细胞/多形性)MCL的2年内病死率明显高于经典型MCL(P<0.05)。结论MEF2B在MCL的表达与病理亚型、结构亚型、SOX11的表达有关,但与增殖及预后无关。2年内病死率高仅见于变异型MCL。然而有关MEF2B在MCL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病理学,临床 肌细胞增强因子2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细胞死亡因子(PD)-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复发/难治弥漫B细胞淋巴(R/R DLBCL)患者的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合并CNS受累的R/R 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以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200 mg/次,每2周1次)为主的多种方案治疗。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及疗效,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0年6月30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者1,男性,50岁,因"左眼胀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7年2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后,因CNS DLBCL复发,于2018年10月行auto-HSCT,2019年3月再次出现CNS和外周DLBCL复发。患者2,女性,44岁,因"扁桃体肿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6年7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后复发,经二线R-DICE(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昔)方案治疗后,再次获得完全缓解(CR),并于2018年5月行auto-HSCT。患者于2018年12月,再次复发。②患者1先后接受13次以卡瑞利珠单抗为主的方案治疗,在接受第10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获得部分缓解(PR),接受第13次治疗后,获得不确定的CR(CRu)。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处于良好的持续缓解状态。患者2接受5次含卡瑞利珠单抗方案治疗无效,此后死于疾病进展。③在接受第4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患者1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均检测到卡瑞利珠单抗,浓度分别为34 968.86和494.57 ng/mL;患者2血清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浓度为26 538.14 ng/mL,但其脑脊液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检测值低于仪器检测下限。④文献复习结果:目前尚无能够预示PD-1抑制剂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PD-1抑制剂单药,除对几种特定类型淋巴显示出较好疗效外,对于R/R DLBCL患者的治疗反应率较低,PD-1抑制剂联合其他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疗效。结论R/R DLBCL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后,可对其开展血清和脑脊液药物浓度检测。脑脊液中检测到PD-1抑制剂,可能预示其对CNS病灶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与疗效有无直接相关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中枢神经系统 复发 卡瑞利珠单抗 程序性死亡因子-1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B细胞淋巴(DLBCL)患者经含脂质体多柔比星CHOP样方案治疗后间质性肺炎(I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5例初诊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脂质体多柔比星的RCDOP方案治疗73例,RCHOP方案治疗72例。比较两组IP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5例患者中34例(23.4%)发生IP;发生IP者多集中在化疗3~5个周期时,占79.4%(27/34);发生IP时中位化疗4个周期。RCDOP方案组和RCHOP方案组IP发生率分别为31.5%(23/73)和15.3%(1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脂质体多柔比星(OR=2.416,95% CI 1.059~5.509,P=0.036)、年龄≥60岁(OR=2.505,95% CI 1.127~5.567,P=0.024)是I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脂质体多柔比星的应用是DLBCL患者IP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RCDOP方案治疗4个周期后需加强对IP的预防和监测,特别是年龄≥60岁的患者。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多柔比星 脂质体 肺疾病,间质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及来那度胺方案治疗老年原发难治弥漫B细胞淋巴(DLBCL)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3月收治的1例伴有多个预后不良因素且对免疫化疗耐药的老年DLBCL患者的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70岁,因右颈部肿物,活组织检查确诊为DLBCL,接受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及来那度胺方案治疗后疾病快速获得缓解,且缓解时间持久,同时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及来那度胺方案治疗老年不适合自体移植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安全有效,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老年人 难治 泽布替尼 来那度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CD20单抗联合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儿童复发性弥漫B细胞淋巴(DLBCL)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儿科及烟台市牟平区中医医院儿科收治的62例DLBCL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32例采用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研究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CD20单抗治疗,治疗4个周期(21 d为1个周期)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叉头框蛋白P1(FOXP1)、B细胞淋巴因子-6(Bcl-6)]阳性表达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3年无进展生存(PFS)、3年总生存(OS)]。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随访至2021年3月,研究组总缓解率(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93.33%(28/30例)、96.67%(29/30例),对照组RR、DCR分别为68.75%(22/32例)、81.25%(26/32例),研究组RR高于对照组(χ2=5.995,P<0.05);两组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74,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FOXP1阳性表达率均较治疗前降低[23.33%(7/30例)比76.67%(23/30例);50.00%(16/32例)比75.00%(24/32例),χ2=17.067、4.267,均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χ2=4.179,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Bcl-6阳性表达率均较治疗前升高[86.67%(26/30例)比26.67%(8/30例);62.50%(20/32例)比31.25%(10/32例),χ2=21.991、6.275,均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χ2=4.723,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升高、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等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074、-1.078、-0.834,均P>0.05)。两组3年PFS生存曲线与3年OS生存曲线均存在差异(χ2=3.997、4.723,均P<0.05)。结论抗CD20单抗联合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儿童DLBCL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不会明显增加患儿不良反应。

  • 标签: 吉西他滨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抗CD20单抗 B细胞淋巴瘤因子-6 叉头框蛋白P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心脏B细胞淋巴(large B cell lymphoma,LBCL)MYC、bcl-2、bcl-6基因特征和EB病毒感染情况,以及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13年2月至2019年5月会诊的7例原发心脏LBCL,分析7例原发心脏LBCL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完善EB病毒检测和MYC、bcl-2、bcl-6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应用2017版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修正诊断。结果7例原发心脏LBCL患者中,4例右心房病变以中等大小淋巴细胞弥漫浸润伴小血管增生,缺乏EB病毒感染,均未见MYC和bcl-2基因断裂,2例出现bcl-6基因断裂,由最初弥漫LBCL(DLBCL)诊断修正为非特殊类型高级别B细胞淋巴(HGBL-NOS)。1例累及右侧心房心室的CD5+ DLBCL和2例发生于左心房的纤维素相关DLBCL,均缺乏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但纤维素相关DLBCL的肿瘤细胞大量表达EB病毒编码的RNA和EBNA2。所有病例随访10~71个月。4例HGBL-NOS和1例CD5+ DLBCL行R-CHOP化疗伴/不伴自体干细胞移植,2例患者死亡,其余均存活;2例纤维素相关DLBCL患者未行放化疗长期无病生存。结论原发心脏LBCL也存在异质,至少包括HGBL-NOS类型,好发于右心房,形态学类似于Burkitt淋巴,缺乏MYC和bcl-2基因断裂,常出现bcl-6基因断裂。纤维素相关DLBCL预后良好,术后不一定要进行化疗。

  • 标签: 心脏肿瘤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淋巴瘤,B细胞 黏液瘤 抗原,CD5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B细胞淋巴(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IVLBCL 14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2岁(年龄范围48~73岁);PET-CT示累及:肾上腺7例,骨6例,中枢神经4例,皮肤、女性生殖系统及病灶局域淋巴结各3例,前列腺、肝及脾各2例,蝶窦、阴茎、膀胱及右肺各1例;临床症状以发热最多见(7例),神经症状及下腹痛各2例,皮疹伴水肿、双下肢无力伴麻木及停经后阴道出血伴排便困难各1例;患者多处于Lugano Ⅳ期(11例);伴噬血细胞综合征(HPS)4例;累及骨髓6例。镜下:细胞主要聚集于小~中等血管或血窦内;肿瘤细胞体积偏大,核圆形或卵圆形、略不规则,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1~3个,1例可见胚胎样核;2例局部见血管外弥漫B细胞淋巴成分。免疫表型:14例肿瘤细胞CD20、CD79α均弥漫强阳性,12例均为非生发中心细胞表型(non-GCB),6/11为双表达淋巴,7/12 CD5阳性;12/12 EBER均阴性;1/10 MYD88 L265P突变。随访时间0.5~24.0个月,11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IVLBCL罕见,国内患者临床表现以亚洲型多见,肿瘤细胞少,结合临床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可减少漏诊及误诊;IVLBCL可伴有MYD88 L265P突变,其突变率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B细胞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病理学, 临床 预后
  • 简介:淋巴都是恶性肿瘤吗过去在书籍文献中,我们往往在“淋巴”的前面加上“恶性”两字,近年来,随着对淋巴发病机制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目前认为淋巴均为恶性,没有必要再进一步强调“恶性”。因此,临床和病理诊断的“淋巴”都是恶性肿瘤,无“良性淋巴”的说法。

  • 标签: 淋巴瘤 知识问答 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 病理诊断
  • 简介:2008年9月,我的颈部长了一个硬块,经过3个月曲折而很富有故事的求医之路后,活检病理报告得出了“非霍奇金氏淋巴弥漫B细胞型”的结论。于是,继16年前得了乳腺癌后,我又和淋巴搭上了关系。

  • 标签: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病理报告 B细胞型 乳腺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