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学者们关于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很深入,苏荣誉先生在其大作《二十世纪对先秦青铜礼器铸造技术的研究》中已做了详实的论述。21世纪以来,随着孝民屯村南及东南地铸铜遗址的发掘,殷墟出土了极其丰富的铸铜遗物,仅就达10万余块,还有2千余块泥芯,2百余块模。

  • 标签: 殷墟 制作工艺 陶范 泥芯 铸造技术 青铜器
  • 简介:西汉上林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由国家统一铸造发行的货币。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研究。由于金属钱有可镕毁再利用价值。后世发现极少。而造价低廉原料比比皆是。使用及出现残次品之后即行废弃。故而后世发现品类较多。出土的质母对五铢钱制及断代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重点对西汉上林苑铸钱遗址出土的五铢钱质母。根据各类形制特点进行排比分类研究。

  • 标签: 五铢钱 西汉 国家统一 利用价值 铸钱遗址 分类研究
  • 简介:汉昭宣五铢塑造工艺研究邹志谅ASTUDYONTHETECHNOLOGYOFTHEPOTTERYMASTERMOLDOFWUZHUDURINGTHEREIGNOFEMPERORSZHAODIANDXUANDIINHANDYNASTY¥ZouZhi...

  • 标签: 五铢钱 中国古代货币 王献唐 武帝时期 制造工艺 无流道
  • 简介:制作是青铜浇铸的关键工艺之一,决定着青铜铸造的器型、纹饰和质量,然而有关铸铜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采用热膨胀、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荧光等技术,对安阳殷墟孝民屯铸铜遗址出土的10件标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XKF结果表明。含砂的比例较高。而内外壁的热膨胀分析表明。其内壁的烧成温度多在450℃左右。系低温烘烤而成。容易理解,浇铸时,高温铜液的短暂高温效应,致使内壁的烧成温度普遍高于外壁。本文结果为深入探讨古代的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再次证明,反复升温测定烧成温度较低的新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 标签: 陶范 烧成温度 孝民屯遗址 铸铜遗址 DIL
  • 简介:<正>一、地层堆积“枎(戈戈)当(十斤)”是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于1983年10月至1984年4月间在配合新郑县予新制药厂片剂楼基建工程进行文物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该厂位于新郑县城关乡大吴楼村东北黄水河西岸的“郑韩故城”外廓城(东城)中部城墙内东周时期铸铜作坊遗址内。在铸铜作坊遗址东南部边沿区进行发掘,即发现“枎(戈戈)当(十斤)”。该出土于新郑郑韩故城21区T9内。T9文化层堆积比较薄,遗物较少。耕土层厚0.3米;下为扰土层,为黄灰土,层厚0.8—1.13米;再向下为文化层,层厚0.4米,浅灰土。在探方的东北部,由西向东有一不规则的浅灰沟,东西长4.1米,南北宽1.4—1.64

  • 标签: 陶范 郑韩故城 层堆积 战国晚期 遗址 基建工程
  • 简介:根据对寺遗址铃的器身使用痕迹及出土背景分析,本文认为寺遗址发现的铃为悬挂使用的一种实用器,配合铃舌使用,是人类在移动中佩戴的一种响器,并非为乐器。铃出土地点同窑址的分布联系紧密,推测与制业的从业人群有关,铃很可能是陶器生产负责人身份的象征物,是一种不以原料、技术和装饰为依凭的特殊权威物品。

  • 标签: 陶寺遗址 陶铃 制陶业 使用痕迹
  • 简介:河南省荥阳官庄遗址发现了用于制的粘土原料以及未烧制的坯,这为研究西周中期以后中原制技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为此,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了部分原料和坯,并使用马弗炉对其中的泥进行了烧制实验。结果发现,官庄遗址的制原料含铁量较高,烧制过程中析出磁铁矿等铁类矿物,且烧成色偏深;此外,制原料和同期片之间物相的趋同性和化学成分的聚类性,显示陶器本地生产的特性。研究结果为研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时期制技术提供了基础材料。

  • 标签: 官庄遗址 陶坯 烧失值 产源分析
  • 简介:论齐国钱于中航我国古代金属铸币,从先秦到南北朝,所用都是硬材有、石、铜、铁、铅等不同质料。考古发现表明,硬铸币工艺,在战国时代已臻于成熟,其中以齐刀币铜母为代表的叠铸工艺和以齐国化为代表的单主浇道直流分铸顶注工艺,长期影响了两汉至南北...

  • 标签: 齐国 直浇道 顶注工艺 钱范 刀币 浇注孔
  • 简介:<正>河南省博物馆藏有数以千计的古代陶器,可分为数十种、百余类,可谓数巨种繁。就在这数巨种繁的器类中,仅有三件扑满。就目前公布于世的材料看,扑满仅属偶见。为了加深对它的认识与研究,现将我馆所藏的三件扑满,分别介绍于后。

  • 标签: 省博物馆 西京杂记 陶器 河南 洛阳 汉墓
  • 简介:有关萧梁时期钱币铸造问题,一直都不曾得以解决。上世纪四十年代南京通济门外出土的五铢叠铸,虽然对萧梁时期铁钱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人们更关注的天监五铢、公式女钱形制与铸造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取得多大进展。1997年江苏镇江和1998年南京先后发现的铸钱遗址,出土的五铢叠铸,为天监五铢、公式女钱的深入讨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 标签: 上海博物馆 五铢 公式 钱范 1998年 1997年
  • 简介: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以秦钱重难用为借口,发布了“更令民自铸钱”的法令。此令已出,各级官吏、地方豪绅、懂铸造技术的工匠,都有了自行铸造钱币的权力。铸造钱币权力的扩大,使各地能工巧匠在钱币铸造工艺上尽显其能,产生了一项新的制铸钱工艺,即叠铸钱工艺。这种革新的工艺,历经初期阶段、成熟阶段、鼎盛阶段,最后终由母钱翻砂工艺所取代。

  • 标签: 叠范铸钱 中国 西汉时期 文物考古 钱币学
  • 简介:东周时期,铜铸币开始广泛流通。铸钱工艺脱胎于青铜器铸技术,因此早期的铸钱一般都在青铜器铸造作坊进行。在中国古代存在着石铸造、铜铸造和泥铸造三大铸钱工艺传统。石铸钱工艺的出现和主要使用阶段在东周至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早期石铸钱非常流行,此后该工艺几近消失。本文立足于考古材料,尽可能全面搜集已出土的东周至秦汉时期不同钱币种类的石资料,在此基础上考察石材质选择、刻制工具、制技术;根据背材料、石使用痕迹,探讨石的合浇铸技术,力图对石铸钱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在石铸钱工艺研究基础上,又对中国古代石铸造传统、西汉早期石铸造工艺兴盛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对石铸钱工艺在中国古代铸技术史上的地位做出客观评价。

  • 标签: 东周秦汉 石范 铸钱工艺
  • 简介:<正>郝家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县东2.5公里的石槽赵村东北0.5公里的台地上,南距沙河1公里。遗址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遗址现高出周围地面2米左右,东西长260、南北宽250米,总面积约65000平方米。遗址西南角被京广铁路稍稍破坏,其它部分保存尚好。为配合京广铁路复线建设工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于1986年6月至1987年5月对郝家台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3213平方米。这里文化内涵丰富,并出土大量的遗

  • 标签: 遗址 龙山文化 河南省 文化内涵 二里头文化 建设工程
  • 简介:<正>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处中原。历代王朝多在此建都,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非常丰富。其中,建筑明器即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研究古代建筑、绘画和雕塑艺术,以及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资料。河南是我国出土建筑明器较多的省份之一。

  • 标签: 建筑明器 出土 民居建筑 汉代 实物资料 河南省
  • 简介:中国古代不存在“同镜”。对黑灰层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在经过高温铜液浇注以后,面会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浇铸前,面的化学成分正常,经铜液浇铸以后,面除含有28%的CuO以外,CaO的含量达到28%,本不存在的PbO也突然在面的黑灰层里占有13%以上,Pb也达到21%;这时的面再不像未曾浇注铜液前那么光滑,而是到处闪烁着Pb的金属光泽,被一层Pb和Ca及S等物质的化合物覆盖。Pb的氧化速度比较快,几天以后,厚薄不匀的黑灰层面有不少部位起皱纹,整块面变得很粗糙。另外,铜液注满腔凝固后,镜体与腔之间产生了负压。负压值的大小与镜体的重量成正比,镜体越大,负压越大。因此,浇铸过的镜一般不会再完整无缺供第二次浇铸。由此可以认定,“同镜”是不存在的。

  • 标签: 阴模 阳模 泥范 陶范 黑灰层
  • 简介:<正>关于“卢氏阴文石”(以下简称卢氏),据王献唐先生的《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以下简称通考)记载:“……至垣釿铁范,罗氏《俑庐日札》谓似伪造。又谓吴有卢氏空首布(图一),至精(并见顾起潜所编《愙斋先生所藏古器目》)。与其他各曾归邓氏风雨楼,于沪上见之。卢氏亦载古物图录,不见愙斋集古录,所得时地未详。合上著录,是吴藏共有四。灵鹣阁刻愙斋藏器目,有布四。当指此。其目编于光绪十三年六月,知卢氏币,收在其前矣”。又载:“卢氏铲币,罗云石膏

  • 标签: 卢氏 空首 中国古代货币 阴文 十三年 王献唐
  • 简介:2010年5月,配合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雁塔南路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了一座北宋墓葬,出土天祜墓志一合。墓主天祜官至普州安居县(今四川遂宁)知县,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正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墓主先后经历了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最终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安葬于永兴军万年县洪固乡。本文对墓志进行了录文、标点,并对墓主的家族世系、仕宦经历及北宋的职官制度等进行了简要考证。天裙的为官经历,为了解北宋基层官员的宦迹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从其家族世系的发展脉络中可管窥当时门阀制度消亡的史实。

  • 标签: 北宋 范天祐 墓志 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