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传统语境,人之身体由内而外所呈现身体映像"是哲学建构重要诠释范式之一。诸多思想家以此为基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展开诸多经典命题重新阐释哲学体系创建。可以说,正是在对"身体映像"观照,秦汉之际哲人们建构了与众不同身体哲学";试图以源于身体认知经验理性去弥合天人之间距离,从而达到对天自然深度体认把握。因此,他们通过"身体映像"类比出"天地映像",提出了"同气"、"同数""同构"等具体诠释范式,完成了身体哲学体系化建构。这一点,无论是道家作品《淮南子》那里,还是儒家作品《春秋繁露》那里,乃至黄老作品《黄帝内经》,均有较为明显表现。

  • 标签: 秦汉哲学 身体映像 身体哲学 同气 同构 同数
  • 简介:1847年,当马克思普鲁东争论时候,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他那时候当然不会想到,110年以后出生一位国哲学家,会以自己亲身经历,证明他这个命题。马克思说:"从根本上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鸿沟是分工掘成。"作为杨国荣同学和同事,我,还有从美国赶来与会黄勇兄,有幸见证了杨国更多还原

  • 标签: 哲学分析 杨国荣 普鲁东 黄勇 思想创造 金岳霖
  • 简介:理性并不足以代表哲学。哲学就像诗歌、小说和戏剧一样,是一种人为艺术品。哲学家置身于特定时代和环境,和平常人一样有血有肉,他们思维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见识和个人情感影响。人们习惯把哲学家关于幸福思考想象得古怪高不可攀,忽略了他们哲学也有反映普通民众愿望、诉求和利益思想。以柏拉图为,其晚期作品显示出他对于适度原则重视,以及他"幸福"问题上妥协。由此可以纠正以往对柏拉图伦理思想一些偏见和误解。

  • 标签: 量度 幸福 柏拉图 适度 菲丽布
  • 简介:应该是整整十年了,杭州教工路上那家现早已消失新民书店门口,为了“动员”童世骏教授把他老师居纳尔·希尔贝克(GunnarSkirbekk)教授文集《时代之思》放到我和一位年长同事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筹划一套丛书中,我曾经短信里“深情告白”:“如果减去十岁,我打算到卑尔根求学!”

  • 标签: 印象 哲学 挪威 出版社 教授 贝克
  • 简介: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一章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原理:(1)你行动准则要出于义务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行动道德价值只在于它准则普遍性形式.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教重法则而来行动必然性。这三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提升打下一个基础。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内在结构了.这就是义务概念中所包含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实现出来主客统一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定言命令三个变形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分析和停留于词句表层上是看不出来,只有深入康德思想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 简介:倪培民先生是以西方哲学开启其学术研究,但在留学并任教于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以后,反而走出了一条向中国传统回归之路.自20世纪90年代起,倪先生即转向了东西方比较哲学,并在西方传统哲学框架之外开辟“功夫论”领域,即从传统所谓“功夫论”角度来阐发儒家学说.21世纪以来,倪先生又撰文倡导《“功夫”引入哲学》,并积极参与、评骘大陆学界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讨论,认为中国哲学不仅应当肯定自己“合法性”,而且应当从“合法性”讨论走向具有“立法者”意义自觉;而其英文著作《孔子:人能弘道》一书,自然可以视为倪先生以中西双语对孔子思想言说阐发.至于其新近刊发于《南国学术》《儒家精神性人文主义之模式:如在主义》发表于《孔学堂》《阳明心学功夫伦理价值重建》,则无疑代表着倪先生在新历史条件下对儒家人文主义精神之一种新阐发.倪培民先生这一走向,既对“留洋”之士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也值得本土学者认真咀嚼.

  • 标签: 功夫 如在 主体 境界 诠释进路
  • 简介:平息批评最有效方式是用批判之类术语进行证明。当一种行动据理得到证明,如何有理由否定它合法性呢?我们关注批判策略,用以说明合理性(rationality)对合理批判抵抗问题,特别关注对技术理性批判。福柯在其权力知识理论对这一点已有所阐释。经过仔细探究马克思用他方法在对市场和技术“社会合理性”批判时作出预言,发现在对工作目的讨论.马克思通过运用“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非常相似的方法成功说明了“社会合理性”沉默效应。马克思著作也有技术批判踪迹。19世纪60、70年代,在对待发达社会技术合理性问题上.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要求根本性变革。首先在环境运动影响下,有关技术论战迅速蔓延。不充分确定概念最终在对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得到系统阐释,但这种阐释不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然而.对技术纯理论理解作出修正。它对弱化技术专家制定公共政策提出那种理由带有积极意义。技术政治新时代已经开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技术 合理性
  • 简介:1794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发表了他著名篇章《论学者使命》,明确提出:"学者使命主要是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因此,学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

  • 标签: 为社会服务 《论学者的使命》 思想遗产 奋斗 真理 呐喊
  • 简介: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同时,也经历了多重逻辑下学术话语、研究热点、写作范式等方面的变迁。1978—1987年,近现代哲学研究领域主流话语是“实事求是”,研究热点是革命史观下“先进人物”,写作范式处于从“两军对阵”“认识史”转变之中。1988—1997年,其主流话语是“追寻智慧”,研究热点转移到自由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写作范式由“认识史”进展至以“智慧”中心。1998—2007年,其主流话语是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自此近现代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整体地位持续下降,研究热点是现代新儒家,同时近现代哲学整体上取得进展,写作范式更为多样化,并表现出重视历史具体性趋势。2008—2017年,其主流话语是“文化自信”,近现代哲学研究整体上进入一定总结阶段,写作范式更为偏重历史具体性,尤其是学术政治之间互动。

  • 标签: 近现代哲学 实事求是 追求智慧 中国哲学“合法性” 文化自信
  • 简介:2012年3月,谢文郁教授出版了《道路真理——解读〈约翰福音〉思想史密码》①(下文称为"谢著")一书。该书深入地剖析了"真理"问题在希腊思想困境,并指出是《约翰福音》带领人们彻底走出了"真理"困境。

  • 标签: 《约翰福音》 真理 道路 柏拉图 宗教 哲学
  • 简介:围棋的人机大战,在国内外都激起了热烈反响。社会人文学界人士认真辨析:机器真能超越人类吗?工程科技界人士则在思考:应当选择哪些技术项目实现人工智能赶超?这些都是至为可敬思虑!然而,“机器超人说”并无明确科学依据;基础理论突破是赶超和创新根本之道。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方法论既是理论研究源头,又是理论研究龙头。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当务之急应是变革和创新人工智能研究科学方法论,抓住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龙头,源头上实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突破、超越引领。

  • 标签: 机械还原方法论 信息生态方法论 通用人工智能理论
  • 简介:反讽罗蒂政治哲学呈现出三副面孔。即反基础主义、私人游戏以及哲学家去圣化和知识分子政治化。反基础主义意味着否定了哲学证成政治可能性.否定了理性主义证成自由主义可能性。私人游戏是说哲学家只能在私人领域从事创造性发明,不能僭越。这两层含义必然结果是使哲学成为私人事务,使哲学家走下社会立法者神坛。反讽作为知识分子公共德行必然要求他们公共领域不断揭示社会无所不在残酷,提供社会希望。哲学家若想在公共领域发言,必须改变身份特征成为知识分子,而且要注意公共修辞。

  • 标签: 反讽 反基础主义 公私领域 去圣化
  • 简介:朗基诺“批判情境经验主义”(CCE)是介于科学社会研究(SSS)科学哲学研究第三条道路。首先,理性—社会二分法对SSS是不公平,它来自科学哲学。该二分法以及规范认识论观念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康德对事实问题权利问题区分。规范认识论研究对象是科学理念,SSS对象则是科学实践。情境经验主义SSS具有高度相似性,朗吉诺试图通过“批判”来规避后者相对主义。但是,SSS并非知识相对主义,它将科学理解“某处之见”,规范性是不必要

  • 标签: 批判的情境经验主义 朗吉诺 科学的社会研究 规范性
  • 简介:哲学家有不同类型,有的重视研究问题,有的重视构筑体系,有的重视解读文本,有重视阐释义理;或者如金岳霖所言,有的是综合心灵,有的是分析心灵;或者如詹姆斯所说,有的是硬心肠者,有的是软心肠者;或者如柏林所讲,有的是刺猬型,有的是狐狸型……虽然,哲学家研究风格可能各有千秋,

  • 标签: 哲学分析 哲学家 学术研讨会 开幕词 论坛 称号
  • 简介:"培养"一词意涵丰富,原指农作物培植,但被孟子和阿奎那用于描述德性修养复杂过程。他们都认为,人德性之端或种子受之于天或上帝,是人性一部分,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发展它们。只有培养德性,才能实现人性,并最终实现人天命或终极目的。对二人来说,乐于善行德,才是德性真谛。尽管二人人性、德性以及德性培养等问题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彼此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人之为人需要培养德性之端,而在德性培养中心志情感、人伦关系和成长环境等尤为重要。阿奎那则区分了自然之德神学之德,发展了潜能与实现等概念,强调培养德性就是培养习惯,突出理性地位,从而较好地应对德性培养成功失败问题。

  • 标签: 德性 孟子 阿奎那 人性
  • 简介:康德对于和道德之间关系问题所给出回答是:"美作为道德象征",或者说"美的东西是道德东西象征"。在这里,""道德"分别作为"美的东西"和"道德东西"二者抽象名词经由"象征"一词实现了关系上联结。这种关系成立建构康德对于二者区分和类比之上:一方面,和道德有着异质性结构,即前者由感性图型上升至理念,而后者则由理念规范感性行动;但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着可类比性,例如,对于和道德判断都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等等。因而,康德以"象征"来描述二者关系至少语义层面上是成立

  • 标签: 美的东西 道德 道德的善的东西 象征 康德
  • 简介:把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变体扩张,应该注意在经典世界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寻得其根据。其要点是观念史研究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现成经典世界之中,而应该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变迁获得动力。注意能够发挥原始作用现实生活世界既有的经典世界互动,不但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观念变迁,而且由于把视野扩展哲学相关更广阔领域,实际上也可能改绘经典世界地图。

  • 标签: 观念史 经典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
  • 简介:中国"哲学突破"始于《老子》,中国哲人寻求普遍统一性努力集中体现在道提升上。但随之而来,是道意义究竟如何理解,这也是困扰中国哲学根本问题。我们今天所应当做,不是站在老子思想之外指手画脚,说"道"是这是那,而是进入到老子思想内部,帮助老子建立道论哲学言说。建立老子道论哲学言说,也就是建立老子哲学逻辑体系。我们老子思想表述视为未经论证命题,本文目的即在于对这些命题进行论证,使之成为严格意义上哲学。言说之道已非道,"道"有名实无名。名亦物,道非名亦非物,道无。无为万物生存之可能,万物即道之显现,无亦即有。万物道区分,因万物自相区分,于是有德。消泯区分则合道,固守区分则违道。物多样性激起欲望,对物役使更背离道。只有无我之欲方归于自然。欲是以人为尺度区分物,由是形成知。对知获取学,学增强我他者区分能力,故损学方能益生。学知方可有为,改造外物,对抗自然。无为则无我,不造物不别物。于是人之生即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

  • 标签: 老子 别名 辨名 哲学言说
  • 简介: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地区现代化比大陆要早一拍,20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经济起飞,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台湾大陆文化和种族上都有着更密切关联,所谓血浓于水。正因于此,很多方面,台湾都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资源,对于今后我们如何发展儒学,同样亦不例外。

  • 标签: 台湾地区 儒学 战后 亚洲四小龙 经济起飞 60年代
  • 简介:以中国科学实践哲学研究,追溯了科学实践哲学中国缘起、沉寂现状.展示了科学实践哲学在当今蓬勃发展以及各种研究境况;提出了中国科学实践哲学研究不足问题。同时指出,如能够对这些不足做出积极回应,中国科学实践哲学研究会有很好前景。

  • 标签: 科学实践哲学 各种研究进路 现状 不足 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