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癌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特征、生物形态学及细胞动力学特征的恶性肿瘤。1948年,Ackerman首次将它作为独立的实体瘤从鳞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中划分出来并予以命名。口腔疣癌(oralverrucouscarcinoma,OVC)主要好发于上、

  • 标签: 口腔疣状癌 CARCINOMA 鳞状细胞癌 动力学特征 生物形态学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为临床应用锁骨上动脉岛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20侧经锁骨下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溶液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颈横动脉和锁骨上动脉的分支情况、起始位置、行程、长度和管径进行观测,观察其回流静脉情况,并在尸体标本上模拟皮瓣制备。结果:颈横动脉由甲颈干或锁骨下动脉分支而来,在锁骨中1/3上方分为深支和浅支。锁骨上动脉由颈横动脉浅支发出后行向后外,越过斜方浅面和锁骨的肩峰端,走行于三角筋膜的浅面,并逐渐发出细小分支穿过深筋膜,进入锁骨上和肩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颈横动脉起点至锁骨上动脉起点距离平均为(4.31±0.64)cm,锁骨上动脉起点至其发出分支穿深筋膜点的距离平均为(3.62±0.42)cm。颈横动脉起点处外径平均为(2.71±0.33)mm,锁骨上动脉起点处外径平均为(1.10±0.17)mm。2条锁骨上动脉伴行静脉分别回流入颈横静脉和颈外静脉。结论:以锁骨上动脉为营养血管的锁骨上动脉岛瓣,适于转移修复口腔颌面颈部组织缺损,也可以颈横动脉为吻合血管,制作游离皮瓣。

  • 标签: 锁骨上动脉岛状瓣 颈横动脉 锁骨上动脉 应用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胸大皮瓣修复肿瘤术后口腔颌面部缺损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及减少其发生的措施.方法:对2010-2015年采用胸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78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患者出现与胸大皮瓣有关的并发症(20.51%),其中感染14例(17.65%),皮瓣不同程度坏死9例(11.54%),形成瘘管6例(7.69%).结论: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全身状况(糖尿病、高血压)、皮瓣损伤、引流不畅有关,严格的适应证选择、精细的手术操作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胸大肌肌皮瓣 并发症 口腔颌面部缺损
  • 简介:目的:改进弹性义齿灌注方法,提高灌注效率。方法:改不规则蜡注道为网络蜡注道。结果:不规则蜡注道灌注弹性义齿不全率25.6%,网络蜡注道法灌注弹性义齿不完全率2.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网络蜡注道灌注弹性义齿具有成功率高,节约材料,无气泡等优点。

  • 标签: 弹性义齿 网络状注道法 不规则状注道法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对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翼外上、下头进行电分析,探索翼外在关节盘前移位状态下的功能活动。方法:通过MR检查选取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病患者17位,在牙尖交错位紧咬、MMP、中度张口状态下,分别测量其关节盘移位侧翼外上、下头的电位。结果:所有患者翼外下头的电位从闭口到张口呈递增状态。11位患者翼外上头的电位从闭口到张口逐渐升高;6位患者的翼外上头在牙尖交错位时电位较高,MMP时电位小幅下降,但进一步张口后电位没有上升,甚至略有下降。结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与翼外上头的功能活动紧密相关。翼外上头的强直和关节盘形变是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部分原因。

  • 标签: 翼外肌 肌电图 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咬合重建是颞下颌关节病(TMD)永久性修复治疗的方法之一,关键在于(hé)重建时如何确定最适颌位。但是,由于对口腔修复中所采用的最适颌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标准,对髁突运动中心及基本颌位下,髁位的稳定性及位置的研究存在争议,对髁位重建后的口腔功能还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就有关最适颌位的概念、髁突参考位与骱重建的关系、TMD患者的(hé)重建等问题作一综述。提出尽管正中关系位(CR)是生理性的最适髁位,可以用于建(hé),但TMD病人的最大牙尖交错位(MI)也可能是生理性的。有些情况下,应采用生理性的MI建(hé)。若MI不是生理性的,应首先调整肌肉的状态,然后再选在CR位或适应性正中位建(hé)。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病 髁状突参考位 颌位 he重建
  • 简介:束CT(conebeamcomputertomography,CB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新的影像技术,它的应用为正畸学提供了三维影像,弥补了传统平面影像的不足,更有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 标签: 锥状束CT 正畸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GM—CSF、IL-4、TNF—α及肿瘤细胞裂解液体外诱导舌鳞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细胞(DC)的方法。方法:选取10例舌鳞细胞癌患者和6例健康人,抽取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经贴壁获得树突细胞前体细胞,在体外先后加入GM—CSF、IL-4和肿瘤细胞裂解液、TNF—α诱导培养,获得成熟DC,进行形态学观察,以流式细胞术检测DC标志物表达率。实验中设置舌癌组和健康对照组,肿瘤裂解液诱导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9d诱导培养,细胞数量增加,体积增大,相差显微镜、HE染色和扫描显微镜下均见细胞表面树突突起,呈典型DC形态。舌癌组DC平均获得率9.9%,与健康组无显著差异(P=0.1287)。舌癌组成熟DC标志物CD83表达率为37.19%,共刺激因子CD40、CD80和MHC分子HLA—DR的表达率分别为51.79%、48.43%和65.82%。与健康组无显著差异(P〉0.05)。肿瘤细胞裂解液诱导组较对照组可获得更高的DC获得率和成熟率,分别为P=0.0186和P=0.0473。结论:舌癌患者外周血来源DC前体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可以转变为形态和功能成熟的DC;肿瘤细胞裂解液刺激,有助于提高DC获得率和成熟率。

  • 标签: 舌鳞癌 树突状细胞 肿瘤裂解液 成熟调控
  • 简介:目的:探讨多孔生物微晶玻璃植入实验兔下颌骨缺损中引导骨形成的作用,为骨组织的修复与重建筛选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方法:12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兔两侧下颌骨均制作1.0cm×0.8cm大小的贯通性骨缺损,实验侧植入多孔生物微晶玻璃材料,对照侧植入自体骨骼.术后第2、4、8、12周时,分别处死一组动物,对标本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观察颌骨缺损处的成骨情况.结果:多孔生物微晶玻璃植入体内后,并不引起明显的排斥反应,缺损周围类骨组织逐渐长入材料周边孔隙,并逐渐矿化成骨,术后12周时,材料与周围组织形成牢固的骨性连接.结论:多孔生物微晶玻璃具有较强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是一种较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 标签: 生物微晶玻璃 骨缺损 骨形成
  • 简介:目的:研究小鼠舌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取胚胎第13.25天(E13.25)及E15.5小鼠舌组织。应用Affy-metrixMouseGeneChip,对胎鼠舌发育过程中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应用DAVID网络分析工具对基因进行功能和聚类分析。结果:基因功能和聚类分析表明,在E13.25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细胞周期相关因子(Exo1、Gsk3B、Kif20b、Skp2)和细胞粘附因子(Neo1、lama1)等相关。在E15.5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细胞骨架(titin、Hspb7)相关。结论:小鼠舌组织增殖和特化与细胞周期和细胞粘附基因相关,舌组织分化和成熟主要与细胞骨架相关。

  • 标签: 舌肌发育 细胞周期 细胞粘附 细胞骨架 小鼠
  • 简介:牙龈鳞细胞癌在已确诊的口腔癌中只占不足10%。牙龈鳞细胞癌的许多特征可以清楚地将它与发生于口腔其他部位的鳞癌区分开来。本文报告了一例牙龈鳞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表现。一位81岁女性,因多发的口腔病损求治,其病损主要局限于上颌牙龈,已存在约2年。鉴别诊断包括上皮异常增生、良性粘膜类天疱疮、牙髓/牙周来源的炎症病损、扁平苔藓、以及鳞细胞癌。临床检查发现上颌颊腭侧牙龈大范围红斑和溃疡病损,颊侧病损扩展到上颌颊侧前庭沟;应用抗生素对病损无效。放射学检查显示牙槽骨重度吸收,以及右上第一磨牙移位。随后的组织学检查确诊为中度分化的鳞细胞癌。牙龈鳞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可与多数口腔病损相似,尤其易与炎症来源的病损混淆。此外,牙龈鳞癌的易感因素和临床表现均与其他的口腔鳞细胞癌有所不同。仔细检查和常规活检对于正确诊断至关重要。

  • 标签: 牙龈鳞状细胞癌 牙周疾病 口腔病损 牙槽骨重度吸收 口腔鳞状细胞癌 临床病理表现
  • 简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个调节上皮细胞增殖、免疫功能和新血管生成的关键分子,TGF-β及其信号通路在维持上皮细胞内环境稳态时发挥重要作用.TGF-β信号通路的失调在众多恶性肿瘤中均可见,包括口腔鳞细胞癌(OSCC).TGF-β信号通路的失调会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强,促进肿瘤上皮间质转化.而肿瘤炎症微环境中TGF-β会代偿性升高,提高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促进癌巢内的新血管生成,增强炎症对肿瘤的促进作用.本文就TGF-β信号通路在OSCC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做一综述.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 口腔鳞状细胞癌 Smad家族蛋白
  • 简介:舌管囊肿是指在胚胎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舌管上皮退化不全而遗留在颈部形成的先天性囊肿。甲舌管囊肿的发生男女性别之比为2∶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多见。该囊肿可发生于颈前正中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体上下最常见,多位于颈中线处,有时可偏向一侧[1]。囊内容物为清亮的黏液样物质,如继发感染可为脓性或粘液脓性。2017年6月我科收治1例大型舌根部肿物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甲舌管囊肿。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咽部不适20年,1个月前出现进食困难前来就诊。

  • 标签: 甲状舌管囊肿 MRI CT引导下穿刺
  • 简介:目的:探索小鼠髁突形态发育及此过程中RUNX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取胚胎14.5d(E14.5)至出生后7.5d(P7.5)的小鼠下颌骨,制备髁突矢位切片,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观察。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UNX蛋白表达分布。结果:E14.5开始,髁突间充质细胞聚集,而后逐渐分化出完整的软骨细胞分层,髁突逐渐由半圆变扁平。免疫组化示RUNXl、2阳性信号主要位于增殖层、前软骨细胞层及部分肥大层细胞,RUNX3阳性信号主要位于前软骨细胞层及肥大层。髁突前后部,RUNXl、2在前软骨细胞层的信号强度较肥大层更高。RUNX整体的表达呈现双峰曲线。结论:髁突前后部成熟较晚,更易发生改建。RUNXl、2协同作用于软骨细胞分化早期,RUNX3调节作用于软骨细胞成熟期。

  • 标签: RUNX1 RUNX2 RUNX3 髁状突 小鼠 免疫组化
  • 简介:本文通过对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及28名正常青少年咀嚼肌电图的检查,发现唇腭裂术后反患者咀嚼电活动特征如下:(1)姿式位时嚼、颞电活动增大;(2)ICP大力咬合时嚼、颞电活动较弱,患者咀嚼功能低下;(3)边缘运动中肌肉活动不协调;(4)嚼、颞SP延长;(5)各种功能运动中,两侧嚼、颞电活动对称性差。

  • 标签: 唇腭裂 反合 肌电图
  • 简介:目的:研究ADAM10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DAM10蛋白在58例口腔鳞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相关性;采用Transwell法检测高、低转移潜能的HN-12和HN-4口腔鳞细胞癌细胞系的迁移能力,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分别检测2株细胞中ADAM10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高转移潜能细胞HN-12中的ADAM10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DAM10蛋白的高表达与口腔鳞细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在高转移潜能细胞系HN-12细胞中,ADAM10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较低转移潜能细胞系HN-4显著增高(P〈0.01);HN-12细胞中沉默表达ADAM10基因后,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1)。结论:ADAM10蛋白的高表达与口腔鳞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ADAM10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是其影响肿瘤转移的可能机制。ADAM10有望成为治疗口腔鳞细胞癌转移的新靶点。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ADAM10 转移
  • 简介:背景:口腔鳞细胞癌(SCC)的特点是早期转移和预后不良。白细胞介素17F(IL-17F)在许多肿瘤中起保护作用。然而,舌鳞癌组织中的IL-17F表达尚未被研究。方法:使用83个舌鳞细胞标本和盲法评分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17F的表达、位置和分布。根据Kaplan-Meier方法构建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单变量和多变量生存分析。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保护作用 白介素 细胞外 COX比例风险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简介:目的探讨腭大动脉岛黏骨膜瓣修复腭缺损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腭大动脉岛黏骨膜瓣修复22例腭缺损,同期修复20例,二期修复2例,观察术后缺损愈合及语音情况。结果22例患者无组织瓣坏死,19例一期愈合,缺损区外形与语音功能恢复满意,3例组织瓣部分边缘愈合不良。结论对4cm范围内的腭缺损采用腭大动脉岛黏骨膜瓣同期修复方法简便,疗效满意。

  • 标签: 腭缺损 腭大动脉 膜岛黏骨状瓣 腭修复术
  • 简介:本技术用于下颌骨高度足够、但牙槽嵴为刃时,增宽外侧下颌骨(Cawood及Howell's余留牙槽嵴分类为Ⅳ类)。截骨后将骨块旋转180°,植骨块用小钛钉固定于截骨线下的余留牙槽嵴上。愈合3个月后所有植骨块均有轻度吸收,可在该足够宽的区域植入4颗种植钉是可能的。

  • 标签: 种植术 牙槽嵴顶骨移植 矫治 刃状牙槽嵴