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1世纪,中国比较诗学(文艺理论)的文化转型,是一个巨大的世界性课题,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中国比较诗学是世界文学理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的一项神圣使命。刘介民的《中国比较诗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 标签: 刘介民 《中国比较诗学》 民族文化 审美意识
  • 简介:我国钢琴作品的精神层面或称为对音乐内容的影响甚微,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反思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发展我国钢琴音乐就必须建立我国钢琴艺术体系,使我国钢琴音乐艺术风格向民族化方向发展。

  • 标签: 钢琴艺术 音乐作品 问题与对策
  • 简介:中国戏剧艺术特征的认识和探讨,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歌舞”、“写意”、“程式”、“综合性”等概念和范畴的提出,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但这些概念和范畴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理论认识的局限和缺堪,何为中国戏剧艺术的根本特征至今犹是可引人深思的问题。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戏剧艺术 艺术特征 述评 歌舞说
  • 简介:世纪初的中国电影经历了低回与伤痛,但最终还是破茧而出迎来了暖意袭人的春天。更值得我们欣喜的是:一些电影从庙堂走向民间,真正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并在期间渗透着浓厚的悲悯情怀,我们在那些流淌着脉脉情感的影像中获得了久违的感动。

  • 标签: 中国电影 叙事策略 平民化 悲悯情怀 普通人
  • 简介:通过对海明威创作风格与中国传统画论简约论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以“简明”与“含蓄”为审美价值取向,和中国传统画论以“简”与“淡”为审美价值取向,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明威的文学作品和中国的传统的绘画艺术及其联系是不无启迪的。

  • 标签: 海明威 创作风格 中国传统画论 比较
  • 简介:王尧:姜智芹教授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问题,这篇论文反映了她在这个领域的最新思考。对于已经成为热点的“海外传播”研究,姜智芹从容不迫,有理有据地分析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几组辩证关系。在熟悉的话题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认识。

  • 标签: 海外传播 中国文学 辩证 王尧
  • 简介:2000中国电影呈现出整体疲软和局部亢奋的状态,表面上看,不时有一些兴趣热点激起波澜,但艺术散化状态和文化潜流起伏构成的却是创作较为平淡的表现。随着世纪交替的到来,原本应当激动人心的影像世界平铺直叙,艺术话题被市场、进入WTO、降价风潮、评奖风波、贺岁片等所遮盖,电影的确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角色,但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传统却依旧潜流般绵延,探究世界末创作的走向和主题,应该会更好提示我们关注艺术的本质表现,并对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发展前景有启发意义。一、艺术表现探究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电影,在大半的时候是流连在艺术和商业的争斗中,也许东方传统无法像好莱坞那样缝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截然界限,商业与低谷的

  • 标签: 中国电影 现实主义 贺岁片 《生死抉择》 影片 时代英雄
  • 简介:摘要本文对中国古典舞进行了较详细的概括,分别阐述了中国古典舞基训和身韵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训练目的,更重要的是介绍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递进关系,如果只有身韵,做出的动作会过于的水,但只练习古典舞集训身体就会僵硬,使其内涵类似于芭蕾,因此古典舞是两者兼并的产物,缺一不可的。

  • 标签: 中国古典舞 古典基训 身韵 结合 整体
  • 简介:英国通俗作家哈葛德的小说以探险、神怪和爱情为主要题材,表征了19世纪的西方世界观念秩序,以文学隐喻的方式构筑了西方的现代思想意识和经验。在晚清西洋小说翻译大潮中,哈氏小说主要通过林纾及其口译合作者的译介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触发了晚清文人在社会转型期现代与传统的断裂中,对自我身份认同、现代意识探讨和对现代思想的追求。然而,晚清风行一时的哈氏小说在五四时期却备受贬斥,哈氏及其作品逐渐淡出中国学者的视野。林纾对哈氏小说的翻译,作为晚清西学翻译“宏大叙事”的一个重要部分,以一种体悟和想象,言说西方、建构自我,以小说话语的方式启引了思想文化的现代性。

  • 标签: 哈葛德 林译小说 话语意义 观念秩序 现代性
  • 简介:雷平阳的写作简明练达,质朴有力,他的语言,具有石头和土地的光泽;他的感情,隐忍,细腻并保持着庄稼的品质,他善于通过经验与智慧,人心与自然的语言驳难,澄明自身对事物的爱,其世界的好奇,以及对土地的敬畏。

  • 标签: 青年作家 批评家 论坛 中国 语言 土地
  • 简介:分期是史学建构的核心问题。在中国电视剧诞生后的51年内,学术界对电视剧史的思考与研究已经有30多年了,但关于其分期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的见解。

  • 标签: 中国电视剧 分期问题 发展史 学术界
  • 简介:本论文借鉴译介学的相关理论,审视狄金森在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的译介历程,从宏观层面考察汉语文化系统对狄金森翻译与形象构建的操纵。论文把狄金森译介的肇始时间追溯到1929年,阐明了建国后狄金森排除在翻译选择之外的历史缘由;结合1978年的权威评论对她的批判、译者1984年争取其合法性时对她的社会关怀的强调,以及2000年以来读者对她的个体特质的普遍推崇,揭示汉语文化系统如何影响了她的文学声誉,并考察了狄金森在汉语语境中的本土文化形象构建。

  • 标签: 狄金森 译介 文化形象 文化操纵
  • 简介:此次展览规模之大,精品之多,“八五”期间我国出版工作整体面貌之焕然一新,使人振奋。感触最深的是对这次成就展的意义的认识,即推动出版业从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性转移的深入。第一、优化规划,优化结构,优化选题,是实现优质高效的基本点。规划的意义是定位,定位以国情、行情、社情为出发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国情,是出版工作的方向。怎样在竞争中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把握机遇,这就是行情。在这两个前提下,调配人、财、物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优势和学术优

  • 标签: 出版成就 长篇小说创作 精品图书 反法西斯文学 国家图书奖 优质高效
  • 简介: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文艺观念与写作同社会革命互动,文艺理论形态嬗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呈现为一个同步的逻辑序列,这一情形十分值得我们注意.不了解这一历史,我们就无法理解现实,更无法对之作出合理的阐释和说明;因此,返观文艺现实得以产生的历史语境,探究现代文艺理论发生演变的规律,总结文学史的发展经验,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 标签: 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中国现代文学 历史语境 文学史 文艺观念
  • 简介:中国民间舞蹈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各个民族在不同的社会阶段的不同生活状态,因而各个地区的民族艺术又拥有不同的特色。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的标志物和灵魂。因此,民族民间舞蹈在自身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也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的重任。

  • 标签: 民间舞蹈 传承 发展
  • 简介:尽管新世纪来临之时我们没有陷入世纪末的忧虑和狂躁之中,尽管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期盼依旧殷切,但中国电影进入的2000年确是被困惑纠缠不休的一年,也是各种议论纷争而不休的一年,从创作到理论界,思考虽在,但疑惑丛生,电影艺术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前景何在?我们在世纪交替的转折口上难免喜忧参半,却还是放不下心怀高远的心思。因为2000又是中国电影潮流演变的关口,对它的回顾和对2000中国电影重要现象的探讨,也许对中国电影的未来不无裨益。一、大势:谷底还是高潮随着创作产量的低落和票房陷入前所未有的减少境地,中国电影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但也许应当说,产量和票房不是绝对的价值评判标准,那么,从发

  • 标签: 中国电影 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现状 艺术个性 市场化 2000年
  • 简介:本期发表的老一辈学者范存忠先生的论文《中国园林和十八世纪英国的艺术风尚》是一篇跨学科研究的比较文学论文。范先生学识渊博,三十年代起就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此文可供关心如何从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的同志借鉴。

  • 标签: 中国园林 十八世纪英国 园林十八世纪
  • 简介:<正>《江海学刊》1990年1月号发表赵宪章《中国古代文论:文艺学经验方法的历史型态》一文,指出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一、审美的主体性。特别注重审美主体在实践中的意义,侧重从审美主体出发接受、认识文艺现象,侧重对文艺的本质和规律作出主体性的规定。而文艺现象对于审美主体的价值关系,往往是它最感兴趣的课题。二、浑整性。它并不舍弃关于艺术现象的直观材料,虽然是理论批评,仍保留着形象体系的具体可感性。它将对象作为一个浑然整一的有机体,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和把握。三、表述方式的意会性。即用直观、直感去体验、领悟,而不是“以言相传”,即不是用明晰、确定的概念进行表述。主要表现在概念与范畴的非确定性、意会性;理论学说中的意会性主张,如严羽

  • 标签: 表述方式 理论批评 形象体系 可感性 审美主体 中国古代文论
  • 简介:中国油画艺术的"全球化"过程,包含着外来艺术的"本土化"。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诸如新生代、泼皮艺术、波普画风、卡通一代等独特鲜明的艺术风貌。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对传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回溯性诉求会将会延续。

  • 标签: 全球化 本土化 泼皮艺术 波普画风 卡通一代 传统文化
  • 简介:面对近代以来大量存在并对本土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翻译文学实践及其文本,其归属如何、与本土文学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及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叙述,不仅受到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文化研究的共同关注,也El益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旨在从文学的“权属观念”、“中介性”和“不确定因素”的角度,从文学观念层面及逻辑上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以便为翻译文学的文学史叙述扫除障碍。

  • 标签: 翻译文学 文学史叙述 文学权属观念 中介性 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