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以24名小学教师和98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与测验法探讨了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有着较高的准确;(2)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水平随教龄和职称的增高而呈下降趋势;(3)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水平与其条件性知识掌握情况表现正相关;(4)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与其所教年级无关。

  • 标签: 小学教师 知觉准确性 学生注意问题
  • 简介:儒家是不是宗教?说“是”的可以有一千条理由,说“不是”的可以有一万个根据。归根结底,将儒家定位为宗教后,意欲何为?坚决不同意儒家划入宗教,又将如何处置?帽子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帽子底下的脑袋。

  • 标签: 宗教性 儒家 三纲五常 “是” 帽子
  • 简介:人格一致性问题是人格心理学中最活跃、也是最有争议的研究课题之一。对待人格的一致与可变性,西方传统的人格理论持两种观点,即一致论与可变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在跨时间及跨情境上具有一致。本文在综述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人格一致性问题的争论进行了详细评价。作者同时指出,要想走出人格是一致还是可变的两难境地,必须首先解决人格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 标签: 人格一致性问题 人格心理学 西方国家 一致论 可变论 人格特质
  • 简介:政党执政方式的合法,是大多数公民对政党执政方式的自觉认同。一个政党获取执政方式合法的基本途径,是构建一种支持该执政方式的同质文化、证明该执政方式有效的业绩和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苏共执政方式的种种弊端,最终耗尽了执政的合法,这是导致苏共失去执政地位的重要内因。

  • 标签: 苏联共产党 执政方式 合法性 政治学
  • 简介:在《矛盾论》中,毛泽东阐述了矛盾“普遍”的两层含义,第一是矛盾的存在具有绝对,第二是任何矛盾运动同其它矛盾运动形式相比都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即普遍和特殊。在第二层含义中,“普遍”只是一个用来阐述矛盾“特殊”的认识论的概念,这意味着毛泽东的矛盾论中蕴含着对建立在黑格尔哲学基础之上的欧洲资本主义现代及其话语体系的批判。在处理矛盾的特殊性问题时,毛泽东又提出了矛盾的不平衡性理论,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在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过程中初步建构了中国独特、独立的现代话语体系。毛泽东的现代话语体系中包含社会主义、第三世界和民族因素三个方面的内容。

  • 标签: 毛泽东 矛盾特殊性 现代性 话语体系
  • 简介:汉末魏初,儒学德性我式微,才说盛行,《人物志》集其大成。具有一定个体独立和自由精神的才我存在三个面向:轻视儒家规范而仍以道德为终极关怀,但新道德并不明确,是不清晰的德性我;重视直觉洞鉴的智悟,但程序逻辑推理阙如,是不彻底的认知我;将个体生命看作艺术的审美存在,但欠缺退而瞻远的超越意识,是不健全的情意我。材质自然主义凸显才说之自我又使之不完满,魏晋个体之种种自主据此伸展.

  • 标签: 才性 《人物志》 个人 自我 自然主义
  • 简介:<正>政体问题是现代的核心问题,正如哈贝马斯所言:"自17世纪以来,现代的道德-实践的自我理解总体上是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政体展开的。这一自我理解展现为普遍主义的道德意识和宪法国家的自由设计。"民主作为现代政治的合法基础,是现代国家的普遍诉求。从本质上说,后形而上学时代,除了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政治制度都无法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现代政治哲学有两大政治合法话语体

  • 标签: 哈贝马斯 现代性 激进民主 批判理论 自由主义 资本主义
  • 简介:"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的吉藏首先明确提出的。道教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的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的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意义上的"道"与"道清净之心"意义上的"道"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一切无情皆有佛性"与"一切无情皆有道",由于其中的关键范畴"佛性"与"道"的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的"一切有形皆含道"的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的,而这一结论是"无情有道"说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 标签: 无情有性 无情有道性 吉藏 孟安排 道教义枢
  • 简介:旨在探索组织变革背景下团队主动性行为的结构,并开发出相应的测量工具。首先对20家企业的27位高管进行了深度访谈,然后按照扎根理论思路对获取资料进行细致分析,探索团队主动的结构,再按照严格的心理测量学程序开发团队主动的测量问卷,并以来自60家企业的70个团队(共292位成员)为对象进行了测验。研究发现:团队主动的主要维度包括群策、协作和适应。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测量工具有着良好的信度和构思效度。

  • 标签: 组织变革 团队主动性 构思效度
  • 简介:证言心理学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对心理健康因素对证言准确的研究很少涉及。本研究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证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 标签: 心理学研究 健康因素 证言 口供
  • 简介: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行政行为的必要条件.本文试图对财产申报制度的社会政治基础进行分析,说明在我国行政现代化过程中建立财产申报制度的必要,进而阐述在我国建立财产申报制度的现实缺陷,最后提出建立适应行政现代化的财产申报制度的途径.

  • 标签: 公务员 财产申报制度 现实性监督 社会信用机制 监督机制 执行机制
  • 简介:本文主要以林尚立、周雪光、冯仕政、蔡禾等学者有关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有效研究成果为基础,将中国国家治理理解安置于现代化进程中,分析国家治理的逻辑进程、模式和有效等,论证创新逻辑才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历史实践、模式和有效的有效范式观点。我们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命题,改革开放是政治命题,创新是国家治理命题”是理解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脉络。

  • 标签: 中国国家治理 赶超型现代化 有效性 创新逻辑
  • 简介:采用实验室观察及问卷法,考察学步儿行为抑制、母亲养育方式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抑制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母亲保护担忧负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2)性别能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母亲鼓励独立负向预测男孩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女孩内隐问题行为;保护担忧负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正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

  • 标签: 行为抑制性 母亲养育方式 问题行为 性别 调节作用
  • 简介:宗教在当代中国能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基督教道德的二律,即行为道德律和心理道德律,是基督教教化功能的重大特征。

  • 标签: 基督教道德 教化 践行
  • 简介: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科技的重要标志,已经深深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互联网的一机一线,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一网打尽全世界"。然而,在互联网为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人们不知不觉陷入了自己所编织的这张网中,没有察觉到在其试图主宰互联网的过程中反而被互联网所控制和支配。

  • 标签: 科技异化 互联网 两面性 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
  • 简介:公元742年,受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等人的邀请,55岁高龄的鉴真毅然率弟子工匠东渡日本,五次连遭失败。十余年间,行程数万里,受尽风涛之险,牢狱之灾,饥渴之苦,先后牺牲36人。年过花甲的鉴真,也因长途跋涉,暑热煎熬,以致双目失明,成为盲僧。

  • 标签: 东渡日本 鉴真 留学僧 弟子
  • 简介:以笛卡尔和阿格利帕为代表的全局怀疑论的论证结构表明怀疑论暗含着对于知识之理解的三个预设:1.关于证成的内在主义观;2.关于真理的实在论;3.关于知识的不可错论,这三个预设与柏拉图对"知识"的传统定义——JTB理论是相一致的,而葛梯尔问题的提出表明这种对知识的定义是有缺陷的,从而为我们解决怀疑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 标签: 知识 葛梯尔问题 内在主义 不可错论 实在论
  • 简介:采用准实验设计教学干预,将75名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分为实验组(n=54)和对照组(n=21),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结构化服务学习活动(每周2小时),对照组给予匹配任务(文献阅读和翻译总结)。采用反思日志中的开放性问题和非服务学习领域的结构不良情景问题为测验材料,利用自编的问题解决中的批判思维表现编码袁,对服务学习活动前后和过程中相关材料进行编码,探讨服务学习中服务组学生批判思维的变化及其在非服务学习领域结构不良问题解决中的迁移效果。结果表明服务学习对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表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方案改进维度上,这种促进作用可以迁移到非服务学习领域问题解决的批判思维表现中。

  • 标签: 大学生 批判性思维 服务学习 方案评价 方案改进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的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的学说这一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的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的这一决定性要点的解读,是极具批判的。他的批判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的位置)的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的时间解释,最后是存在的真理含义的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一种源初的发生方式揭示范畴的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一种“范畴系谱学”或者一种“范畴演绎”的尝试。自此,重要的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的背景的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的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的。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的可能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