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审判中心"一词是日本借鉴欧美刑事司法理念的概念发明,之后传播到东亚其他地区。日本从1927年正式使用该词,共历经了词语形成、概念定型、原则确立和实践深化四个阶段。韩国与台湾地区主要历经了理念引入、艰难推进、全面深化三个重要战略期。中国大陆则历经了话语引入、本土转化、回炉再造及全面推进等四个关键期。从各地的改革路径来看,基本确立了以一审为中心,以庭审实质化为目标,通过各项配套措施全力推动"审判中心"的实现。就未来发展的方向来说,需从外部破除"侦查中心"、从内部打造"庭审中心"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 标签: 审判中心 观念史 东亚地区 诉讼方式 司法改革
  • 简介:邵宏教授著的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在西方美术史学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它在研究美术的变化特征及其原因时介绍了循环论、进化论的螺旋论,很值得设计界借鉴.

  • 标签: 美术史 设计 史观 史学研究 循环论 进化论
  • 简介:摘要我国古代的史学与文学往往相通。例如《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等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而《通》作为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其中也反映了作者刘知几许多的文学思想,它可说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史评和史传文学的理论著作。本文就《通》中的“崇实”观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简单论述。

  • 标签: 《史通》 崇实 影响
  • 简介:自然状态学说的出现是自古希腊以来哲人们所构造的神义论理论体系隐含的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端是质疑上帝存在之正当性的“伊壁鸠鲁悖论”。为了驳斥“伊壁鸠鲁悖论”并论证神圣秩序的合法性,自奥古斯丁起的神义论就致力消解“上帝之善”与“现世之恶”之间的紧张。其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上帝的绝对支配『生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由于难以回答现世之恶的正当来源问题,阿奎那开始承认人的自由意志对于恶行的责任,司各特则将恶行归咎于自由意志在行动上的自由选择,近代意义上的自由个人的观念初露端倪。中世纪后期的神学理论最重大的变革则出现在奥卡姆的理论创新中。奥卡姆的理论构成了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直接思想渊源。自然状态学说的理论伟力在于它是具有必然性逻辑的历史结论,自认具有合法性的现代法治绝不可能建筑于一个偶然的“假设”之上,一切革命性变革都只能是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结果。

  • 标签: 自然状态“伊壁鸠鲁悖论”神义论 自由意志 启蒙理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20
  • 简介:如果讨论文学分期是意味着文学观念和文学史研究视角的变化,【内容提要】文学分期的讨论反映了不同的文学观念的讨论,讨论文学的分期必然地包含了文学观念和文学研究视角的改变

  • 标签: 分期文学 文学观念 文学史分期
  • 简介: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山玩水一直以来都是国人喜爱的休闲方式。然而,早些时期,旅游休闲并非人人都能享受,出游似乎只是文人墨客或纨绔子弟、抑或是有钱人的特殊消遣。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才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生活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并渐渐成为中国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

  • 标签: 旅游休闲 中国人 观念变迁 休闲方式 生活水平 国民生活
  • 简介:新时期以来,在文学回归文学、文学研究回归文学研究等口号的吁求下,现当代文学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同时,一个现象也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对于现代文学,学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当代文学,由于研究资源、立场、观念、思路的不同,导致文学叙述观念的诸多分歧。1980年代的'重写文学'运动中,启蒙文学史观占据了主流。'重写文学'运动因为诸多外因告一段落之后.

  • 标签: “重写文学史” 再解读 中国文学 延安文艺 文学史观念 现代性
  • 简介:法律观念是某一时期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态度以及理念.宋代人的法律观念无论从普通百姓还是士大夫甚至到最高统治者都与以往不同,人们知法、讲法、用法,造就了宋代别样的法制,达到中国历史上法制的顶峰.就此现象,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是根本原因,国家政策的适时调整也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统治者重视、民众思想观念转变也是重要原因.

  • 标签: 法律观念 宋代 讼师 讼学
  • 简介:从1998年提议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开设“海外民族志讲座”课程起,①到2007年3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不同文化中的他者观念”国际学术研讨会,②再到2007年8月《西方作为他者》完稿,乃至2008年在《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人类学随笔中《在他处思考》一文的发表,③王铭铭对于人类学世界中的“他者”的关注,

  • 标签: “他者” 西方 观念史 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 中国
  • 简介:Polity是个与城邦息息相关的概念,它用来对不同的城邦体制进行分类,具有内在的民主法治意蕴。古代东方的“国体”和“政体”二词同义,二者始现于中国汉代,皆指帝王专制的家国体制。东方社会在引入Polity以为政治现代化所用时,产生了两种译法:一是对译为政体,二是创造了国体、政体两元论来对译。两元论以政体连接现代宪政,以国体捍卫专制制度。两元论之“国体”使君主站在政治体制之外、抑或之上。随着君主制在日本和中国的终结,风行一时的旧式两元论日渐淡出。但是不久,在革命思潮的主宰下,中国移入了苏式的新两元论。新的两元论不但与现代政治现状不符,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不合,也与民主法治的世界潮流相悖,且有违宪法的规范属性。它与宪法相关规定是否契合,值得进一步认真研究。

  • 标签: 国体 政体 两元论 阶级
  • 简介:一、从“思潮”到“观念”吴晓番、胡岩问(以下简称“问”):2011年底,您的新著《平等观念史论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上海书评》、《社会科学报》、《哲学分析》、FrontiersofPhilosophyinChina、《探索与争鸣》、《文汇读书周报》等分别发表了相关书评或进行了专题讨论。2011年《上海书评》的访谈,主要谈的是现代平等观念之实相,包括平等观念在中国如何实现古今之变。今天我们想请您就观念史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方法论再深入谈一谈。我们知道,您把观念史研究视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重要部分,并且一直比较重视方法论的探讨。而在《平等观念史论略》一书中,您则对自己在观念史研究的方法作了一些阐释。能否先请您介绍一下您从事观念史研究的大致历程?

  • 标签: 观念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访谈录 《文汇读书周报》 中国近现代 《探索与争鸣》
  • 简介:<正>史官是先秦职官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凭借专有巫知识,载录和保存文献的职能,以及由此而逐渐获得的话语阐释权力而拥有极其尊崇的社会地位,产生了极为重要的文化影响,因而,这一群体历来为研究者所特别关注。先秦史官研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热点话题。

  • 标签: 先秦史 巫史 春秋时期 周公 六经皆史 天道自然
  • 简介:本文探讨了跨文化文学与世界文学诸方面问题,认为世界文学研究有诸多目标。本文分析了弗朗科·莫菜蒂和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等人的观点,指出其局限性,试图对世界文学的领域和范围进行界定。

  • 标签: 跨文化文学史 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研究
  • 简介:中国戏曲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如今依旧生生不息、砥砺前行。而第七艺术——电影随着工业和科技时代的来临徐徐晚到。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的《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艺术的诞生。十年后,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拍摄的电影《定军山》又成为中国戏曲电影的发轫之作。从此,古老的戏曲

  • 标签: 创作观念 发展史创作 戏曲电影
  • 简介:除新兴学科外,学科发展的研究对一门学科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让人们了解该学科的过去,认识该学科的现在,展望该学科的未来。修辞学之于修辞学也同样。而且受这种内在必要性和研究者学术冲动的驱使,修辞学的园地已是花香满园了。它们有的侧重史料整理,有的侧重哲学思辨,更多的是以引论。郑奠基、谭全基的《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易蒲、李金苓的《汉语修辞学史纲》、郑子瑜、宗廷虎的《中国修辞学通史》、吴札权的《中国修辞哲学》、

  • 标签: 《中国修辞学通史》 修辞学研究 《汉语修辞学史纲》 新兴学科 转型 治史
  • 简介:法学既是现实的,又是传统的;它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也表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态.从后一方面说,美国法学便是美国文化传统的表达,西方的法学也就是西方文化传统的表达,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产物.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分析美国法学时认为,美国法学是"以自由主义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自由主义法学便是美国法学传统的

  • 标签: 自然法学派 西方法学 自由主义 法学史 西方文化传统 美国法
  • 简介:作为行政诉权论的重要一环,行政诉权之本质既与诉讼目的息息相关,又对诉权内容及诉权要件产生直接影响。学理上,行政诉权之本质未能达成共识。各学说因诉讼目的论基础或研究视阈上的差异,仍缺乏统一评判标准。以法院的审查方式作为统一评判标准,可起到为各学说搭建共同对话平台的效果。根据法院在判断行政诉权要件时需以何种审查方式完成为标准,可将各诉权学说分别归入实质条件诉权说与形式条件诉权说两大阵营。因实质条件诉权说存在诉权认定结论与现实情况脱节、陷入未审先判的思维误区等缺陷,而形式条件诉权说则可确保诉权认定结论与现实情况相一致、切实化解“立案难”、强化客观法秩序维持之行政诉讼功能模式,故后者更可取。目前,形式条件诉权说阵营中的抽象诉权说、司法行为请求权说、宪法诉权说仍有不足,作为司法行为请求权说之修正版的“诉权层次论”应予提倡。

  • 标签: 行政诉权 行政诉讼 实质条件诉权说 形式条件诉权说 诉权层次论
  • 简介:“南北书风融合”是关于隋及初唐书法的重要观念,但它的出现却是在晚清时期,这让我们怀疑它对这一阶段书法的概括更像是在碑学语境下形成的“相”。本文注重观察它的生成过程,并在历史情境中检验其合理性。通过与“史实”对比,发现“南北书风融合”是一个逻辑上很合理,但实际却经不起深究的一个观念

  • 标签: 南北书风融合 书分南北 南朝化
  • 简介:<正>以一个专门的问题——音乐史学——为出发,我想阐述一下我们这个时期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我们看到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数十年内,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都有人编纂了第一批内容广博、力求完善、按编年记述的音乐。这些著作都与主要由法国的启蒙运动人士所发展的通史的史学观念有关,其中部分

  • 标签: 意大利 法国大革命 史学观念 音乐史学 启蒙运动 罗斯
  • 简介:文学写作是当今文学研究中的一股热潮,但佳作寥寥。本文以现代通俗文学史观念为例,辨明文学写作中反文学意识的失误和后果,强调坚持文学精神是文学写作的核心问题,并从文学应有的文学意义角度,进一步阐明文学精神在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性。

  • 标签: 文学史写作 通俗文学史观 反文学史意识 文学精神 文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