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前正中直切口髌骨缝合线双荷包法结合张力带缝合法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6例髌骨骨折,采用膝前正中直切口髌骨缝合线荷包缝合结合张力带缝合法治疗,并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187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无内固定松动及再骨折。按陆裕朴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68例,良16例,可3例,优良率达到98.4%。结论膝前正中直切口髌骨缝合线双荷包结合张力带缝合法治疗髌骨骨折显露充分,切口小,不损伤隐神经和膝降动脉髌下支,操作简单,缝合方法符合生物学固定方法及张力带原则,丝线组织相容性好,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费用低廉。

  • 标签: 髌骨骨折 手术方法 内固定物 双荷包缝合法 张力带缝合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裂伤缝合和侧切缝合在会阴侧切术术后的治疗干预中的恢复效果。方法:从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接收诊治的产妇当中选择24例选择会阴侧切术进行辅助分娩的产妇的临床一般资料,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两个组。其中对照组产妇在术后给予侧切缝合术进行缝合治疗干预;实验组产妇术后给予裂伤缝合术进行治疗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缝合伤口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手术缝合干预后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从恢复时间来看,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会阴侧切术患者的治疗干预中应用侧切缝合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会阴缝合中改良式连续缝合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7月-2024年2月间,本院内产后需会阴缝合的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分娩日期单双号进行分组,分对照组(单号日期分娩,250例)、观察组(双号日期分娩,25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间断缝合技术,观察组应用改良式连续缝合技术。比较两组产后会阴疼痛评分、会阴伤口愈合情况、会阴伤口线结反应、产后性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产后会阴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会阴伤口愈合甲级率、会阴伤口线结0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性生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会阴缝合中,改良式连续缝合技术可有效减少会阴线结反应,减轻产后会阴疼痛感,促进会阴伤口愈合,还可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会阴缝合 改良式连续缝合技术 会阴疼痛 伤口愈合 伤口线结反应 产后性生活质量
  • 简介:欧盟的前进常常需要德国的妥协,如果德国不能带领欧元朝前走,那么欧元将崩溃,欧盟也将崩溃。

  • 标签: 欧元 裂缝 德国 欧盟
  • 简介:摘要 : 目的 分析皮肤缝合器在手创伤缝合中的护理措施 。 方法 在我院选择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2 月治病的患者,总共有 140 个例子,将这些例子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是 70 例,让对照组在手术后采用普通缝合线缝合伤口,研究组采用一次性皮肤缝合缝合伤口。常。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将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针眼情况,疼痛程度和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疼痛评分。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针眼处出血很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很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愈合情况很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愈合情况好。 结论 将皮肤缝合器应用在手创伤缝合中 ,可以减少患者针眼处出血,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可以使得患者的伤口快速的愈合。

  • 标签: 皮肤缝合器 手创伤缝合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腹部切口全层与分层缝合的术后恢复愈合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05月-2012年11月腹部中大手术直切口176例。患者随机分2组,各88例,分全层、分层缝合切口,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3个月。分层缝合有3例切口全层裂开,重新缝合2例,1例长期换药愈合。全层缝合未发生裂开。分层缝合有2例切口疝形成,全层缝合无。分层缝合有5例切口感染,全层缝合无切口感染。结论腹部在长切口采用全层缝合技术是一种安全、节时可行的方法,可明显降低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扩大应用。

  • 标签: 不吸收丝线 腹部大长切口 切口裂开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连续锁边加褥式缝合在会阴缝合中的效果及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分娩的自然足月产妇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会阴缝合术,观察组使用连续锁边加褥式缝合术。记录缝合时间、伤口红肿、硬结等情况,并结合疼痛感和伤口愈合情况,评价2种缝合术的优劣。结果观察组缝合时间为10.2±1.9min,局部硬结例数1例,伤口红肿例数4例;无痛、轻微痛、中度痛和很痛例数分别有2、64、4和0例;伤后愈合甲级68例,乙级1例,丙级1例,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的会阴缝合术,连续锁边加褥式缝合术可以更好的缩短缝合时间,减少分娩产妇的疼痛感,利于产妇的伤后愈合。

  • 标签: 连续锁边 褥式缝合 会阴缝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进切口缝合方法,提高病人舒适程度以及减少切口愈合不良情况。方法:用3-0微乔线皮内缝合切口,于引流管处缝合预留线,在拔除引流管的同时可以收紧切口。结果:皮内缝合可以增加病人舒适度,减轻伤口愈合不良。结论:皮内缝合可以免除二次拆线,减少伤口愈合不良情况。

  • 标签: 单孔胸腔镜 皮内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使用新型缝合材料和技术应用,降低产妇会阴切口感染、裂开,减少病人的痛苦和住院时间。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759例施行会阴切开术的产妇,将新型可吸收外科缝线及皮内免拆线缝合技术应用于产科会阴切口缝合。结果切口甲级愈合率99.8%。结论引用新型可吸收外科缝线免拆线皮内连续缝合技术,为临床产科侧切伤口缝合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经济、实用的缝合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可吸收缝合线 皮内缝合技术 会阴侧切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器,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器。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设为引导器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器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器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器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 标签: 缝合技术 肾切除术,腹腔镜 腹腔镜缝合引导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器,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器。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设为引导器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器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器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器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 标签: 缝合技术 肾切除术,腹腔镜 腹腔镜缝合引导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鼻中隔褥式缝合并留置通气管(简称通气管组)与单纯鼻中隔褥式缝合(简称单纯缝合组)两种不同手术操作患者术后舒适程度,以期找到鼻中隔偏区矫正术后患者更为舒适的方法。方法将8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随机分为通气管组(40例)和单纯缝合组(40例),通气管组患者常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骨折外移并等离子打孔消融,鼻中隔褥式缝合后双侧鼻腔留置自制通气管;单纯缝合组患者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行鼻中隔褥式缝合,下鼻甲骨折外移并等离子打孔消融,术后双侧鼻腔不予填塞。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鼻腔渗出血、鼻腔通气、头痛、流泪、睡眠质量、口干、吞咽困难及术后换药抽取鼻腔留置通气管时的疼痛和出血的VAS评分。术后门诊复诊时,记录患者有无再次出现鼻出血、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鼻腔粘连等情况。结果通气管组患者术后鼻腔通气、口干、睡眠困难的VAS评分均值小于单纯缝合组(P均<0.05),出血、头痛、流泪、吞咽困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通气管组抽取填塞物时和单纯缝合组患者清理鼻腔换药时的疼痛感和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鼻中隔褥式缝合术后不填塞患者痛苦小,但鼻腔黏膜及下鼻甲术后反应性水肿导致鼻腔通气差;术后留置通气管可有效改善患者鼻塞、口干及睡眠困难,提高患者舒适度,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鼻中隔 缝合技术 对比研究 治疗结果 鼻中隔偏曲 褥式缝合 通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考快微乔缝合线在8字缝合中的效果。方法选择阴道分娩有会阴侧切的产妇8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用8字缝合法行会阴侧切缝合,对照组采用皮内连续缝合会阴侧切口。两组所用缝线均为2-0快微乔均无需拆线。结果观察组会阴侧切缝合时间短手术操作简单,切口愈合良好,安全有效可推广应用。

  • 标签: 会阴侧切术8字缝合皮内连续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全层缝合用于会阴切口愈合不良2次缝合的效果观察。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16例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的产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缝合,每组各8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缝合技术,观察组采用全层缝合技术,观察缝合时间、会阴切口愈合情况。结果采用会全层缝合技术与对照组比较,缝合时间缩短,切口愈合快、炎性反应小、疼痛小,可减少阴道壁肉芽形成。结论会阴切口愈合不良使用全层缝合,方法简单,时间短、效果好、减轻产妇痛苦,值得在临床中使用。

  • 标签: 全层缝合 会阴切口 2次缝合 效果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