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5 个结果
  • 简介:钱钟书先生提出以风格论唐宋诗,开启了以风格论诗的说法。诗可以按照风格论,那么,艺术是否也可依风格而论?自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诗画相通的理论在国内学界已有众多成果。西方诗学最早也认为诗画相通,至18世纪《拉孔奥》出现之后,才将诗画分论,并开始强调两者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艺术之间具有相通性,跨越国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诗歌艺术和国外绘画艺术,是否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具有可比性?在本文中,作者把中国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和西方印象派绘画进行比较研究,就两者在题材、创作风格和作者群体等方面具有的相近表征探究,继而深入理解这种表现背后的原因。

  • 标签: 魏晋时期 山水诗 印象派油画 艺术共通性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面临着不少挑战。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西班牙语专业过级的因素,并提供对策来降低过级。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业、就业情况以及学习体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因素对过级的影响,并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改善西班牙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 标签: 应用型人才培养 西班牙语专业 过级率
  • 简介:[摘要]京派作家沈从文与废名试图通过质朴平凡的乡土人生来进行文化探索,发掘人情人性的美。《边城》和《竹林的故事》作为代表性篇目,映射出两位作家对于美的态度与观念,本文旨在通过浅析对比人物形象,来反映这种创作意蕴上的微妙差别。

  • 标签: [] 翠翠 三姑娘 自然人性 宗法制乡村
  • 简介:阿洛可斯夫基,一位倾心于诗歌的彝族散文诗诗人。著有散文诗集《黑土背上的阳光》、《没有名字的村庄》并获得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奖、四川天府文学奖。这位优秀的彝族青年诗人,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散文》、《四川日报》、《散文百家》等40余种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500余篇,最近散文

  • 标签: 万物有灵论 彝族 自然界 布谷鸟 诗歌 自然万物
  • 简介:扬·阿尔贝是当代西方非自然叙事学阵营中最为活跃、最有建树的理论家之一。尽管受到布莱恩·理查森的激发和影响,但阿尔贝无论在非自然叙事的概念界定、特征描述还是在阐释策略方面都与理查森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概念层面上,阿尔贝把非自然叙事界定为物理上、逻辑上、人类属性上不可能的场景与事件;在特征描述上,他主要聚焦于非自然的叙述者、非自然的人物、非自然的时间和非自然的空间;在阐释策略上,他倡导以认知方法为导向的自然化解读策略。本文在评述阿尔贝非自然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出:关于非自然叙事的界定与判断至少涉及“程度”与“层面”两个问题,而对非自然叙事特征的考察需要扩大至更多的类别与内容,如非自然的聚焦、非自然的心理以及非自然的情感等;在非自然叙事的批评实践上,所谓的自然化解读与非自然化解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两者皆可”的选择,即我们应该在有效保留非自然叙事之“非自然性”的同时对其做出合理的阐释。

  • 标签: 不可能性 非自然叙事 非自然叙事学 扬·阿尔贝
  • 简介:列维坦是公认的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大师。作为能引起人们“诗意情绪”的画家,大自然在画家的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宽广的河流、姿态万千的树林、瞬息万变的天空、静穆的教堂和墓地——典型的俄罗斯自然景色给画家带来无穷的艺术灵感。在一幅幅风景画里,列维坦不仅把俄罗斯大自然描绘得出神入化,而且在其中注入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体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自然观。

  • 标签: 列维坦 风景画 生态观
  • 简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一部借旅行叙事来表达成长主题的小说。由于小说上下两部分分别聚焦于意大利旅行和英国本土生活,其叙事连贯性和主题统一性一直备受争议。这主要是由于对旅行叙事的狭义界定和对旅行隐喻的不完全理解造成的。这种局限性导致以往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凝视活动在主人公露西的身份建构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延续旅行叙事和实现旅行隐喻的一个关键手段,凝视活动在小说上下两部分贯穿始终。围绕凝视客体和凝视主体的"意义"和"真实性"问题,小说描述了露西在凝视对象、凝视方式和凝视关系上的转变,展现了她在凝视活动中对他人身份进行识别和分化、对自我身份加以认识和定位的成长过程。

  • 标签: 游客凝视 旅行叙事 旅行隐喻 身份建构
  • 简介:卢志学:著名画家,1941年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196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沈阳书画院院长,沈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市文联副主席,沈阳市文史馆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沈阳市优秀专家,

  • 标签: 美术作品 沈阳市 山水画家 中国画 中国美术 美术家
  • 简介:<正>小引2011年4月13日,《上海壹周》刊发了一篇题为《当代法布尔记录自然笔记寻找城市博物家》的报道,称有一群"博物家"正活跃在上海这座喧嚣都市。"他们用目光、纸笔、镜头捕捉和记录身边的自然界变化,然后把这些值得注意的变化,告诉更多人。"自此,一种名为"自然笔记"的自然记录与自然书写新形式开始走进公众视野,并引起社1

  • 标签: 文类 公众视野 策划方 生态文明 身体感 采绿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24
  • 简介:丘浚在《南海奇甸》一赋中所说的海南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的发达情形,丘浚(1421~1495年)是明代海南最有功名成就的学者,他这篇赋所要写的就是海南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

  • 标签: 丘浚南溟奇 人文社会 南溟奇甸赋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10
  • 简介:<正>引言日本文学传统崇尚对自然美的描绘,追求人与自然、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强调通过自然来抒发真实的感情,在对自然的描写中美得以临摹、还原、再现和升华。日本文学的这种审美理念与日本人所处的环境有关、与其纤细入微、毫发具究的民族个性有关、同样与其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密切相关。于是自然以及自然之"物"在日本文学中不仅是一种素材,而且是一种美感的来源;在四季更迭孕育出的美感中,春之幽艳,夏之壮硕,秋之静寂,冬之枯寥,形成日本文学美意识的特型。

  • 标签: 日本文学 物感 我一 美意识 川端康成 情与景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壮族文化形态中的流传与影响分析,特别是在壮族民间文化的流传与影响的具体考察,提出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大胆借鉴壮族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各有其存在的生命价值意义、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这个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母体、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中的所有成员。只有走坚定的自然之子的道路才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 标签: 敬畏自然 流传 影响 自然之子
  • 简介:<正>在当代多元的世界里,华文文学也面临着选择和被选择.台湾著名诗人罗门、蓉子的文学作品终于经受了时间的检验,突过了泥沙的掩盖,像一撮金子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选中,编辑出版了一套《罗门、蓉子文学创作系列》大型丛书.这是近年大陆出版界颇引人注目的一套系列丛书.

  • 标签: 文学创作 宇宙万物 永恒性 蓉子 罗门 华文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