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2 个结果
  • 简介:2005年2月22日下午,上海市人大副主任王培、市人大侨民宗委主任李明轩、副主任王耀义等一行七人莅临白云观视察。市道协史孝进会长、白云观管委会主任姚树良分别向领导介绍了上海道教情况和白云观历史。王培副主任赞扬了上海道教为创建和谐社会所作的贡献,对白云观新观建设表示了肯定,并表扬了黄浦区区委、区府在旧区改造中合理安置白云观和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视。

  • 标签: 人大 副主任 民族宗教工作 侨民 视察 黄浦区
  • 简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命题;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自此,学界对“党的执政方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 标签: 党的执政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中国特色 十六届四中全会 价值 解读
  • 简介:引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读视角可谓是百家争鸣,其逻辑线索从实践维度可以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从思想维度分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同成果,亦可从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的维度、或从一以贯之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维度,又或从中国梦发生演进的维度进行线性搜索,本文试图从现代化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梳理,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则天然地为中国现代化铺平道路,现代化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内涵和隐性逻辑。因为根本意义上讲,对于中国式后发外缘性现代化国家而言,四点前提必不可少:独立的国家、有效的政权、现代的制度和合理的战略。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看,正是通过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于这四方面给予中国现代化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现代化 隐性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践维度 现代化国家
  • 简介:在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民主政治规划中,重构“领导权”概念可以说是他们的核心策略。在他们看来,“领导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内部产生的、具有消解其本质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逻辑之潜质的重要范畴,对它加以批判性重构,可以使之成为“激进、自由和多元的民主斗争形式的有用工具”。为了清除经典马克思主义“领导权”概念中的经济决定论的本质主义残迹,他们引入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缝合理论来对领导权的连接逻辑进行重新阐述,试图建构一种符合激进民主的社会组织原则,此原则既要杜绝任何导致本质主义一极权主义的可能性,又要避免陷入放任无序的无政府状态。保持领导权连接的偶然性和开放性,是民主革命得以深化的惟一有效途径。

  • 标签: 领导权 后马克思主义 激进民主 缝合
  • 简介:《21世纪资本论》提出用“全球累进资本税”这一工具来解决资本主义长期悬而未决的分配正义问题,本文基于资本逻辑推动现代性发育这一视角,梳理资本成长和扩张的世界历史进程,对资本的本性、权力等进行哲学追问,探讨这一工具短时间内不能实施的缘由、中国如何应对公平问题及其未来解决方案。

  • 标签: 资本逻辑 经济正义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简介:《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政治决议,也是对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纲领性文献。决议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基本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线索,对党的历史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批判性'审思。决议是我们党站在理论反思的高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命题的自觉回应,呈现出用'中国经验'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在逻辑,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搭建了重要的话语平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境界。探析和阐发这一逻辑,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对现时代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从党的十四大以来,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虽然在具体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基本定位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论命题。理论界在解读这个命题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凡是市场能做好的都交给市场”.这句话可以说是一句似是而非的话语。我们认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是有条件的,因而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存在交集的,这个交集面的大小与决定市场作用的条件的完备性有关。

  • 标签: 市场 资源配置 决定性作用 政府
  • 简介:无论是从近代科学革命还是从基督教神学内在蕴含的张力来看,现代性困境都是不可避免的。面对黑格尔哲学之困境,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表现为两次颠倒或翻转:一次是从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那样的无限主体或绝对主体向人或现实的个人这样的有限主体的翻转;另一次则是从人出发的“人本主义”向从“自然规律”出发的“科学逻辑”的翻转。旁观者的理论哲学方式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一般进路;行动者眼光的实践哲学方式则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哲学进路。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科学逻辑 张力 传统形而上学 黑格尔哲学 “人本主义”
  • 简介:增强理论自信是新时代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行的重要任务和理论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其生成和延展的自身逻辑结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耦合互动作用是其理论逻辑;党的顶层设计和人民群众主体的有机统一是其主体逻辑;回应时代之问和迎接改革挑战的现实诉求是其现实逻辑;生成、服务并接受实践检验的应然逻辑是其实践逻辑;在历史经验和比较鉴别中增强理论自信是其历史逻辑。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逻辑梳理和阐释,为增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起到借鉴作用。

  • 标签: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共产党 理论自信 逻辑结构
  • 简介:一、观疗法观疗法(NauKanTherapy)是1953年由日本学者吉本伊信提出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治疗。

  • 标签: 内观疗法 中学生 自我成长 反省
  • 简介:隐学习是一种自动的、不易觉察的、对复杂规律敏感的学习,隐学习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是近年来隐学习研究取得的新进展。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对内隐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几点认识。

  • 标签: 内隐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 应用
  • 简介: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认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行为的意图及情感的认识,是人际互动的重要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全面深入地对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自动加工过程进行了研究综述,对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的研究方式进行了比较。自动加工过程是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都存在的重要过程,从脑机制研究角度,相关的电生理学指标(如N400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指标来考察社会认知中的自动加工过程。本文从社会认知与基础认知的比较入手,介绍了各种领域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 标签: 社会认知 脑机制 内隐 自动加工
  • 简介:奥林匹克运动不是一般体育学意义上的运动会,而是当代世界上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和新闻媒介等诸方面交往的国际交往盛事。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全部参会,更是人类社会交往日益普遍化的重要表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交往发展的结果,同时它又是交往普遍化的重要标志。但这一承载人类和平、友谊与进步精神的文化纽带,在当代却不能不受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背离奥运精神的情形。

  • 标签: 马克思 交往 奥林匹克 文化 发展
  • 简介:在扩充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集体主义概念内涵,挖掘“集体”的具体指向,明确“集体”构成.研究一通过40个被试的隐观访谈和质性分析,得到集体主义概念五个方面内容(集体认同、集体优先、联结信念、责任与义务、发生的条件),指出“集体”的具体指向为泛集体和关系集体,集体主义程度与冲突情境有关.研究二通过102份问卷调查和聚类分析,得到三类集体,即关系比较亲密集体(由母亲、亲兄弟/姐妹、配偶、好友构成)、关系一般集体(由认识的人、亲戚、同事、邻居构成)和关系疏远集体(由本地陌生人、国外陌生人构成),并进一步明确了“集体”的具体构成.结论认为:集体主义概念内涵包括集体认同、集体优先、联结信念、责任与义务、发生的条件五个部分;集体主义中的“集体”由泛集体和关系集体构成,其中关系集体又分为关系比较亲密集体和关系一般集体.

  • 标签: 集体主义 内隐观 关系集体 泛集体 聚类分析
  • 简介:在9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旨在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世界性;与社会理论的比较研究,则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历史哲学,而且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究竟如何展开,则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

  • 标签: 比较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社会理论
  • 简介:11月22~23日在上海举行,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的50多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新生教授主持开幕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博士、复旦大学党委研究工作部江素华副部长、中山大学哲学系副主任马天俊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赵士发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增定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詹康副教授先后致辞。

  • 标签: 博士生学术论坛 大学哲学 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 简介:中国道教学院于11月13日举行特聘教授及第三届研究导师聘请仪式,并召开研究教育座谈会。国家宗教事务局四司副司长赵忠海,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兼中国道教学院院长李光富、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副会长兼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孟至岭、副秘书长周高德出席会议。孟至岭副会长主持会议。李光富会长兼院长、张凤林副会长兼秘书长、朱越利教授、赵忠海副司长先后致辞。

  • 标签: 中国道教学院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导师 特聘教授 座谈会 仪式
  • 简介: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将毛泽东对干部必备素养和干群关系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放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宽广视阈加以考察,进而从干部的定义和特征、干部的防腐路径以及干群关系问题与矛盾的化解等进行了剖析。迈斯纳的探讨由于主观的理论预设导致部分结论的欠妥与武断,但为我们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干部观及其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

  • 标签: 毛泽东 莫里斯·迈斯纳 干部 干群关系
  • 简介:本文认为,《约伯记》要表明的应该是上帝的形像与作为;苦难是人认识上帝的途径之一,虽然这途径既残酷又现实;人心中对上帝的看法与上帝自身所展现出来的形像是否一致?《约伯记》告诉人们,人对上帝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甚至连提出问题的资格都没有。本文试就《约伯记》中的故事和各人的辩论,来浅谈《约伯记》中约伯的上帝观,希望在我们对上帝的认识方面有所帮助。

  • 标签: 《约伯记》中的约伯 上帝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